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4): 36-41 doi:

环境文苑

母亲河的神来之笔——生态宝藏“几字弯”

文图/乔龙潭, 李方江, 王肃良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责任编辑: 刘欣潼 何陈临秋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乔龙潭,助理工程师,从事国土与自然资源监测调查研究相关工作。

PDF (157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乔龙潭, 李方江, 王肃良. 母亲河的神来之笔——生态宝藏“几字弯”.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4): 36-41 doi:

> 一弯“几”字载黄河,漫卷清波向远丘(图片来源:pixabay)


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涓涓细流发源,一路浩荡东流。河水行至甘肃、宁夏、内蒙古交界中游处,起笔挥毫,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它先沿贺兰山东麓北上,被阴山阻挡后折向东流,又在晋陕交界的管涔山前陡然南下,最终在潼关掉头东去,直扑渤海。这道跨越2 000多千米的壮美弧线,便是黄河“几字弯”。它跨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的21个市县,以不足黄河总径流2%的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5%的耕地和12%的人口,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摇篮。

大地之笔:“几字弯”的诞生之谜

“几字弯”是自然力量的杰作,也是一部持续数百万年的地质史诗。关于黄河“几字弯”的形成,现代地质学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持续隆升改变区域水系格局,加上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共同塑造了这一全球罕见的大河形态。黄河上游水流进入黄土高原后,在兰州附近遭遇坚硬地层阻挡,顺势沿地势较低的断裂带北上。它如烈马般狂奔过宁夏青铜峡,又在内蒙古磴口被阴山山脉拦截,于是转向东流。行至托克托县河口村时,晋西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的管涔山再度改变其轨迹,迫使它沿晋陕大峡谷南下。最终在陕西潼关,秦岭余脉的阻挡使其完成最后一转,东流入海。

自然宝库:资源与生态的交响曲

在“几字弯”的怀抱中,母亲河慷慨馈赠了四大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汾河平原,以及渭河平原。其中,河套平原依托天然屏障阴山、贺兰山抵御沙漠侵袭,年均灌溉水量逾50亿立方米,主产春小麦、葵花籽、玉米,商品粮年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25%,葵花籽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产量占全国的18%,是重要的“塞外粮仓”与油料基地。宁夏平原凭借黄河自流灌溉形成“塞上江南”,水稻种植历史逾2 000年,年产优质大米80万吨,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年产值突破60亿元,占全国枸杞总产值的35%,成为宁夏农业的“金字招牌”。汾河平原作为山西最大的农业区,小麦、玉米年总产量逾600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0%,同时也是华北重要的棉花、蔬菜基地,其中晋南棉花亩产达120千克,供应华北纺织业15%的原料。渭河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小麦年种植面积逾1 000万亩,产量占陕西省的60%,苹果种植面积达300万亩,年产值超80亿元,是全国重要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四大平原合计年产粮食超2 000万吨,占西北五省粮食总产量的30%,不仅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而且还通过枸杞、苹果、葵花籽等特色作物,形成年产值逾3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成为西北农业经济的核心增长区。

黄河流经“几字弯”之处的年均径流量约320亿立方米,不仅支撑着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还滋养出河套湿地、宁夏青铜峡库区等1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超500万亩,吸引300余种候鸟在此栖息繁殖,其中东方白鹳、遗鸥等珍稀鸟类种群数量占全国15%以上。贺兰山、阴山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固碳量达120万吨,有效阻挡腾格里、库布其沙漠东扩,使“几字弯”区域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2%,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攻坚:“几字弯”的生态保卫战

然而,这里资源富集的同时,还伴随着生态脆弱。“几字弯”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且主要来自夏季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疏松的土层遇水崩解,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注入黄河,其中仅鄂尔多斯高原的“十大孔兑”(10条入黄支流)历史年均输沙量就高达1亿吨。更有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盘踞在鄂尔多斯台地南北两侧,成为威胁黄河的“悬沙之源”。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黄土高原主体和主要沙源区的“几字弯”,成为治理的核心战场。2023年9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荒漠化防治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中之重,重点破解六大生态难题。

沙患控制:阻流沙入黄 破“沙进河淤”困局

“几字弯”周边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以及毛乌素三大沙漠,年均风沙天数超120天,流沙随风力推进直抵黄河,年均入黄流沙量超3 000万吨,导致黄河内蒙古段河床年均抬高0.12米,沿岸区域面临洪水风险。另外,沙漠区年均降水量仅150~300毫米,植被存活率不足20%。

为构建立体化的固沙技术体系,针对不同沙漠区域的治理需求,已形成并实施差异化治理方案。在库布其沙漠,重点推广“草方格沙障+沙生灌木+光伏板遮挡”的复合固沙模式,同时在光伏板行距之间配套种植耐旱牧草,最终形成“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种草”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则着力构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防风林带,通过这种立体防护屏障,有效阻挡流沙向黄河流域侵袭。截至2024年年底,库布其沙漠累计治理面积达600万亩,其中光伏治沙项目覆盖120万亩,年发电量超20亿千瓦时,固沙植被使流沙年推进速度从5米降至0.5米以下,周边区域年均风沙天数从120天减少至45天,入黄流沙量较2019年下降 60%,仅2023年一年,就减少了1 800万吨。

> “几”弯映青芜(图片来源:pixabay)


水患治理:治黄土流失 减“土随水走”危害

“几字弯”覆盖的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是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地,占黄河粗沙总量的60%。该区域岩层裸露、土质松散,“遇风即扬、遇水即溃”,汛期一场暴雨即可引发大面积滑坡,单次洪水输沙量可达千万吨级,治理需同步实现“固岩防侵蚀”与“保土减输沙”双重目标。

围绕砒砂岩区专项治理体系建设,针对区域内普通砒砂岩裸露区、滑坡风险区这两类差异化生态问题区域,推行分类施策的技术治理策略。在鄂尔多斯砒砂岩区,重点创新“网格沙障(麦草方格)+灌木混交(沙棘、柠条)+鱼鳞坑集水”的组合治理技术。依据该技术的协同作用,网格沙障可直接固定表层松散岩层,灌木混交(沙棘、柠条)的根系能深入岩层缝隙进一步加固岩体结构,鱼鳞坑则可有效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从多维度改善岩层裸露区的生态稳定性。对存在滑坡风险的区域,则采用“锚杆固岩+截水沟导流”的专项防护工程,通过锚杆深入岩层增强岩体抗滑稳定性、截水沟引导雨水有序排出,从源头防止汛期滑坡引发大规模输沙,保障区域生态安全。2019—2024年,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累计治理面积450万亩,年均减少入黄粗沙4 200万吨,占黄河粗沙总来源的15%,治理区域岩层裸露率从80% 降至35%,汛期单次洪水输沙量从千万吨级降至百万吨级以下。

盐渍化修复:改河套沃土 解“灌排失衡”难题

河套平原年均引黄灌溉水量逾50亿立方米,但因地势平坦、排水系统不完善,这里地下水水位长期偏高,盐分随蒸发积聚地表,盐渍化土地面积曾占平原总面积的35%,导致小麦亩产仅300千克,平衡“农业灌溉需求”与“土壤盐分排出”成为核心难题。

为推进河套平原工程与农艺结合的土壤修复工作,当地重点推广“井灌井排+暗管排水”的工程降盐关键技术,同时搭配“耐盐作物种植+秸秆还田”的农艺改良配套模式。其中,井灌井排技术通过机井抽取地下水实现灌溉、降低地下水水位,同步排出含盐地下水以减少土壤盐分积累;暗管排水技术则通过地下铺设 PVC 渗水管,加速土壤中盐分的淋洗与排出;耐盐作物(耐盐小麦、向日葵、苜蓿)采用规模化种植方式以适配改良后土壤;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方式则进一步补充有机质,最终从工程降盐、农艺培肥双维度提升土壤肥力与抗盐能力。2019—2024年,河套平原盐渍化土地面积从480万亩缩减至290万亩,降幅达40%,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地从120万亩降至35万亩,耐盐小麦亩产从300千克提升至450千克,向日葵亩产从200千克提升至320千克,当地农户亩均增收1 200元。

农田防护林建设:筑绿色屏障 抗“干旱多风”影响

“几字弯”年均风速达3~4米/秒,春季沙尘暴频发,缺乏防护的农田年均减产15%~20%。且该区域土壤贫瘠、降水稀缺,杨树等传统防护林成活率不足60%。

为提升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区,尤其是内蒙古西部沙区的防护林生态稳定性与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推进适生树种的选育与科学配置工作。针对库布其沙漠边缘、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过渡带等不同立地条件,优先筛选耐旱、抗风、耐贫瘠的乡土及驯化树种(如樟子松、沙棘、新疆杨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乔木(樟子松)+灌木(沙棘)+草本(苜蓿)”复合型防护林。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杨树防护林抗逆性弱、易因风沙侵蚀或病虫害而成片退化的问题,新的复合林中,乔木层可搭建防风固沙的主体骨架,灌木层能增加防护层次密度,并通过固氮改良贫瘠土壤,草本层则能快速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显著提升整体抗逆能力。同时,在河套平原东部与库布其沙漠交界的农耕防护区,采用“窄林带小网格”的精细化布局,将林带宽度严格控制在5~8米,网格面积设定为200~300亩,既可避免防护林过度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又能通过密集的网格结构形成连续防护屏障,有效阻挡流沙侵袭农田,实现生态防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2019—2024年,“几字弯”区域累计构建“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120万亩,形成覆盖1 800 万亩农田的绿色屏障,农田年均风沙灾害次数从15次减少至5次,作物减产率从15%~20%降至5%以下;防护林存活率从不足60% 提升至82%,樟子松等适生树种在干旱年份存活率仍保持75%以上。

草原减牧:护草原生态 寻“生态经济”平衡

“几字弯”草原区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面积占比达40%,牧草产量从每亩150千克降至80千克。而牧民收入高度依赖畜牧业,如何在“减少放牧保护生态”与“保障牧民生计”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治理关键。

为推动草原生态修复与畜牧业减牧协同发展,平衡生态保护与牧民生产需求,各地普遍构建“制度管控+技术修复+精准管理”的治理模式。针对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以荒漠草原为主、植被恢复周期长且生态脆弱的特点,首先,细化执行草原禁休牧制度,明确每年5—7月植被关键生长期为全域禁牧期,严禁任何放牧活动,休牧期则按草场类型分类管控,避免过度啃食加剧草场退化。其次,针对苏尼特右旗北部边境沿线因长期过载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配套实施“围栏封育+适生牧草补播”修复措施,通过搭建生态围栏划分专属修复区域,阻断人为干扰,同步补播沙打旺、羊草等适配当地干旱气候的牧草品种,加速退化草场植被恢复。再次,该旗还以“草畜平衡”为核心推行精细化管理,由草原监理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结合地面样方实测,精准核算每片草场的年度产草量,再根据牧户草场面积、等级核定载畜量,确保载畜量与产草量动态匹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实施“禁牧+舍饲养殖”转型,2021年建成5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场,配套建设饲草基地10万亩,牧民从“游牧”转为“定居养殖+畜产品销售”。2023年,该旗牧民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较2019年增 60%,草原退化面积减少80万亩,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5%。

> 毛乌素沙地治理前(图片来源:中国水利报社公众号)


湿地保护:守候鸟家园 破“水资源短缺”困境

“几字弯”湿地年均需水量逾8亿立方米,但受黄河来水不稳定及农业用水挤占影响,湿地水位曾年均下降0.2米,水域面积缩减15%,导致候鸟栖息地萎缩,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数量锐减,需解决“生态补水保障”与“水质污染治理”双重问题。

为统筹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改善,生态补水与水质治理双管齐下的治理对策成为重要抓手。一方面,建立黄河干流与重点湿地的补水联动机制,每年从黄河精准调水4亿立方米,定向注入乌梁素海、岱海等湿地,通过稳定补水维持湿地生态水位,保障湿地涵养水源、维系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聚焦湿地入流污染管控,在乌梁素海西岸等湿地周边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针对性处理农田退水、城镇生活污水等主要污染源,通过预处理、深度净化等工艺,确保经处理后的污水入湿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从源头阻断污染输入,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2019—2024年,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从293平方千米恢复至320平方千米,水位稳定在1 018.5米,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局部区域达到Ⅲ类;每年吸引超15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殖,包括东方白鹳、遗鸥等珍稀鸟类,东方白鹳数量从2019年的50余只增至2024年的300余只。如今,乌梁素海已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候选名单。

> 毛乌素沙地治理后(图片来源:中国水利报社公众号)


历史勋章:兰考的绿色涅槃

当黄河完成“几”字蜿蜒,行至河南兰考东坝头镇时,又留下一个壮美的U形弯。这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弯,也是历史伤痕最深的一道弯。1855年,黄河在此决口改道,形成现有河道雏形。这里土质松软,曾屡遭水患、风沙、盐碱“三害”困扰。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植泡桐固沙。临终前他留下遗愿:“把我埋在沙丘上,活着没治好沙,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好。”而今站在东坝头远眺,昔日的盐碱滩已化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52千米旅游环线串联起黄河湿地,20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当地农民梁东风在岸边放牧着规模达160只的羊群,笑称:“不用去新疆阿勒泰,这儿就有草原风光!”更深刻的变化在产业层面。东坝头镇形成“南板材、北牛羊、西围黄河做文章”的格局,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并举。南部板材产业依托黄河滩区林业资源,发展环保型板材加工,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木材资源高效利用,产品对标绿色建材标准。北部畜牧业以2.7万亩紫花苜蓿基地为支撑,年产青贮苜蓿2.4吨/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培育优质牛羊品种,构建从饲草种植到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既保障了饲料供应稳定性,又带动农户增收。湖南投资商柳小辉初到兰考时惊叹:“想象中的黄沙漫天变成了江南小镇!”他参与的乡村振兴项目,将200余栋传统民居改造为黄河文化展厅,让古村落在生态保护中重获新生。

>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


古今之钥:“几字弯”的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几字弯”不仅是地理奇观,也是中华文明的孵化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渭河流域便孕育了蓝田文化、半坡文化。这里的长城与黄河“握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匈奴、鲜卑、突厥、汉民族在此碰撞融合,留下巍峨的烽燧、恢弘的寺院和多彩的民俗。今日的“几字弯”,分布着甘肃景泰黄河石林、内蒙古巴彦淖尔、山西永和蛇曲等国家地质公园。在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飞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而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唐克乡,九曲黄河第一湾如银色缎带飘落草原,黄昏时分整片河谷鎏金溢彩。

黄河“几字弯”作为黄土高原主体、黄河流域主要沙源区及生态治理核心区,在前期依托流域内各省区系统性攻坚,筑牢生态基础,未来将以“生态不透支、发展可持续”为核心推进保护与发展协同:资源能源领域,在推广神东基地煤炭清洁开采技术的同时,借鉴陕北“光伏+治沙”经验,在沙漠边缘布局风光新能源基地并配套储能,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占比;农业生产领域,针对河套平原等核心产粮区,普及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并在盐渍化区域扩大耐盐耐旱作物种植,平衡粮食安全与水土保护;文旅产业领域,由流域管理部门统一规划,明确四川若尔盖九曲黄河、内蒙古乌梁素海等景观的生态承载力上限,推广“生态旅游+民生改善”模式,确保文旅收益反哺生态保护,最终实现守护母亲河生态本底与保障区域长远发展的双重目标。

从治理沙患、修复土壤到重构产业逻辑,黄河“几字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本质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它打破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固有认知,以“治沙与固碳同步、节水与产粮并行、文旅与民生共振”的路径,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脆弱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复兴”样本。作为母亲河蜿蜒出的生态关键段,守护“几字弯”不仅关乎区域水土安全与产业升级,更承载着传承黄河文明、筑牢北方生态屏障的深远意义,其探索正为新时代流域治理注入“保护优先、协同共进”的新动能,助力绘就“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黄河新画卷。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