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4): 72-73 doi:

书香·众弹

不仅要写『是什么』 还要回答『为什么』——读李忠东著《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

文图/郭友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佳楠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友钊,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

PDF (159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郭友钊. 不仅要写『是什么』 还要回答『为什么』——读李忠东著《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4): 72-73 doi:

>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书封


“为什么”或者“?”,是笔者阅读《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过程中反复遇见的视觉冲击。章节题目中,“我们为什么要看雪山”“横断山:为什么不是东西,而是南北”“为什么这里不能叫‘百里丹霞’”;正文行文里,“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内陆地带为什么不断地发生强烈地震,并造成如此巨大的地表破裂与位移?动力来自何方?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又如何?”这些都深深吸引笔者贪婪的目光,激发起浓厚兴趣,为之手不释卷,希望从书中找到圆满答案。而对全书两遍、部分三遍读下来之时,忽然冒出了一个“为什么”来,为什么细读了这部书呢?

笔者知道作者李忠东定是能够精准回答“为什么”的。首次与他偶遇于2012年春天的乌鲁木齐,他来出野外,笔者则为《生死大营救》采写地质工作的安全保障,便成了相熟的同行兼文友。后来,李忠东成为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典赞·科普中国”科普人物,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著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大河奇峡》《天下四川》等。李忠东是这一代地质人中极少见的将科技与科普双重责任集于一身的专家,也是极少见到的将学理与文采融于一笔的作家。

李忠东回答“为什么”时,总是多视角的,不囿于一己之见。解答“我们为什么要看雪山”之问,他一方面引用作家马丽华的观点:一是提供旅游者的“终极体验”,二是体现登山家的“极限意志”,三是实现科学家的“探索宏愿”;另一方面也呈出自己看法:雪山有它的绝对高度,如万物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与秩序,其四便是“让我们心生崇拜”,即敬畏自然。人云不妨亦云是为兼听,自说当然要说是为独思。以这样多维度地观察且诚恳地回答同一个问题,是书也因此可满足不同的读者:安居于室的居家者、在路上的旅行者、正在探索世界的科教人员、正在关心生态的普罗大众……

该书为新书,却是李忠东精选的旧文。每到一地,如雁过留声,李忠东便描绘一文。27篇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大概有十来年,可见篇篇是他的心血之作。其中许多篇笔者曾断续地读过,感觉它们各是一粒温润的美玉或者一块璀璨的宝石,现在把它们按空间序列拼接在了一起,就构成了一条折射出五彩光芒的项链。项链仿佛已悬挂在地球第三极画像的胸前,目光下的每一页、每一行文字,都是作者每一段科考行程中最闪亮的记载,也是为西域撰写的一块块胸牌。

读是书,凭之重新认识我国西部,认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书分五辑,分别为“西北之北”“青藏苍茫”“横断东西”“天造大盆”及“云贵高原”,而北而南,五片之连线,从之北的可可托海矿坑到之南的断陷大湖,跨越万里,呈现了苍茫壮阔的自然景物与鲜活生动的人间烟火,其跳跃之猛、其人物之异,是西部世界的缩影,无论是富有的旅游者,还是坚韧的科学家,均是一生不易抵达而目睹的。因此,集西部地理、地质、人文于一身的是书,是极稀有的,在书海中难得一见。作为远离极地西部而生活在近海东部芸芸众生中的笔者,读了是书,加深了对西部这一曾是陌生世界的印象。

读是书带来的震撼来自李忠东贯穿于文章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即用地质解释地理、用自然解释社会。“地质构造的复杂多变,地形地貌的跌宕不羁,不断带给我全新思考,而地球始终充满了谜,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它既近在咫尺,又似乎遥不可及。”李忠东在序中表达了他编撰这部书的理念,“地质和地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地质关注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以及演化,而地理更关注地球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有点像医学中的内科和外科。笔者一直试图用地质思维去解决地理问题,就像外科的问题往往需要先解决身体内部的问题。人们因地制宜,结庐而居、筑城造郭、聚人成邑,一切文明与思想最终都和这座山、这条河纠缠交织。这就是我们要从地理看西部的原因。”这种系统论、决定论的思维方式潜伏于一篇篇文章中,形成独特的李忠东。自然需要科学素养较高的读者方能心察万物、方能懂得自己,这也是将是书细读第二遍的原因,力求读懂李忠东,将他的科学思维默化为科学人生的日常之中。

是书的部分,笔者还读了第三遍。原因为何?乃是好书中形色,书中所配置与文字相得益彰的照片令人欣喜。此时不读文字,不想探究为什么,但求西部是什么,只是静观画面,亦是一次身临其境的神游。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