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 0(1): 42-47 doi:

学史·文化

桑干河畔火山村 地质文化耀古今——山西省大同市于家寨村

文图/郑吉林, 王大可, 孙靖尧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责任编辑: 张佳楠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郑吉林,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地质调查、地质遗迹调查和地质文化村建设等工作。

PDF (1911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郑吉林, 王大可, 孙靖尧. 桑干河畔火山村 地质文化耀古今——山西省大同市于家寨村.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3, 0(1): 42-47 doi:

> 于家寨风貌


于家寨,是大同市云州区许堡乡下辖的一个古村落,诞生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著名作家丁玲笔下的桑干河在此静静流淌,蜿蜒前行。这里的土壤富锶、钙、镁,地下水富锶和偏硅酸,呈弱碱性,这里有火山岩窑洞、于家寨遗址、神秘地道,等等。走进于家寨,可以见到大片墨黑色的册田玄武岩熔岩被、岩垄、岩舌、射气岩浆喷发基浪堆积物、泥河湾组典型沉积剖面、玄武岩与下伏泥河湾组地层接触界线等地质遗迹现象。于家寨先祖们就地取材,用玄武岩盖成的火山石窑冬暖夏凉。这些石窑是村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火山赐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于家寨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庄,气候寒冷干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广种薄收。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全面实施,于家寨依托各项扶贫政策,完成提水灌溉工程;建设于家寨采摘园,壮大集体经济;种植牡丹,开创新型景观式经济增长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环境。

2018年,于家寨被列为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21年,于家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帮扶下申报地质文化村。

地质文化 源远流长

70万年前,大同火山开始爆发,炽热的岩浆四处飞溅、流淌、凝固、成岩,桑干河两岸的火山岩受后期重力、构造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影响,形成两条形状不规则的岩舌,凭空远眺,犹如两条飞舞的巨龙,两条岩舌中间有一岩垄,形似球状,当地村民称之为“二龙戏珠”。

大同火山喷发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东区溢流相玄武岩为代表,距今约74万年;第二阶段西区爆发相玄武岩和东区溢流玄武岩共存,距今约30万年;第三阶段的大规模喷发以秋林峪山前断裂溢流玄武岩为代表,距今约10万年。西区玄武岩多以爆发和溢流相产出,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30余座火山锥,由于西区玄武岩来源深度较深,所以形成低硅高碱的碱性玄武岩;东区火山爆发系数较小,常沿断裂位置(桑干河、六棱山山前断裂)溢出,形成溢流玄武岩,由于东区玄武岩来源较浅,形成高硅低碱的拉斑玄武岩。火山喷发将地下丰富的矿物质带到地表,并储存在火山岩中,随岩石风化而又转移至土壤中。

> 玄武岩峡谷地貌


于家寨地处大同火山群东区,地质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山有六棱山、大同火山,水有桑干河,湖有桑干湖,草有稀疏草原植被景观。

按照地质遗迹划分标准,于家寨地区地质遗迹可划分为3个大类(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6个类别(岩石剖面、地层剖面、岩土体地貌、火山峡谷地貌、水体地貌、地震遗迹)和9个亚类(火山岩剖面、区域典型剖面、黄土地貌、变质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泉、河流、湖泊、地裂缝)。其中于家寨火山岩剖面、泥河湾组湖相沉积剖面、册田玄武岩、射气岩浆喷发物、二龙戏珠、火山岩峡谷地貌、桑干湖为于家寨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

> 于家寨遗址


> 火山石窑


经调查,这里的地下水,砷、镉、汞等有害组分含量极低,满足《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标准,是一种弱碱性,富锶、富偏硅酸的复合型天然矿泉水。据调查人员介绍,这种复合型矿泉水为玄武岩裂隙水,而玄武岩是火山喷出岩中最重要的富水岩层。吴茂江、黄胥莱等对锶元素研究发现,锶是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它与人体骨骼的形成密切相关,是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锶不仅对骨骼、龋齿和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脂肪生成、抗癌、抗糖尿病、促进血管生成及保护心脏等多种功能。这些调查测试数据对于农业种植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依托乡村地质资源,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人文资源,将地质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因此,于家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以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成果为依托,围绕“大同火山+桑干河+特色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辽金时期,于家寨先祖为躲避战乱从北方草原迁居于此,在桑干河北岸的玄武岩崖壁上建立山寨,面水凭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因寨主姓于,故命名为于家寨。人们利用玄武岩打磨出农耕用具,在山前荒芜的土地上开垦播种,繁衍生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老的山寨已不复存在,村民们已迁至新居,山梁上残存的石门、房瓦与围墙基座却依然清晰可见。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沧海桑田,倒塌的墙壁、脱落的窗棂记录了古老的时光,从它们身上依稀能看出追逐岁月与光阴的痕迹,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漫步于此,抚摸这万年前的火山熔岩墙壁,与远古时光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前人的智慧源远流长,而后人的传承与发扬更成为一种动力,激励着于家寨人不断向着美好生活迈进。

> 云州区旅游景点分布图


于家寨所隶属的大同市云州区,全区林地89.3万亩,森林覆盖率34.8%,形成了绵延百里的绿色林海,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绿化模范县,已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家国际健康养生基地、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南山睡佛、汉“白登之战”遗址、清帝师李殿林旧居、吕家大院、慈禧西逃驻地和聚乐、许堡古堡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具开发价值,亚洲最大的湖东铁路编组站位于境内,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今,这里已享有“中国黄花之乡、国家火山公园、生态休闲胜地”的美誉。

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火山群,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火山群之一;桑干河湿地位于我国中部候鸟迁徙通道,区内共有野生高等植物47科、152属、230种,有脊椎动物24目、53科、123属、187种,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候鸟来此停歇觅食,是候鸟迁徙的“加油站”;大同黄花更是名满天下,哈尔滨中心的技术专家在云州区开展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同黄花种植区火山岩—土壤—黄花菜中锶元素非常丰富,提出了“小黄花,有益锶”的宣传口号,助力大同黄花种植推广。目前,全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7万亩,区政府每年组织“大同黄花丰收月”和“农民采摘节”,各级村镇都配套组织相关庆祝活动。如今,当地“小黄花”种出农户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忘忧草”成为绽放在三晋大地上的“致富花”。

> 黄花丰收


美丽乡村 未来可期

地质文化村(镇)既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开辟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更是促进地球科学普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于家寨历届村委都非常重视于家寨旅游开发,聘请规划设计部门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火山石”和“二龙戏珠”景观特色,在湖边建设了2座休闲广场、2座观景台,修建了4座长廊凉亭、3处喷泉流水景观,与册田水库融为一体,独有江南风情,成为众多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者的取景场所。

2021年,哈尔滨中心立足云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地质工作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子。项目组对云州区地形地貌、基础地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于家寨村具有独特的火山地质遗迹资源、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条件,提出了以地质文化为主线,融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景观文化建设于家寨地质文化村的工作思路。云州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通过成立地质文化村建设专班,设立地质遗迹解说牌,综合指示牌、人文历史解说牌;修建火山游览栈道和观景平台;建设火山窑洞民宿、修缮盘山步道,筹建地质文化陈列馆、村史馆和科普研学路线等方式,开展科普工作。于家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不仅能让广大民众了解地质文化、热爱地质文化,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文化自信。

> 科普标识牌


> 故事墙


如今,这里经常举办书法绘画展、开展文艺汇演、举办科普宣传活动,许多游客都慕名来到于家寨,摄影、荡舟、垂钓、野炊,感受火山地质文化。随着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启动,于家寨正式拉开了“地质+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幕。

地质文化村建设不仅是地质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和旅游文化的有效融合,还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于家寨,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贫困小山村,依托丰富的地质文化资源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之门,在哈尔滨中心的专业技术帮扶下,于家寨村将努力建设成为“地质+生态旅游+艺术创作”为一体的打卡圣地。一幅“干净漂亮、井然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于家寨,这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同时也是于家寨人理想发轫的地方。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