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7, 12(4): 60-61 doi:

行者·随记

朱提文化溯源之旅

文/黄来源, 韩建超, 张亮, 林传祥

第一作者单位/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Online: 2017-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黄来源,北京市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从事地学文化研究等。

PDF (229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黄来源, 韩建超, 张亮, 林传祥. 朱提文化溯源之旅.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7, 12(4): 60-61 doi:

云南鲁甸是朱提银的故乡,是朱提文化的发祥地,人称“朱提之源,千年银都”。这里山川俊秀,物产丰富;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鲁甸位于美丽的彩云之南、磅礴的乌蒙山麓、奔涌的金沙江畔。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中。鲁甸以“朱提之源,白银之乡”闻名于世。乐马厂银矿开采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即以盛产“朱提银”闻名于世,唐代有小规模开采,明代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清朝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至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的114年里,为矿区采银的鼎盛时期,兴办矿硐二百余处,云聚人员达十万余人,昼夜车水马龙。

朱提溯源

朱提银始采于西汉,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朱提银开采盛况空前,达到鼎盛时期,各省商民群集乐马厂,人员达10万余,产银50万两,铜3 600斤,所产银品质优良,一流银值铜钱1 580文(其他银仅值1 000文),在全国八大银矿中居第二位。后因开采过度,致矿洞坍塌。现存36个大洞72个小洞,古桂5株。

朱提县设立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水经注·若水》记:“朱提,山名也。应劭曰:‘在县西南,是以名焉’”。考诸文献,今鲁甸县所辖沿牛栏江右岸地区即为汉称“朱提山”的主脉。朱提山银矿开采始于何时,载籍无考。但西汉晚期,朱提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银矿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银的成色极好,作价比其他地方所产银更高。王莽政权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实行币制改革,通用货币分金、银、龟、贝、钱五类,统称“宝货”。官定银货与钱货比值,“朱提银八两为一流,流值一千八百五十,他银流值一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久远岁月中,“朱提”竟成了银的通行指代称谓。

自蜀汉起,由于多种原因,朱提银的开采渐成萎缩之势,“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两晋以降,历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除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有“朱提银瓶”进贡朝廷的记载外,再无朱提山银矿的开采记录。

清初,由于连年用兵,财政虚耗,银、铜及其矿税收入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源。而云南是银、铜的主要产地,《天工开物》记:“凡银中国所生,合浙江等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帷滇中可永行也”。为筹集军饷,充实财政,清政府在云南实行听民开矿,官收其税的政策,并制订奖励办法,使云南的矿业迅速发展起来,朱提山银矿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记:“中国银币,尽出于滇,次则岭粤花银,来自洋舶,他无出也。昔滇盛时,内则昭通之乐马,外则永昌之募龙,岁出银不赀,故南中富足,且利天下。”

乐马厂银矿遗址

乐马厂银矿,分布范围即汉朱提山银矿地。名之“乐马”,是因为清初这一带为小乌蒙土司罗吗家族领地。乾隆、嘉庆年间,各省商民群集乐马厂,走厂人员达十万余。主要矿区有大佛山、老君山、金钟山、五台山、营盘山、黄矿山、照壁山、观音山、青龙山、仙人岩、红石岩、西瓜地、萝卜地等十几处。民谚:“大佛巍巍体至尊,仙人洞里方生成。五台云盘青龙现,一堵照壁朝老君。萝卜西瓜观音种,红岩黄矿地内存。一口金钟震天响,龙头摆尾奔天生。”将主要矿区组合排列,合辙押韵,饶有情趣。

从官房遗址南行约2千米,就到了乐马厂银矿老君山矿区。矿区濒临牛栏江岸,方圆10余平方千米范围内都有矿洞遗存。据说当地耆老现在还能指认的矿洞有万昌洞、水血洞、天偿洞、观音洞、狮子莲花洞,等等。几乎每个矿洞都有一段传说状写矿工的血泪史、厂客的发家史。史籍记载,当年开采规模较大的矿洞中,巷道“攻采甚多,曲折深邃,竟有数里之遥者。”在狮子莲花洞内,不但设有官房、闹堂,而且所有岔间、配风巷道均以当时恩安县城的街道名称命名:福禄街、集贤街、东升街、连升巷……里巷纵横,俨然都市。志存高远,当年的厂商也算是有眼光、有见识的。

《皇朝经世文编》记载,云南总督岑毓英奏云南矿业疏中说“……大厂动辄十数万人,小厂亦不下数万。非独本省穷民,凡川湖两粤力作工苦之人,皆来此以求生活。”像乐马厂这样的大矿、富矿,工贾群进、万商云集的情况可想而知。在矿区遗址及周围地区,今仍可见数十方墓碑,墓志所记,墓主原籍川、鄂、湘、赣、粤、陕各省,多为雍正、乾隆年间,“羡乐马厂势丰旺,贸易来厂,不思归家之意”。都为寻利而来,结果却殊途迥异。有一位姓钱的“下海”艺人,到乐马厂后,罄卖艺所得,自己开了个炉房冶炼,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至其子钱与华继承父业,不但“纳国数万金”,同治年间,竟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唐友耕“筹饷10万余金”。还有一位“祖德宗功” “宦阀缵述,勋业昭著”的世家子弟李炳轩,也让白花花的银子晃花了眼,“下海”从商办矿,虽然“辞官精务”,但结果却大不如钱与华得意,“赔累一空”。成功的、失败的、发财的、赔本的、显赫的、潦倒的……数十方无声的墓碑,勾画出当年乐马厂盛衰兴败的世俗画卷。

“流水落花春去也”,鼎盛时期的古乐马厂银矿已随风月的长河漂泊离去200多年。然而,历史不会因为岁月的淘洗而成为迹无可寻的烟霭,现存的乐马厂银矿遗址,不正是发祥于两汉、渊源二千多年的朱提文化的簿记吗?

岁月如歌,又是200多年过去,牛栏江畔虽然已不复见炉火烛天、道路纵横、车水马龙、万商云集的繁华景象。然而,在今鲁甸县龙头山乡八宝村,乐马厂银矿遗址犹存,仍在沧海桑田的变异中怀想着昨日的繁华、明天的复兴。

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县城西北方向的文屏山公园,座落着宗教活动场所道教玄天观和伊斯兰教清真寺,成片的云南松和华山松,郁郁葱葱,薄雾飘缈,文昌宫旧址偎依在她的怀中,是集人文、自然交融一体的旅游休闲地。

县城南2千米的砚池山水库,终年碧波荡漾,湿润一方乌蒙儿女,是度假、休闲、娱乐的综合旅游场所;鲁甸县城作为昭通市最重要的卫星城市,新区建设的启动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美丽的太阳湖宛如天上之湖,水波粼粼,烟波淼淼,观湖光山色,其乐融融。斜阳含情,温馨流连,映月篝火,让人忘返。

在海拔3 356米的转山包山巅之上,是令人神往的茫茫高山草甸,是美丽的黑颈鹤的家乡。另外还有轿顶云海、梨园春色、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鲁甸不仅是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同时还拥有朱提古镇、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著名的马厂、财神庙、云乐寺、观音寺及新街坪地营、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等人文景观。

“甲于全滇”的拖姑清真寺,大殿建于雍正八年,是一座集建筑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典型中式清真寺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野石山遗址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些都具有悠久的开发史和巨大的开发前景。云南鲁甸,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地质演化的浩瀚宝典,一轴民族融合的盛世长卷,一部绚丽璀璨的文明史册,一段发自峡谷深处的久远传奇。这里曾经是是封建王朝的货币之源,千年银都,这里更是是滇东北各民族的朱提文化之源。曾经几度盛衰起落的昭鲁坝子,巍然屹立在那里,见证了灯火辉煌的乐马厂。南方丝绸之路的银运古驿站,坝子上的桃源古街,峡谷中的江底小镇,以及刀光剑影的氏族争斗,跌宕起伏的王朝更替;斑驳的矿务衙门遗址依靠着巍峨的老君山,依然茂盛的古桂树枝叶婆娑,仿佛向世人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白银的梦。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