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锁侏罗 江涵今古——云阳世界地质公园
通讯作者: 孙文燕,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地质公园申报、规划、建设。主持地质公园信息管理、地质公园申报与科普、地质遗迹调查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编写人参与编写系列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文件,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5篇,出版地质公园领域科普著作2部(前三作者)。获福建省科技厅与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科普奖。
责任编辑: 张佳楠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杨梨萍,云阳县地质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科普宣教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杨梨萍, 孙文燕, 何丹, 张松林, 黄昊源.
重庆市云阳县因“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而得名,拥有2 300余年的建县历史。境内青山绿水环绕,云雾与斜阳交织,自然地质遗迹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魅力。2025年,云阳世界地质公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证,成为重庆市第1个、全国第49个世界地质公园。公园位于云阳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丘陵向山地过渡地带,总面积1 124.05平方千米,以侏罗纪恐龙化石埋藏遗址和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代表,是集地质遗迹、生态资源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遗迹包括世界级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世界最大的侏罗纪单体恐龙化石墙以及龙缸天坑,等等。园区自然环境优美,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分布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生活着大灵猫、小灵猫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生长着红豆杉等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是野生动植物的优质栖息家园。园区内长江沿岸的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是生态修复与民生服务的典范。公园中人文景观亦独具特色,张飞庙、彭氏宗祠、磐石城遗址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同时也孕育了鲜活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的盐文化与印记鲜明的移民文化。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既是展现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天然场所,也是探索地球奥秘、亲近自然与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其践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契合地方文化传承需求,又能带动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长江(云阳段):文明脉络串峡江诗韵
《管子·水地》有言:“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管氏地理指蒙》亦云:“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江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华夏大地,构建起独特的自然生态走廊,更是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长江云阳段处在三峡上游,紧邻瞿塘峡西口(三峡的西入口),其干流蜿蜒流经公园北界,全长68.1千米,与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和汤溪河等四条溪河交织成复杂水系网络。这一独特的水系格局与区位特征,不仅使其成为维系公园生态、地质与人文的核心纽带,更让长江云阳段形成了显著的生态优势。
作为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过渡带,此江段水域落差大、流速急、水体清澈、含氧量高,浅滩、深沱、沱湾成为鱼类天然产卵场。目前已知的有长江鲟、胭脂鱼和圆口铜鱼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同时,云阳长江水系凭借其充沛的水量与持续的流水动力,对典型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孕育出“河溪汇江、江映峡谷”的独特地质生态景致。长江不仅塑造了云阳自然地貌,更是推动了地域人文变迁。公园以“龙脊岭生态绿脉、长江—彭溪河滨水景观带、民寨和军寨”为其基本框架,对古军寨、文物园等市县文物实施了保护和搬迁,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化。
这种地质、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独特价值,让长江云阳段在规划层面获得了明确的重要定位。长江云阳段已纳入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年),作为重庆段的重要流域节点,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恐龙之谜:化石遗址藏远古密码
在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层峦叠嶂间,沿长江云阳段南岸向南深入,这里藏着一本穿越亿年的“地球日记”,它就是云阳县普安乡的云阳恐龙化石遗址馆,是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长城”的核心所在。云阳恐龙化石遗址馆集中保护展示了原址发掘形成的世界上单体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墙,清晰地展现了蜥脚类、兽脚类、剑龙类等恐龙族群的骨骼结构。场馆以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的现场保护、展陈、科普研学和科学研究为核心功能,通过序厅、6个展陈区及尾厅的立体布局,将原址发掘的巨型化石墙完整呈现,为研究恐龙的演化、古生态及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实证样本。
云阳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是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发现的罕见的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作为世界级地质遗迹,该化石群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科学价值极高,具有填补世界恐龙演化空白的意义,化石群研究建立了重庆云阳新田沟组恐龙动物群,串联了亚洲侏罗纪恐龙的演化历程,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二是时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且密集,在分布上,化石群沿同一地层走向出露长达18.2千米,时代上横跨整个中侏罗世,被古生物界誉为“恐龙化石长城”。三是形成了世界级恐龙化石墙,这座恐龙化石墙长150米、高6~10米,展布面积1 320平方米,墙上展示化石近5 000件,是世界上最大的侏罗纪单体恐龙化石墙。四是化石类型丰富,目前发现的化石种类有6纲12目19科,已研究命名6个恐龙新属或新种,包括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发现的约1.66亿年前的朐忍渝州龙(Yuzhoulong qurenensis)、普贤峨眉龙(Omeisaurus puxiani)、华彩江州龙(Jiangzhouos aurushuacaii)、元始巴山龙(Bashanosaurus primitivus),以及在中侏罗统新田沟组发现的约1.69亿年前的普安云阳龙(Yunyangosaurus puanensis)、磨刀溪三峡龙(Sanxiasaurus modaoxiensis)。这些恐龙,时代上属中侏罗世早期,对比全球,未曾发现该时期规模如此巨大的恐龙化石埋藏集群,所以这些发现串联起亚洲侏罗纪恐龙的演化历程,填补了世界恐龙演化序列空白,为古生物学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探索恐龙奥秘的重要阵地之一。
龙缸天坑:峻秀龙缸盛巴渝烟霞
从普安乡的恐龙化石群向南而行,约50千米至清水乡,便可看到地貌杰作——龙缸天坑。龙缸天坑被称为“天下第一缸”,因俯瞰其形似“水缸”而得名,石怪峰奇,坑深壁立,崖陡洞幽。龙缸天坑坑口呈不规则椭圆形,长轴304 ~ 326米、短轴178 ~ 183米、最大深度335米,其空间形态呈现两大典型地貌特征:一是东南侧鹰嘴岩区域坑壁厚度仅2 ~ 3米,形成薄如刀削的地质奇观;二是坑壁整体近乎垂直,从坑口直落坑底,其独特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坑体外部陡壁险峻、奇峰林立,内部岩壁如削,壁缝松柏横生,坑底则四季葱郁、百鸟啼鸣。
龙缸天坑属于典型的岩溶塌陷型天坑,其形成始于2.52亿年前的浅海沉积环境。该区域岩溶发育极为充分,地表的溶沟、石芽、溶槽、峰丛、漏斗与地下的三层溶洞自成系统。天坑里面发育三层溶洞,第一层为最上层的映月洞,第二层为中部的月崖洞,第三层是最底部的地下溶洞暗河,暗河顺流而下,进入石笋河。这三层溶洞是研究天坑形成机制的主要证据,历经漫长地质演化,受地壳抬升、地下水溶蚀及岩层塌陷等多重地质作用综合影响,最终塑造出如今坑壁陡直、形态罕见的天坑景观。
一缸独立横绝巅,天梯石栈相钩连。如果有机会到云阳龙缸天坑,漫步在云端栈道上,就会发现目之所及是云雾与光影的博弈,展现了宏观地貌的壮美。作为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龙缸天坑是集科研、美学与研学价值于一体的地质瑰宝,是自然教育与文旅体验的绝佳载体。
龙洞:钟乳凝龙聚万象仙踪
龙缸天坑的雄奇尚未尽收眼底,其附近龙洞便接续展现喀斯特的地下奇观,天坑的地上险峻与龙洞的地下精巧,构成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貌的一体两面。龙洞坐落于云阳清水乡8组三叠系嘉陵江组石灰岩地层,因民间传说洞中有龙而得名。其洞口位于溶蚀槽谷,洞内发育有丰富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瀑等岩溶景观。龙洞由前后两处大厅构成,前厅呈圆形,长200米、高20米,面积达4 800平方米;后厅为五边形,高30米,面积近6 000平方米。除了极具观赏价值的岩溶景观,龙洞凭借其稳定的内部环境,呈现出冬暖夏凉的特征。
与龙缸天坑相同,龙洞的灰岩形成始于2.52亿年前的浅海沉积环境,而在约6 600万年前的新生代以来,地下水沿着灰岩的裂隙渗透,不断溶蚀岩石。随着时间推移,缝隙逐渐扩大形成洞道空间,伴随顶部岩石坍塌,最终形成了壮观的地下洞穴。洞穴内部,富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洞顶灰岩裂隙不断溶解碳酸钙,在重力作用下渗出,向下沉积生长形成鹅管,量变积累,石钟乳、石笋等不断变大变粗。纯白钟乳石密布,“金鸡报晓”“定海神针”“游龙”“飞瀑”等象形景观,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洞中套洞、景中生景。
龙洞以完整的喀斯特洞穴演化体系、丰富的岩溶景观类型,为展示地质演化的科普教育提供了天然课堂。同时,龙洞承载的民间传说与文化意象,进一步将地质遗迹与人文传统融合,彰显出科学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石笋峡:流水雕痕刻峡谷诗行
从龙洞沿长滩河向上游溯行约5千米,便到达因流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石笋峡。石笋峡位于云阳县东南端长滩河上段,长约12.5千米,宽20~200米,石笋河大峡谷最高峰海拔1 760米,而谷底海拔仅640米,整个峡口上下绝对高差达1 100米。峡谷两侧景致迥异,其南侧河道狭窄、河流湍急,宽仅20~30米,巨大的转石矗立河中,被流水冲刷成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北侧河流向岸侧蚀,将河底掏空,河水深不可测。
石笋峡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景观,形成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石笋峡两岸分布的千层石,是该区域最典型的沉积构造。风、水流、波浪等介质通过持续的搬运与沉积,在沉积物表面塑造出波痕状层面构造。石笋河流域两岸发育有层理产状近乎水平的地质遗迹,该区域岩层倾角平缓、层理清晰,外观呈多层岩石叠积状。此外,峡底怪石林立,两侧峭壁陡直,壁面天然溶洞呈分散状分布。该区域生态环境优良,沿石笋峡的游峡栈道行进,沿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极具观赏价值。
黎明古村:祖训传承释治国齐家
告别石笋峡的自然雕琢,向西北方向的凤鸣镇东部行进,便踏入群山环抱的黎明古村。黎明古村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东部,距云阳城区25千米,面积5.67平方千米,至今约有400年历史。清朝中期“湖广填川”移民活动兴盛,彭氏一族定居于此后,历经世代繁衍壮大,逐渐形成独特传统村落格局。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与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完整保留了晚清农耕庄园风格的建筑群。其中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彭氏宗祠为核心,“彭家老屋”“四合院”“石板岩院子”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散布山谷,构成渝东地区保存最完好、建筑形态最独特的晚清地主庄园建筑群。
彭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历时20年方才建成,是祠堂与坞堡相结合的群体建筑,集祭祀、防护、居住功能于一体。其整体布局严谨规整,规模宏大壮阔,建筑造型俊逸雄奇,纹饰雕刻精美细腻,是巴渝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城堡式晚清地主庄园,也是研究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与造型艺术的“活标本”。祠内现存13通近代书画家彭聚星的书画石刻,以及刘贞安、姚仁寿等渝东名家的作品,具有极高文物与艺术价值。宗祠内的诗文祖训、书画篆刻,搭配实景还原家族生活的场景,生动展现了传统家族文化。近年来,古村修缮宗祠并设立功能空间,开展家风分享、非遗展演等活动,让这座百年建筑成为弘扬优秀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黎明古村确立“文、农、旅、研”四位一体发展定位,构建以农耕体验、家风教育、旅游观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通过修缮民居与提升环境,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张飞庙:千秋忠义铸铮铮风骨
从黎明古村向西北方向沿长江岸线前行,便抵达有千年历史的张飞庙。若说古村以彭氏祖训承载家族人文底蕴,这座庙宇则以三国文化内核与“巴蜀胜景、文藻胜地”之誉,成为三峡地区精神标杆。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因“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传奇典故而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传说蜀国名将张飞遇害后,首级顺江漂流至云阳,被渔翁打捞安葬于飞凤山麓,自此,江畔青山便成了英雄忠魂栖息地。
因三峡工程蓄水,张飞庙于2002年10月启动整体迁建,溯江而上30千米至云阳县盘龙街道龙安社区。这是我国文物迁建史上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等级最高的工程案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国宝级地面文物建筑群整体迁建项目。工程严格遵循“搬旧如旧”原则,于2003年7月19日完成复建并对外开放,迁建后的张飞庙与云阳新县城隔江峙立,朱楼飞檐倒映碧波,尽显雅致。庙内珍藏有岳飞、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碑刻字画,素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美誉。其中,被誉为“三绝碑”的岳飞手书《出师表》,更以“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镌刻绝世”闻名天下。庙宇坐岩临江,庙内结义楼、杜鹃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山水园林与庙宇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既透着北方古建筑的雄浑大气,又藏着江南园林的婉约灵秀,因此,这里享有“巴蜀胜境、文藻胜地”的盛名。
如今,张飞庙通过实施屋面修缮、文物数字化等保护项目,推出“佑见张飞”光影演艺、三国主题剧本游等体验活动,还建成开放三国印巷民俗街,逐步形成“一庙主导、一街联动、多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纵览历史变迁,张飞庙始终是云阳人心中的精神坐标,既承载着三国忠义文化,又印记着三峡独特的移民文化。
环湖绿道:丹青妙笔绘如画江山
目光从张飞庙的朱楼飞檐转向北侧,33千米长的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环湖绿道便沿长江亲水岸线铺展。这座千年庙宇的古朴气韵,与绿道的现代生态之美隔江呼应。云阳环湖绿道是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典型范例,该绿道全长33千米,沿云阳县城亲水岸线而建,于2014年随县城沿江库岸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建设,历经7年完工,将昔日荒滩改造为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绿道以“连点、连线、连片”为设计理念,串联起自然体验区、健康休闲区等功能分区,以及月光草坪、滨江公园等8大主题公园,形成“骑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赏、文史科艺可品”的复合型空间。其空间布局覆盖范围广泛,东起复兴黄岭,西至人和街道,南邻张飞庙景区,北达黄石高铁站,勾勒出一幅“城在山水间、人在公园中”的生态宜居画卷。
云阳以“最现代、最便利、最生态、最特色”为标尺,精心雕琢环湖绿道的每一处细节。在高标准建设环湖绿道,打造公园城市新标杆的同时,云阳还依托环湖绿道发展绿道经济,推动绿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形成一条串联城市风光的生态纽带,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磐石城:磨盘雄关扼川峡天险
从环湖绿道向北沿长江岸线延伸,长江北岸双江街道的磐石城如磨盘般矗立。绿道以生态纽带串联城市与自然,而这座“川东屏障”则以军事防御遗址守护江峡。磐石城坐落于云阳县双江街道爱国村,形似磨盘,又称磨盘寨,正是《华阳国志》记载的古朐忍县“大小石城”之一。城址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核心防御设施沿南北崖壁构建。石砌的城墙串联前、后两寨门,墙体上圆形枪孔、暗堡内长方形射击孔清晰可辨。寨内曾筑低洼塘库储水,建房屋数百间供居住,攻防与生活功能兼顾,整体布局因地制宜。
这座形制独特的寨堡,其变化始终与军事防御需求及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在历史进程中,它先后承担了多重关键角色。南宋之时,它是抵御元军南下的重要抗元据点;明末清初,它成为地方武装倚重的军事堡垒;入清以后,它又作为宗族群体躲避战乱的安全屏障;至抗日战争时期,该地被纳入长江防务体系。这些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使其拥有重要的军事史研究价值。
如今,这座“活着的军事博物馆”,既是研究中国古代山地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例,也是云阳的城市记忆载体。1958年成都会议后,毛泽东主席乘船路过双江,曾向陪同人员详细询问其历史,并赞其形制奇特。寨内留存的涂氏宗祠、昙华寺遗迹,巧妙串联起家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也使其成为三峡旅游的独特节点。从战火中的防御要塞到如今的文化地标,磐石城以厚重的军事与社会文化底蕴,成为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中兼具历史深度与精神象征的独特文化标识。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拥有“长江之壮”“恐龙之谜”“天坑之奇”“古村之训”“绿道之美”“田园之魅”“张飞庙之义”和“磐石城之坚”云阳八绝,通过具象的地质遗迹、人文遗产与生态建设,系统诠释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既为地学领域提供了地球演化的样本,也为文化传承搭建了平台,更以其科普宣教设施为载体,向公众开放了生态科普窗口。这种“地质—人文—生态”的深度融合,让较为模糊的地质演化规律与人文历史变得可感可知,更以“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实践路径,让地质公园的科研价值、文化魅力与生态活力得以释放,既守护了自然与历史的本真,也让更多人能深度参与到地质探索与文化传承之中。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