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3): 78-79 doi:

地学诗歌展

地层的修辞学(组诗)

文/胡红拴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生态地学诗歌倡导者、推动者与实践者。历任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大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文学》《花城》《北方文学》《红岩》《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星星诗刊》《诗选刊》《南方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海内外数百种报刊,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PDF (142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胡红拴. 地层的修辞学(组诗).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3): 78-79 doi:

火山岩:淬火的呼吸

液态的嘶吼刺破地壳

岩浆在月光下流淌

像一首未完成的交响乐

每个音符都在寻找凝固的姿势

气孔是地球的叹息

在玄武岩的皮肤上

留下永恒的省略号

风穿过时

听见远古的岩浆在低语

巨人堤上的琴弦

是凝固的六边形密码

每一根都指向地心

等待被弹奏

熔岩的褶皱里

时间烫伤了自身

留下波浪状的疤痕

像一首被反复修改的诗

游客的手指

探入气孔的深渊

触摸到地球的脉搏

在冷却的岩石下

岩浆仍在流动

像未完成的梦

淬火的瞬间

海洋与火焰相拥

在锯齿状的岸线上

温柔与暴力达成和解

留下永恒的

呼吸的痕迹

沉积岩:被压扁的年轮

页岩在显微镜下裂开

每一毫米都是古河流的独白

黏土颗粒在暗处

排列成失传的密码

地质学家的指纹

正在成为新的一层

砂岩的褶皱里

菊石旋转着下沉

白垩纪的光阴

被压成纸团

扔进地质的废纸篓

旋纹是最后的密码本

波痕在岩层深处

起伏

古海洋的呼吸

被压成化石

每一道纹路,都是

潮汐的墓志铭

雨滴落在史前的天空

留下永恒的标点

树叶的脉络

在石头上写情书

给未来的土地

寄出

放大镜下

炭屑在第四纪的黄昏

闪烁

地质学家的声音

正在成为新的一层

覆盖在

被压扁的年轮上

石灰岩:骨骼的慢火

珊瑚虫在月光下编织着

它们的骨骼是透明的针脚

缝补着海洋的伤口

直到自己也成为

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

潮水退去时

我看见海底的废墟

那些细小的建筑师

用碳酸钙的密码

写下遗嘱

每一座珊瑚礁都是

一座未完成的纪念碑

暗河在岩层深处流淌

像一位盲眼的抄经人

用溶蚀的笔触

在石灰岩上刻写经文

钟乳石是凝固的泪滴

石笋是沉默的回应

十万年

才够它们完成一个吻

我触摸岩壁

掌心传来远古的震颤

那些死去的珊瑚

仍在为山脉补钙

它们的骨骼

在黑暗中

燃烧着永恒的慢火

当最后一滴水

从钟乳石的指尖坠落

新的珊瑚虫

已在海面苏醒

它们将重新编织

这片钙化的星空

直到所有的骨骼

都成为

时间的灰烬

花岗岩:地壳的慢镜头

我数完了所有的星星

在黑暗里

石英的棱角刺破时间

长石在解理面上

写下遗嘱

岩浆是我的襁褓

地壳抬升时

我听见骨骼断裂的声响

云母在裂缝中

闪烁最后的晚餐

百万年

只是一场慢火

煅烧着矿物的争吵

直到花纹凝固

成为地下世界的碑文

锄头落下时

我睁开新鲜的眼睛

断面上的星光

仍在生长

像一场永不结束的

葬礼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