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4): 1-3 doi:

刊首语

坤舆藏用 万物熙和

本刊主编

PDF (103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本刊主编. 坤舆藏用 万物熙和.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4): 1-3 doi: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资源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自然生态系统宛如一个有机生命体,遵循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勘查与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已不再限于传统化石能源,更关乎新能源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为此,国家政策明确要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纵观世界发展历程,能源革命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相辅相成、相互驱动,共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近年来,我国能源革命取得重大进展,能源供给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期特稿《蛰龙惊起 气贯崤函——三门峡油气勘探破局之路》回顾了中原地区七十载油气勘探的坎坷历程,深度解析了三门峡盆地从贫油到实现工业油流所跨越的地质基础与技术创新,展现了我国中小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潜力及对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意义;《锂:白色石油 能源革命》梳理了锂元素从发现到应用的科技发展历程,凸显了其作为“能源金属”在电池、航天、医疗等领域的革命性作用,勾勒出大国资源棋局与绿色未来;《铀:拨开迷雾 始见其真》系统阐释了铀元素的物理特性及其在核能领域的应用,破除公众对辐射的误解,彰显其在“双碳”目标下作为清洁能源的独特价值;《石锁侏罗 江涵今古——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介绍了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别样景观,它是“地质—生态—人文”深度融合的典范,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了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协同展示与传承;《母亲河的神来之笔——生态宝藏“几字弯”》解读了黄河“几字弯”的地质成因与生态价值,系统梳理了沙患控制、盐渍化修复等六大治理举措,展示了我国在黄河流域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生动实践与绿色智慧;《“海中仙女”——海百合》介绍了一种鲜见于公众视野的棘皮动物——海百合,详细述说了其数亿年的演变历程、重要价值及保护方式;《北土蕴真玉 龙脉自天成——透闪石玉与玉猪龙》介绍了透闪石玉的矿物特性与成因分布,解析了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出现条件与文化内涵,强调了自然矿物与中华文明的精神交融;摄影荟萃《时光之痕》以图像诗意的形式呈现矿物晶体的时空印记,融合科学观察与艺术表达;《青春丈量初心 使命彰显担当——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记录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从零构建地表基质调查体系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们在黑土地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中的科技担当与奉献精神;《长江:大地史诗中的地质传奇与文明纽带》追溯了长江自远古海洋至现代水系格局的漫长形成过程,详细阐述了燕山运动、印度板块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对其演化的决定性塑造作用;《不仅要写“是什么” 还要回答“为什么”——读李忠东著<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是一篇书评,从与作者结缘、全书内容、独特价值等方面解读斯书值得阅读之处;《家财万贯 不如钧瓷一片——神垕古镇一瞥》以游记形式讲述河南神垕古镇作为钧瓷发源地的历史渊源、钧瓷制作工艺及其文化价值,展现了传统工艺与自然资源的完美结合;诗歌《每个脚印都隐藏着时光(外三首)》以丹霞、栈道为媒,在静默的风景中叩问时光深度;《初遇藏地》以青藏高原为境,在极致的自然中记录地质考察与精神朝圣,抒发了地质人寄情高原、追求科学与精神双重澄明的心境。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深刻指引下,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智慧,擘画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当我们将自然视为发展的根基与伙伴,发展之路便会愈益宽广且可持续,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索取与对抗,逐步迈向平衡与共赢。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