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 0(3): 54-61 doi:

学史·文化

湖措相映 美美与共——西藏湖名汉语音译“措”非“错”

文/陈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责任编辑: 张佳楠

基金资助: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重大项目(TPESER-QNCX2022ZD-0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陈浩(科普笔名:藏北野人),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从事青藏高原湖泊环境变化、西藏历史地理研究。已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著有《人生写大湖:科考行纪》。

PDF (193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陈浩. 湖措相映 美美与共——西藏湖名汉语音译“措”非“错”.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 0(3): 54-61 doi:

>白宫红殿湛蓝天 视觉中国/供


去西藏旅游的人都听过“纳木措”这个名字,它是一个湖泊,却不叫“纳木湖”。其实,西藏地区的湖泊几乎都是以“某某措”命名,例如,色林措、玛旁雍措、羊卓雍措、当惹雍措,等等。那么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盘点历史和对比不同的语言发音,可以知晓西藏湖泊之名的背后涉及两个方面的掌故:一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叫法有无变化;二是藏语音译转写的汉语名称如何用字。

>天湖 视觉中国/供


从蒙语地名到汉语地名

众所周知,西藏地区自13世纪元朝开始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体系,而长期以来公众对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相关地理知识一直很匮乏。在唐代,得益于松赞干布的文韬武略、文成公主的和亲交流以及高原丝路的发展,西藏地区当时以“吐蕃”一名为世人所知。《新唐书》和《旧唐书》皆有《吐蕃传》,言之“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jīng)稻,有青稞、褭(niǎo)豆、小麦、荞麦……”,反映了唐人对这片区域的综合认识。此前,历史记载表明,青藏高原西部曾有“羊同”(象雄)、南部为雅隆(吐蕃崛起的前身)、东部曾有苏毗。这些并存的部落广泛分布在雪域高原和大江峡谷。进一步的山水湖泽的记录和认知则十分模糊。

元代以后,尤其清代前期,人们对西藏地区的地理知识逐渐丰富起来。期间,西藏地区的地名是以蒙语作为媒介转译到满语和汉语知识界。明末清初之际(17世纪中期),驻牧新疆的蒙古和硕特部从青海进入西藏,逐渐控制了这里。青海地区也在和硕特部控制之下。蒙古王公管理青藏高原广大区域的情形持续到18世纪前期(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其后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和西宁办事大臣。当然,青海地区受蒙古部族直接统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叶,到元顺帝时宁王镇守柴达木地方。

> 藏语地名译音


因为上述历史背景,近代以前,西藏地区(以及青海部分地区)很多自然实体的地名是以蒙语标示。最具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康熙帝下令实测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其中的“拉萨”图反映了当时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对西藏地区的地理认知。在这幅地图上,今纳木措的标注名称是“吞格里鄂模”,是从蒙语翻译到满语的。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是从满语转译成汉语标注的地图版本。“吞格里”即蒙语中的“腾格里”,读作Mongke Tengri,意为天神。蒙古族以“苍天”为永恒,称之为“长生天”,蒙古语读作“腾格里”(汉语音译)。因而,在其民间宗教里,腾格里神(即天神)是最高的神,被认为是世界和人类的主宰。那么,这和藏族群众称呼纳木措为“圣湖”的含义是一致的。即,纳木措的蒙古语名称——腾格里湖——源于藏语的“圣湖”。地图上,“鄂模”是满语中湖泊的意思。这是汉语的直接音译。

> 羊卓雍措卫星影像图 钟昶/供


如此,我们看到了“圣湖”这一地名在四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藏语——蒙语——满语——汉语。而蒙藏之间的历史和宗教联系,使得蒙语中先有了关于西藏地理知识的更多术语,后来的满语和汉语要通过蒙语词汇来认识。

此外,作为参照,今天青海省内还保留着不少蒙语地名,例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内的格尔木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东台吉乃尔湖,都是仍在使用的蒙语地名(汉语音译过来作为标注)。其中,“格尔木”又译作噶尔穆、高鲁木斯、郭里峁,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藏语地名到汉语音译:是“措”非“错”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行政区域由民国时期的旧西藏辖区(今拉萨市到阿里地区)和裁撤的西康省西部(今林芝市和昌都市)合并而来,简称“藏”,省会为拉萨市,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此前,西藏地区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解放,成为西藏地区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在国民经济大建设热潮和攀登珠穆朗玛峰及测量高度历史背景下,我国科学家开始对西藏地区自然地理进行从点到面、从专题到综合的科学考察研究。考察范围也从西藏扩及青海、四川、云贵地区。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全面完成了260万平方千米国土(我国国境线内)考察,获得大量基础资料,出版87部专著和5本论文集,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例如,《西藏河流与湖泊》(1984年)至今依然是了解当代西藏地区自然地理的重要资料。此时书中使用的西藏地区湖泊名称,都是“某某错”。

> 万顷湖平常似镜 视觉中国/供


1998年出版的《中国湖泊志》是一部关于全国湖泊地理的总志,可以看到不同区域的湖泊名称的通名有很大差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某某湖”,另一类是主要在西藏自治区内使用的“某某错”。内蒙古和青海的湖泊之名,也都叫“湖”。不过,在别称方面,内蒙古地区的湖泊有时称为“泽”,例如居延泽(额济纳旗);青海省和内蒙古地区不少湖泊称为“海子”或者“淖尔(或诺尔)”,例如海丁诺尔(格尔木市南部109国道西侧)、黑海(格尔木市东昆仑山)。当然,青海境内唐古拉山北麓也有一些湖泊是以“cuò”作为通名,如雀莫错(沱沱河流域)、劳日特错、赤布张错(两省区界湖),主要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

与明清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西藏湖泊的汉语名是直接从藏语名音译过来,不用再经过中间多个语言转换。藏语中,“མཚོ།”读作cuò,那么,对应的汉字应该用“措”还是“错”?

单纯从科学意义上讲,使用哪个字都是可以的,只是遵循学科习惯。目前,这两个字也都有使用。在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上搜索“青藏湖泊”和“错”或“措”,从结果来看,一是在自然学科领域里,过半数的文献使用“错”,少数文献使用“措”,且不同学者存在不同偏好(涉及具体湖名);二是科普类和艺术类文章普遍使用“措”,与地学界论文类文章使用情况截然相反。当然,在科学类论文中,少数学者也在使用“某某措”,如胡东生先生研究“苟弄措”湖泊沉积记录,在《地质学报》发文用的是“措”字。民间旅游类文章现在多使用“措”,但做旅游宣传的推介机构或自媒体故意使用谐音字,比如常见的一“错”再“措”、一“错”再“错”。也有人主动使用“一措再措”,如《地理教学》上2022年发文标题为《在西藏,饱览“一措再措”》。《西藏旅游》2017年刊文有《一路向西 一“措”再“措”》,该文做了知识普及:“措”在藏语中指湖泊的意思,如纳木措、色林措等;而“雍措”是指碧绿色的湖泊,在西藏有四大雍措最为著名,分别是羊卓雍措、玛旁雍措、当惹雍措、普莫雍措。

不同于民间使用的混乱和旅游宣介的甚嚣尘上,科学界与本地官方用词的异同,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纳木错/措”,拉萨市当雄县的景区一直用的是“措”,即“纳木措国家公园”(景区大门名牌楼);而位于同湖岸的中国科学院观测站,牌匾一直用的“错”字,名为“纳木错多圈层观测研究站”(目前升级为国家站)。如前述,早先青藏科考的著作及后续衍生资料,在西藏或藏族地区,将湖泊名称写作“某某错”,使用这个“错”。这是科学界已经习惯的用字。但另一方面,从藏族学者和群众的使用习惯看,他们更愿意使用提手旁的“措”字。为什么呢?

据旅居西藏多年的作家陈泠老师(现任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介绍,因为像“纳木措”“玛旁雍措”作为当地的圣湖,在藏族群众心目中具有很崇高的地位,他们认为自己的神湖怎么能用错误的“错”字?部分藏族知识分子根据现代汉语中的“错”和“措”字的解释,倾向于用“措”,寓意是“措施”“筹划”,正如“仓央嘉措”“次仁平措”之人名;而使用“错”时,该字表示“错误”“过错”,这与神湖连接起来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在人名中,所有文献均使用的是“措”字。其中,嘉措,即大海之意;平措,是吉祥圆满的意思。同理,部分人士建议将西藏湖泊的汉字名称写作“措”而不是“错”,避免因文字转写而造成不好的寓意。

上述差异是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系统,从藏语发音转写过来存在用字选择问题。因此,从藏语地名到汉语音译,民间和少数学者已经开始呼吁用“措”而非“错”。以纳木措为例,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达琼老师介绍:藏语这样写“གནམ་མཚོ།”,གནམ་读作“nam55”;མཚོ།读作“tsho55”;“木”是“གནམ་”中后加字“མ་”的发音。现在西藏当地人对纳木措的读法就是“nam55tsho55”。而且,他认为藏语叫法古今都没有变。

纳木措作为藏族群众信仰中的圣湖,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其他不同语言的译音和转写。西藏湖泊之名从蒙语名称全面转为藏语名称,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就是前面讲到的西藏自治区成立——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斐然。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西藏自治区以汉语和藏语同时作为官方语言文字流行。

至此,我们可以明晰西藏大地上那星罗棋布的湖泊,犹如满天星斗一般,闪烁着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当惹雍措、羊卓雍措、玛旁雍措、巴木措、色林措、普莫雍措、班公措(班公湖)……西藏自治区内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数量有961个(2017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大型湖泊有68个,是我国湖泊群最密集的省区,湖泊总面积约3.41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8%,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73.33%(国境内)(①根据学者统计,2017年,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约为4.65万平方千米(国境内)。)。因此,青藏高原,不仅是雪域高原,也是湖泊乐园,是“谜一般”的存在。

西藏的“纳木措”和青海的“青海湖”像仙子耳坠上挂着的一对珍珠,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这不仅仅是自然地理上的对称,也是文化地理上的和合。尽管历史的云烟散去,我们仍然能从这些保留下的地理名词中,窥见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文化交流的痕迹。

> 满天星斗西藏湖泊 钟昶/供


当年的“腾格里湖”,今天的纳木措;过去的无人区,现在的“羌塘高原”。事实上,西藏自治区内从西到东,有独立石湖、黑石北湖、羊湖、骆驼湖、然乌湖、塔若措、扎日南木措、当惹雍措、色林措、纳木措、巴松措,湖“措”相映。

这是中华大地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致谢:本文得到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象雄文化院副院长陈泠老师的建言,建议将西藏的湖泊(汉语名字)写作“措”而不是“错”,避免因文字转写而造成不好的寓意。感谢乔宝晋博士、张润博士提供数据分享。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