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乌湖的四季之歌:清与浊的交响
责任编辑: 何陈临秋
基金资助: |
|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罗伦,高级工程师,成都市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观测调查研究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罗伦, 谢威, 曾颖, 白攀, 曾广川, 李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在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的崇山峻岭之间,川藏线318国道蜿蜒而过,其旁静卧着一颗天堂坠落的璀璨明珠——然乌湖。全湖由雅错、安错和安目错三个相连的子湖组成,绵延29千米,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雅错虽然面积最小(约4平方千米),却拥有超过25米的水深;安错与安目错面积相近(各约8平方千米),平均深度较浅,只有10米左右。湖岸线周边,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高山草甸绿意盎然,终年积雪的峰峦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冰川在山间静谧延展,它们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画卷。湖畔的曲尺河流域湿地,是西藏粉报春的集中分布区。每年 5 月,淡紫色的粉报春花海烂漫绽放,与远处的雪山相互辉映,美得令人沉醉,流连忘返。
作为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帕隆藏布源头,然乌湖流域位置特殊,横跨青藏高原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其西北山脊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岭。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集湖泊、冰川、雪山、森林、草地等多种景观于一体,堪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微型博物馆。据统计,这里有记录的植物有 153 属 312 种,川西云杉、香柏、滇藏方枝柏、雪层杜鹃和光叶柳等植物随处可见,大果圆柏林分布上限能达到 4 900 米,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林线。动物资源同样丰富,栖息着雪鹑、林麝、赤斑羚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秃鹫、藏雪鸡、黑熊等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然乌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绝美的景致,更在于它的“动态生命”。每当春夏之交,温暖的气息唤醒了大地,湖泊在5月至10月间变得浑浊不清,透明度明显下降;然而,当秋意渐浓,11月的寒风吹拂而过,湖水仿佛被净化,逐渐恢复清澈,透明度显著提升。然乌湖的四季变换,就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乐章。这种季节性的变化,正是然乌湖与自然的对话,而这一切都源于然乌湖那独特的地质构造与生态环境。
地质史诗:冰川与泥石流的造湖传奇
相传,这里曾经没有湖泊,后有两只神牛在此角斗,死后化作了两座大山,两山之间的山坳处积水成湖,形成了如今的然乌湖。而在地球科学的视角下,这片湖泊并非神迹,它是一部冰川与地质灾害共同书写的史诗。
然乌湖流域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属于然乌—察隅地层分区。安错北岸的黄土沉积显示,至少在6 600年前,冰舌开始逐渐退缩,初步刻画出河道的轮廓。而200年前的一场地质剧变,彻底奠定了湖泊的格局——出湖口82道班沟发生高位崩滑,碎屑流堆积成堰塞坝,阻断了冰川融水的去路。坝前水位壅高,最终形成堰塞湖,即今日然乌湖的雏形。82道班沟是一条典型的冰川型泥石流沟,雪线海拔4 500米,流域面积约9.7平方千米,最大高差超1 500米。如今,沟内仅存的少量冰雪仍在诉说着冰川消融的历史。这场自然界的“意外”,却为人类留下了一处绝美秘境。

生命之源:五河汇流的补给密码
如今的然乌湖,其水源主要来自于曲尺河、曲日河、真空弄巴、然弄巴和曲布河五条河流,如同五条血脉滋养着 “心脏”。其中,曲尺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为然乌湖提供了大约一半的水量,还汇聚了一些冰川融水,其源头雅弄冰川消融时裹挟着大量表碛岩屑,形成浑浊的冰前湖,最终汇入湖泊;曲日河则从40千米外的帕隆藏布冰川群发源,沿途吸纳降水与融水,蜿蜒注入湖中;东岸的真空弄巴流域冰川稀少,主要依赖降水补给;北岸的然弄巴虽然流域面积有限,但其西侧零星分布的小冰川为湖水增添了几分冷冽;而曲布河是五河中唯一以地下水为主的支流,自雅错南侧悄然汇入,流量稳定如钟摆,全年流速维持在1米/秒左右。
据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近10年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然乌湖全年出湖水量约为24亿立方米,水量之沛堪比171个西湖。每年5—10月,丰水期的然乌湖波澜壮阔,湖水充盈,占据了全年出湖水量的85%以上。而在冬季,湖面则随着季节的交替呈现出约2米的水位变化,仿佛是大自然的韵律呼吸,特别是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湖面,然乌湖便展现出它最为宁静的一面,湖水清澈见底,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雪山与蓝天,成为旅途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清浊交响:四季轮回中的水质变奏
然乌湖的湖水随季节更替在清浊间切换,宛如自然之手拨动的琴弦,但它也遵循着一定规律。根据然乌湖水质监测,其盐度指标显示该湖为淡水湖,在丰水期,湖水盐度降至最低,充分说明流域内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对湖水盐度起到了稀释作用。当夏季来临,气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带走了大量的岩石碎屑,使得冰川融水变得浑浊。同时由于此时的冰川融水流量较大,流经植被覆盖稀疏区域时,会强烈冲刷河道,裹挟着河岸的泥沙一同流入湖中,湖水因此愈加浑浊。这一过程仿佛是大自然执笔,以泥石与冰川融水混合为颜料,在然乌湖上绘就独特画卷。
然乌湖最大补给河流曲尺河的源头——雅弄冰川为表碛覆盖型冰川,其冰舌末端覆盖有岩土碎屑和岩石,冰川消融形成浑浊的冰前湖,经曲尺河注入然乌湖。11月至次年4月,冰川进入“休眠期”,然乌湖迎来枯水期。由于河流水量大幅减少,不及丰水期流量的十分之一,河流的冲刷能力相对减弱,因此,注入然乌湖的湖水显得格外清澈。在光的散射作用下,湖水呈现出迷人的淡蓝色。
危机暗涌:冰川消退的生态警报
尽管然乌湖是过水型湖泊,但其超过一半的补给源来自冰川,而目前流域冰川消融加剧,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位于曲尺河源头的雅弄冰川,在过去40年间(1975—2015年)处于严重的物质流失状态,自2000年以来,冰川物质流失速率已经翻倍,其末端每年退缩速率约为50 ~ 65米。曲日河流域的帕隆12号冰川面临更严重的退缩,若维持现在的亏损模式,科学家估算帕隆12号冰川右支可能在未来的20年内彻底消失。冰川消融加剧一方面导致然乌湖补给增多,另一方面带来大量的淤泥沉积湖底,使得湖水深度逐渐变浅。加之出湖口附近少部分路段路基较矮,离湖面较近,不排除318国道部分路段在未来存在被淹没的风险。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给然乌湖带来了生态压力。318 国道被誉为 “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年均吸引超百万游客。然而,湖岸露营、越野车碾压草甸等行为,致使植被退化;部分民宿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围湖垦殖、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生产方式,导致湿地功能、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资源总量下降。
为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们应建立然乌湖流域冰川—河流—湖泊立体化监测体系,实时追踪水文变化;同时在流域内推进植被修复,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并对关键路段重新规划改线方案。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广“低干扰旅游”,如限定每日游客数量、建设生态廊道隔离交通与湿地,以及建立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唯有如此,才能为这颗高原明珠的未来保驾护航。

然乌湖的故事,是水的故事,是冰的故事,更是生命的故事。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美丽,从不在永恒的静止中,而在与自然共舞的动态平衡里,无论是夏季的浑浊还是冬季的清澈,都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律。
保护然乌湖,不仅是为了留存一片风景,更是为了守护地球生态的微妙节律。让神山圣湖的传说不止于神话,而是成为永续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