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2, 0(3): 64-65 doi:

学史·文化

顾琅与鲁迅的交集

文/焦奇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责任编辑: 张佳楠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焦奇,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中国地质图书馆副研究员,从事地质文化研究。

PDF (148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焦奇. 顾琅与鲁迅的交集.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2, 0(3): 64-65 doi:

顾琅,原名芮体乾,字石臣,号硕臣,1880年生于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东渡日本时改名为顾琅,是我国地质矿业先驱者之一;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入江南水师学堂时,改名周树人,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

顾琅与鲁迅生卒年限相近,青少年时期处于列强瓜分的晚清。他们怀着朦胧的救国思想,离开家乡求学上进。顾琅于1898年秋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898年先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因学堂的“乌烟瘴气”、官僚习气而失望,改考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以下简称“矿路学堂”)。他们于1899年初开学之际相识,成为矿路学堂的同班同学。矿路学堂是洋务派官僚开办,宗旨是“仿照德制,练成劲旅”,学习内容偏重于矿业。课程设置有格致(物理学)、算学(数学)、地学(地质学)和金石学(矿物学)等,学习年限三年。他们在矿路学堂的三年时间里,同住一室,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学习了地质学、矿务学等科学知识,接触了一些进步书刊。最后一学年,还一起到位于南京东南面的青龙山煤矿下井实习,历时12天,实地考察了矿层和开采情况,体验了矿井工人的牛马不如的劳动生活,使他们对矿工怀有着深切的同情,同时实习的经历和感受也激励着他们更加上进。

> 矿务铁路学堂宿舍


1902年初,他们均以优异成绩毕业,根据《顾石臣先生事略》记载:“先生肄业南京矿路学堂,时月考,每列前茅,所得奖金,奉堂上作甘旨。逮优等毕业,以官费生派赴日本”。根据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时的文凭显示,当时文凭叫做“执照”,文凭上的分数不是百分制,而是十分制,鲁迅的各科成绩都在八分五厘以上,考得“一等第三名”的成绩。

毕业后,他们提出申请留学,被批准派赴日本留学。于1902年3月从南京乘大贞丸轮船东渡。4月,共同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弘文学院目的是为留学生教授日语及普通教育,以期培养成材,期限二年。他们除学习日语外,还学习了其他几门理科课程。在弘文学院学习期间,他们发觉中国的矿产资源虽然丰富,却没有中国人自己著述矿产方面的书籍。从1903年起,他们二人基于共同的爱国热情及学到的矿业知识和掌握的语言,利用学习之余开始合作纂写一本书——《中国矿产志》,为完成这部著作,他们在研究中密切配合,查找有关中国矿产和地质分布情况的资料,尤其是发现日本农商务省地质矿山调查局掌握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后,“急转借摹绘,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地质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由顾琅、周树人合著的《中国矿产志》于1905年编就,于1906年4月30日首次印刷出版,5月4日由南京启新书局、上海普及书局、日本东京留学生会馆发行。深受读者欢迎,影响甚大。同年12月再版,次年1月增订三版,连续出版三次。清政府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认可,批准该书为“国民必读”书,成为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部矿产志书。在出版该书之前,其缩编本文章署名为“索子”的《中国地质略论》曾于1903年10月在《浙江潮》月刊第八期发表。文章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矿产的罪行作了揭露和控诉,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浙江潮》是中国留日学生的爱国主义阵营,与留日期间的鲁迅关系密切。对此,据当时同是留日同学的沈瓞民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说明“鲁迅是浙江人,……他的好友许寿裳是《浙江潮》编辑之一”,因而“积极支持《浙江潮》的出版”。此外沈瓞民先生还回忆:“《中国矿产志》缩本(即中国地质略论),已在《浙江潮》上发表,可证此书确在弘文时所作。但据我在弘文时目睹,确是两人合作的。书中有一部分是顾琅所写。顾琅为人噜嗦,文如其人,文笔不信达。再由鲁迅重抄,加以润色是有的。《浙江潮》发表署名仅一人这是当时风尚,署不署名,本无所谓。”可见沈瓞民先生回忆道出了二人在书中和文章所承担的角色,也说明了文章为二人合作所写是存在的。

二人在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掌握了日语,关注国情,顾琅抱有实业救国志向,时间上较多地倾向于矿业知识学习。鲁迅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史书籍,对文学的兴趣逐渐加强,日俄战争的爆发及积极参加集会活动,使他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因此,1904年4月弘文学院毕业后,他们走向了不同的学业道路;鲁迅于同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初,在看学校课前放映的日俄战争记录影片后,深受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并提出退学申请,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思想启蒙之路,成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顾琅报考了相近的专业,入东京帝国大学矿科学习,受到了系统的地质学专业训练,1908年学成归国后,学以致用,不遗余力地投入祖国的地质矿产事业,欲将我国地下宝藏悉数开发,富国裕民。曾赴各大矿厂实地调查,著有《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等。

二人回国后,由于性格不同及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抱负,交往不多,根据《鲁迅日记》所述,1912年5月顾琅两次去教育部找鲁迅。21日上午“顾石臣至部来访,谢不见。”22晚上“顾石臣来,纠缠不已,良久始去。”顾琅在鲁迅那里坐了许久,可能当时鲁迅因忙于公务或其他事情,没有太多时间,显得比较急躁而不愿相见。1915年11月20日、21日为南京矿路学堂同学沈康伯赴吉林任职饯行,顾琅与鲁迅有两次接触。此后,未找到相关资料显示二人有所交集。

> 实习的地方——青龙山煤矿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1939年6月25日顾琅去世。

二人同学相处5年多的时间,共同学习进步,合作完成了不朽的地质矿产著作,同时培养了各自的专业兴趣,后又为了报效国家而所走的路径不同。顾琅从一而终,为矿业奋斗一生;鲁迅以笔代戈,成为文学斗士,二人都在自己擅长领域发挥出他们最大的能量,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