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 0(4): 50-59 doi:

学史·文化

河南省古代文化与矿业开发之青铜时代——周朝篇

文图/张宇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佳楠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DD20221695)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DD20190379)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DD201603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淮西部贾湖-裴李岗文化绿松石制品产源研究”(D0209)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战略矿产科研计划”(2023-903-XM006)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战略矿产科研计划”联合资助(2023-903-XM00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宇,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综合研究及科普工作,《中国矿产地质志·河南卷》主编。

PDF (230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张宇. 河南省古代文化与矿业开发之青铜时代——周朝篇.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 0(4): 50-59 doi: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系列文章以矿业发展为线索,回顾河南省古代文化发展,从矿产地质角度阐述深厚的古代中原文化。承接上篇青铜时代——夏商篇,本文聚焦青铜时代的后半段——周朝,也就是武王伐纣之后的时代,通过对周朝出土文物的总结,了解周朝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认识古代矿业文化。

公元前1600年,汤推翻夏朝,建都于亳(今郑州二里岗),商朝开始。早期商文化覆盖面已经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至泰沂山系西麓,北至今石家庄、保定,南达今武汉的广大土地,是当时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但是从仲丁(第10位商王)到阳甲(第18位商王)期间,商人贵族内讧争夺王位,加之自然灾害不断、频繁迁都,造成了商朝中期的动荡,称为“九世之乱”。直到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之后,商朝才重新强盛起来,并在武丁时期形成了“武丁中兴”,之后走向衰落,到最后一位商王——帝辛(纣王)时期,统治无道,社会和阶级矛盾加剧,引发诸侯不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灭亡商朝,随后建立周朝。周朝建立之后,在铜矿的开发利用方面继续进步,将青铜文明推至巅峰。我国冶铁技术约起源于公元前10世纪,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发明了生铁和生铁炼钢技术。西周晚期,出现人工冶铁制品;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这在整个中原文化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王都由朝歌西移镐京(今陕西长安县镐京乡落水村附近)。西周有两个都城,一为周人崛起的丰镐(丰京为宗庙与园囿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与理政中心),是为宗周;二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洛邑是灭商后,由武王规划、周公实际建成的,这里是周人成功的标志,所以也叫成周。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尊青铜器,被命名为“何尊”,其底部铭文记载:成王建都成周,并对武王进行祭祀。铭文表明武王灭商和成王营建成周洛邑是为了建都于“天地之中”。其中“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洛阳一带,这是“中国”二字最早的官方记录。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后,周王室日趋衰微。周宣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为西周,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历时276年。

>商周时期历史简表与代表性文物


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共71个,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封邦建国,也是“封建”一词由来。河南在西周为陪都洛邑,氏国、方国及诸侯国星罗棋布,由于政治活跃而统一,国多而人口密集,所以中原地区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最发达的地区。西周定都镐京后,关中的经济、文化也仍未超过中原地区,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发达的文化。孔子来到河南洛阳“入周问礼”,也是对西周时期河南重要历史地位的最好诠释。

西周时期铜锡铅矿和玉石、石料及陶瓷黏土等矿产的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西周前期手工业承袭商代,青铜铸造业是这一时期手工业中的主要部门。西周青铜器的发现地点多于商代,几乎遍及今天河南全省。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表明,西周各主要城市和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青铜冶铸作坊,也出土了大量各种类型的青铜铸品,其种类从殷商以酒器为主发展为多种类型,包括礼器、食器、酒器、乐器、水器、车马器,等等。尤其是西周晚期已形成了等级严密的典章制度,体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的青铜礼器数量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反映了西周晚期繁盛的礼乐文化。

>西周青铜何尊与底部“宅兹中国”铭文


河南本土铜矿资源匮乏,所以商周时期大量青铜器的矿石来源一直是考古学家研究的一大问题。Hsu Y K et al.(2019)全面收集中国已发表的方铅矿铅同位素数据,建立了全国范围内考古材料物质来源的同位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又收集了西周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数据(Hsu Y K et al,2021)。通过综合分析发现,西周的青铜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商朝晚期的青铜器铅同位素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期青铜器主要继承了晚商的物源,但是铅同位素较为特殊,没有确定的地区与之对应;二是西周中期和晚期的青铜器,与早期青铜器同位素差别较大,铅同位素显示青铜器可明显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物源,特别是鄂东地区和九瑞地区。早期青铜器铅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在中晚期的青铜器中基本消失,这与周代的礼仪和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无法从铅同位素上区分物源,这反映了由皇室管理的高度集中的金属供应网络,由周朝廷统一向诸侯国提供青铜器。到了西周中后期,这些诸侯国已经获得了对金属矿山的控制,当地能够自行开采铜矿等资源,并制成青铜器,导致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出现了地区特色。这种金属资源控制从中央向地方的转变反映了政治剧变,表明西周晚期周朝对疆域内诸侯国的控制逐渐变弱,这在考古学记录和青铜铭文中也很明显(李宏等,1993)。

>河南域内出土的部分西周时期青铜器(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网, http://www.chnmus.net/


除了青铜器以外,玉器、铁器、金器、陶瓷等手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玉柄铁剑”最为引人注目,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经鉴定,剑身采用块炼渗碳钢技术制作而成,这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李书谦,2006),堪称“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的出土,将中国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200年。它的发现,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即将来临。

>河南域内出土的部分西周时期青铜器(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网, http://www.chnmus.net/


>河南域内出土的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玉器、铁器、金器(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网, http://www.chnmus.net/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后世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按历史学家的一般观点,春秋是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变革时期,井田制不断瓦解,统治阶级内部的新旧势力也在嬗变,新兴地主阶级正在酝酿走上历史舞台,铁制生产工具开始使用,对社会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冶铁技术在战国中期以后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铁制工具和农具普遍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东周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也是我国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金属矿除了铜锡铅矿继续被开发利用以外,铁矿、金矿、银矿也开始被广泛开发利用。

东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又一高潮期,采矿、冶炼和制造工艺都有了明显进步。1973年,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铜绿山铜矿工人采矿作业时发现了著名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遗址内出土了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盲井、斜井数百座,无支护竖井10多座,大小平巷近百米,显示在春秋时期铜绿山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深井开采,并且成功地解决了井巷开拓、井巷支护、矿井提升,以及排水、通风、照明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胡永炎等,1997)。遗址各式炼铜竖炉有29座,古炉渣总量超过40万吨,渣中含铜量一般小于0.7%,而含铁量却高达36% ~ 50%,铜被熔出,而铁却依然保留在炼渣之中,说明当时的冶炼水平较高(卢本珊等,1981)。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较之商周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分铸法的广泛应用使青铜器结构日趋复杂,更具艺术感,如莲鹤方壶,同时也表明在焊接技术上的进步,已掌握锡焊、铜焊、铅锡合金焊接技术(卢本珊等,1981);失蜡法的出现,铸造了大量雕镂复杂的青铜器,如云纹铜禁。此外,青铜鎏金和嵌错工艺也相当发达,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饰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上不脱落了。嵌错是在铸好的铜器表面上镶嵌其他材料做成的丝或片,再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所镶嵌的物质主要有绿松石、宝石、红铜、金、银等,其中铜器上镶嵌金银最为特别,被称为“错金银”。东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在奴隶主贵族逐渐衰亡,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正式走向历史舞台这一历史转变中发展起来的。春秋时期在器物种类上与西周后期没有太大区别,总的来说食器、乐器种类和数量很多,称之为“钟鸣鼎食的组合”(卢本珊等,1981);战国时期由于传统礼乐制度进一步衰落,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比例上也逐渐减少,而青铜质日常生活用器则逐渐增多。而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一直是重要的青铜器,即使是在战国时代,大墓中依然出土了大量钟鼎,且钟必成编,鼎必成列。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同形制的鼎,不仅是诸侯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列国对于霸权争夺的象征。统治权力的不断下移,也给固化的社会阶层带来了冲击,在此背景下,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就此形成。

铁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战国时期墓葬中大量出土的铁器和冶铁遗址发掘表明,大规模的冶铁工业是在战国时期开始的。出土的铁器包括农具、手工具、兵器、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以生产工具为大宗(雷从云,1980)。战国早期铁质农具数量较少,器类较为简单,多为小型器件,如洛阳水泥制品厂工地出土的小铁铲。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数量骤增,器类多,形制更加适应农作的要求,如辉县固围村魏墓出土的犁铧、铲、锸、凹字形铁口锄和镰,等等。铁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铁农具已经基本上能够适应于翻耕土地、除草和收割。河南域内已发现的战国时代冶铁遗址主要有西平县的酒店冶铁遗址、冶炉城遗址,泌阳县的下河湾冶铁遗址、新郑韩故城冶铁遗址,登封告成(阳城)冶铁遗址等,遗址内均发现具有通风设备的熔铁炉遗迹、大量铁器陶范,以及大量的铁铸农具,并有大量的木炭屑和炼渣。其中阳城遗址内出土的熔铁炉壁残块大多附着有褐色的玻璃层,表明东周时期已具备生产玻璃的条件,1976年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上就镶嵌有钙玻璃。

东周对玉的利用更进一步。受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东周用玉的社会阶层更为广泛,列国贵族竞相追逐美玉。佩饰玉超越礼玉大量出现,表现出浓郁的世俗趣味。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奇思巧构层出不穷,并开始挣脱西周繁缛的礼制束缚,转而活泼见动。而铁工具的使用,促成制玉工艺达到了又一高峰。

除了铜、铁、玉矿的广泛开发利用以外,金、银等矿产也开始大量进入人类社会。东周时期鎏金和错金银工艺的大量采用,以及金银货币的出现,表明河南省可能已有金矿和银矿开采。《管子·轻重甲》说:“楚有汝、汉之黄金”,汝指汝河,古汝河上游(今北汝河)源自嵩县车村,东经汝阳、汝州、襄城。同时石材也开始进入人类视野,如2005年上蔡县郭庄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石编磬,由13片浅黄色大理岩组成,大小和厚度控制着音律的不同。

>河南域内出土的部分东周时期青铜器(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网, http://www.chnmus.net/


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定都镐京,到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再到战国时代群雄四起,完全丧失对诸侯国的控制,中原大地进入频繁的纷争阶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才结束了战乱,矿业开发在这一阶段持续推进。青铜冶铸行业的持续精深,带动了铁矿的开发利用,从西周仅用于祭祀的玉柄铁剑,到战国后期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的铁质农具,表明矿业在整个周朝都在持续进步。尤其是战国中后期,诸侯国在相互发动战争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矿业,促使中原大地从青铜时代过渡到了铁器时代,说明了矿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河南域内出土的部分东周时期金、银和玉器(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官网, http://www.chnmus.net/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铁器(引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http://www.chnmuseum.cn/


块炼法

块炼法是一种早期冶铁技术。在炼炉中加入矿石和木炭,点燃后用橐鼓风来进行冶炼。因炭火温度不高,炉中的矿石不能充分熔化,被还原的即去了氧的铁从炉中出来时是呈海绵状态的熟铁块。这种表面粗糙、夹有渣滓的熟铁块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锻打,才可能得到较纯的铁块。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用此法炼铁。与此同时,冶炼液态生铁技术亦开始出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块炼铁在木炭中长时间加热,使表面渗碳,经过锻打,成为渗碳钢片,形成渗碳制钢技术。

分铸法

分铸法是我国商周时期复杂青铜器铸制的一个重要创造。它是对某些复杂的铸件,或先铸好整器的附件,而在铸器身时将附件安放于范中,使其与器身铸接成一个整体;或是先铸器身,尔后再在其上分别铸接上附件。

失蜡法

1.青铜器的一种铸造方法。即先造蜡样,蜡样外再反复浇淋细泥以成范,经加热,熔化的蜡水从范下预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后再浇铸铜汁铸器,这样可造出结构非常复杂的铸件。

2.玻璃成型工艺的一种,属于范铸法,脱胎于青铜器铸造技术中的失蜡铸造法。其法先以石蜡制造器形,然后利用蜡模翻制出陶等材质的模具,再进行玻璃熔液的灌注,而得到造型细腻复杂的玻璃器。许多精美绝伦的清代实心玻璃器(包括部分空心器)即用此法制作。当代的法国和台湾的个别玻璃制造商也采用类似的制造法来制作器型、纹饰较复杂的一些仿古作品和艺术作品,他们称之为水晶玻璃脱蜡制造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