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3): 1-1 doi:

刊首语

师法造化 生生不息

本刊主编

PDF (122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本刊主编. 师法造化 生生不息.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5, 0(3): 1-1 doi: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交织共生的今天,“低碳节能、环保友好”已从理念演变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实践。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呼唤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石,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本期特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园区迈向零碳园区的“最后一公里”》聚焦“碳中和”概念,探讨如何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为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提供科学路径,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冷泉:奏响深蓝世界的生命交响曲》介绍海底冷泉这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揭示其不依赖阳光、依靠化能合成支撑生命的奇迹,以及冷泉在能源(如可燃冰)和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察尔汗盐湖“钾”天下》从盐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提炼出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友好的双赢智慧;《中小型湖泊测量“五大难题”破解之道》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中小型湖泊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案,为水域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城里公园 园中城市——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观宏》通过翔实的科学描述与生动的景观刻画,强调该公园作为科研、教育、旅游多功能载体的价值,体现了地质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理念;《然乌湖的四季之歌:清与浊的交响》通过四季变迁的视角,呈现了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脆弱与韧性;《叠层石:写在大地上的史书》介绍被誉为“大地史书”的叠层石,强调叠层石为研究生命起源、环境变迁及地球历史提供了关键线索;《走近太阳的宝石——橄榄石》从矿物学角度解读“太阳宝石”的形成奥秘与人文价值;矿物晶体镜下摄影作品《大地之瞳》以镜头定格矿物晶体的灵动瞬间,诉说地球矿物的自然之美;《沙漠中的“地质脊梁”——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沙特填图团队》真实记录了地质工作者在沙特阿拉伯开展地质填图的艰辛历程,彰显中国地质人的坚守与担当。《鲁迅在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贡献》讲述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早年投身地质学领域始末,体现了他在科学传播与矿业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唐诗〈登高〉中的沉积学》以文学与地质学的跨学科视角,展现出古代诗人敏锐的自然观察力,诗句用词与沉积学现象不谋而合,为科学解读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记》以丰富的文物描述和考古发现为主线,结合文献记载与现代展示技术,生动呈现了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核心遗址的学术价值,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厚底蕴;地学诗歌《地层的修辞学(组诗)》以独特的地质特征为载体,通过地质意象的诗意表达,传递出丰富的哲学思考;《雅江地质工作(二首)》则通过地质工作的野外工作见闻,抒发了作者对地质事业的深厚情怀和职业感悟。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资源约束与气候挑战,我们需要以“低碳”为笔,以“创新”为墨,绘就生态友好的未来画卷——通过技术革新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通过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生机。筑牢绿色发展之基,让文明的火种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沃土上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