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2, 0(3): 60-63 doi:

学史·文化

化石第一村——湖北省远安县落星村

文/刘晓慧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矿业报社

责任编辑: 张佳楠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刘晓慧,中国矿业报社记者。

PDF (557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刘晓慧. 化石第一村——湖北省远安县落星村.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2, 0(3): 60-63 doi:

> 远眺落星村


2019年2月,湖北地区首次发现2个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经专家们反复对比、研究,这两个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约2.48亿年的卡洛董氏扇桨龙,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卡洛董氏扇桨龙的发现地就是在湖北省远安县落星村。

落星村地处湖北省远安县北部,相传曾有一颗行星落于村中,因此得名。事实上,早在1965年,古生物学家就在落星村发现一块化石,后将此化石命名为“远安贵州龙”。之后陆续发现众多三叠纪水生爬行动物化石,包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湖北鳄类化石、地史上最早的鱼龙类和鳍龙类化石等,落星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化石第一村”。

今天的落星村也正是以此为基础,采用“地质+自然教育”为主的建设模式,以地质科普为主线,地质旅游为补充,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荆山脚下 石的馈赠

远安县地处宜昌市东南,荆山脚下,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富饶的土地、环绕的群山、奔流的河水、古朴的村落和丰富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

> 石头房


在远安众多地貌景观中,蕴藏着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观赏价值的全球最早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资源,这些珍稀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主要集中分布在远安县河口乡落星村,也赋予了落星村享誉全球的科学地位。

远安县落星村,是一个以石头垒成的村落,一个基本保持原始风貌的村落。其古生物化石产地(早三叠世张家湾南漳—远安动物群)为世界级地质遗迹,已经是 “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中国化石第一村”和“远安县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安断裂纵贯全境,造就了远安县众多小而精的岩溶、峡谷和丹霞地貌景观,如武陵峡和太清洞等,也成就了这里绝佳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物资源优势。落星村较为丰沛的水资源和多元的地质结构,构建了一个溶洞演变过程的完整体系,为研究岩溶地貌幼年期阶段提供了良好素材,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重大的地学科普意义。

落星村地质资源禀赋优越,包含基础地质大类中的层型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构造剖面类以及地貌景观大类中的碳酸盐岩地貌、河流(景观带)和泉类。落星村(张家湾)古生物化石产地和武陵峡口各类碳酸盐岩岩溶地貌最为典型。大量研究证明,落星村盛产的化石,代表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是追溯全球海生爬行起源的最佳选择,同时具备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而碳酸盐岩岩溶地貌是落星地质文化村中地质元素的又一重要体现。落星村红岩河景观带发源于河口乡,由樟树河、张桥河、喇叭丘河组成,在落星村东南部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在落星村境内主要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一系列碳酸盐岩岩溶地貌特征,包括天生桥、落水洞和溶洞群,等等。其中以天生桥和溶沟最为典型,天生桥长约8米,天生桥除下部中间有长约50厘米的岩溶角砾岩支撑,再无其他支撑物,在天生桥下可看到红岩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小瀑布。红岩河落水洞是因垂直方向的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的地表水向地下河和地下溶洞的通道,红岩河落水洞洞口处水流相对平稳,洞口宽约7米,而红岩河地下河出口则位于陈家湾武陵峡龙潭断层,至今水量较大。在红岩河落水洞和溢水洞之间存在已经形成的长约1 150米的溶洞群,在民间有“一峡连四洞,洞洞相连,各有其景”的美誉,其中杨树洞洞壁整洁,天坑洞为坍陷漏斗,兵马洞怪石堆积,月亮洞钟乳石和石幔晶莹剔透。在武陵峡溶洞群中,兵马洞、天坑洞和杨树洞3个洞系早期岩溶产物,主体已不受后期岩溶作用的改造,而月亮洞仍在接收岩溶作用的改造。究其原因,则是红岩河地下暗河可能在此有一个小的分支,存在于现今仍在形成的石幔岩溶地貌的出口处,此外,不能完全排除山间河流沿着碳酸盐岩节理面向下渗透,逐渐形成山间径流从石幔处流出。月亮洞之外则是落星村武陵峡峡谷地质遗迹点,形成原因多和远安地堑西缘远安大断裂相关,峡谷高差最大处可达300余米,峡谷两侧近乎垂直,岩壁陡峭,藤林丛生,僻静幽深,与月亮洞一起构成一幅靓丽的山水画,两者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落星村山青水秀,林木繁茂,生态环境优良。全村森林面积780公顷,森林覆盖率78%,拥有亚热带及暖温带森林植物500多种,用材林以马尾松和栎类为主,散生经济林木以柿子、核桃、板栗、枣、石棉、猕猴桃、茶叶等为主。

落星村境内的武陵峡是通往荆襄巴蜀之间的要道,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栈道、兵马洞、兵马寨及岩壁上的寨墙、寨门至今遗址尚存。落星村碳酸盐岩中薄层灰岩居多,是优质的天然石材。村民自古就有用石头筑墙砌屋的习俗。以石筑屋,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安全牢固,防御性较强。石屋主体墙由片状石材层层堆砌而成,外墙没有抹灰和其他装饰,像千层饼一样的石头自然裸露,显得古朴自然,具有较强的独特风格。落星村现有保存完好的古石屋50多间,主要分布于王家棚、上湾、中湾和下湾,形成以石屋为特色的古建筑群落。

大量研究证明,落星村发现的化石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代表,也是追溯全球海生爬行动物起源的最佳选择。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2.51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灭绝事件,95%以上的生物消失殆尽。在这之后,地球进入三叠纪时代,劫后余生的一支爬行动物,尝试着向海洋进军。古生物学家称之为海生爬行动物,俗称“海恐龙”。专家研究发现,落星村古生物化石产地(远安张家湾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具备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目前,落星地质文化村已经基本完成“海恐龙”重要古生物化石点和武陵峡口岩溶地貌等地质线路的道路指引牌、地质文化长廊和科普宣传栏等方面的重要地质遗迹科普设施的建设。

未来,落星村将充分利用张家湾石屋群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化石村民宿,以村内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深度挖掘落星村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重大科研科普价值,以映沟为中心,创新打造“三叠纪公园”,利用废弃矿坑建设湖北鳄地质文化广场和化石科考剖面,并建设以“海生爬行动物之源”地质主题为核心的“海陆沧桑之变”,以及以“水汇伏河武陵峡”地质主题为核心的“探寻武陵峡的前世今生”科普研学旅行路线,编制和完善研学课程内容,让体验者全方位了解三叠纪王国中的“海恐龙”和“森林变迁”等故事。在落水洞、天坑洞体验等探险类活动,在月亮洞体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等化学岩溶作用的差别。同时完善研学服务接待软硬件设施,高质量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将远安化石村打造成重要科普研学基地,将远安化石村研学做成湖北研学精品课程之一。

随着“海恐龙”化石的持续研究,落星村已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2019年,程龙教授关于卡洛董氏扇浆龙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美国生命科学网随后进行了跟踪报道,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使得以落星村为主要产地的南漳—远安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的知名度达到新高度。许多国际国内古生物学术会议也将此作为参观考察地,这些都提升了落星村的知名度。

2020年,专业性科普读物《湖北古生物》出版发行,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受到广泛欢迎。产自落星村的各类“海恐龙”化石,是该书中的重要章节。根据读者和自然资源行业从业者的反馈意见,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古生物团队又编写了《湖北珍稀古生物群落》《湖北化石》两套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科普读物,产自落星村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是两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落星村古生物化石(“海恐龙”)得到有效发掘和保护后,落星村的地质文化产品开发也得到迅速提升。随着武陵峡口生态旅游景区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与落星地质文化村相关的地学和人文产品也逐渐增多。

文化落星 因石而得

一座座石头垒砌的房子,一幅幅化石科普文化墙,一帧帧鲜活的古动物复原图……走进落星村,可发现有些老房子用石块砌成,而这些石块就取自含有珍贵化石的灰岩,偶尔还能在石墙上发现化石的碎片。浓郁的“地质味”“乡村味”引来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不仅在于实地体验,更在于文化、科普的感召。不仅能通过对景区的由来、人文景观的寓意立体多面了解“落星文化”,还能通过对地质现象、景区珍稀植物等相应的科普解说普及多种科学知识,使“落星之旅”变成一场“行走的阅读”。

当下,与落星地质文化村核心要素相关的文创产品部分创意已形成。以落星地质文化村及南漳—远安动物群为主的科普音视频产品已成形。以溶洞、温泉、官道为重点介绍景区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资源的武陵峡口生态旅游宣传视频也将很快在景区投放,增进民众对落星地质文化村的认识。同时,还将开发以落星地质文化村的主色调和结构图为灵感的文化衫、文化帽、蚕丝围巾和玉米皮制品等;参照“海恐龙”化石标本和复原图开发相关的模型、玩具、石艺品、图画等;开发与岩溶地貌相关的假山、盆景等。文创产品陆续开发,也会极大地丰富落星地质文化村的文化内涵。

落星村地质文化悠久,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也丰富厚重。

远安历史文化悠久,是黄帝夫人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发源地,留有楚人“首都”遗址南襄城。这里有独具魅力的花鼓戏、呜音,原始古朴的嫘祖信俗,幽雅拙野的山歌等民间文化,无不浓抹沮漳风情,生动展现了楚韵荆风。

远安花鼓戏、远安呜音均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是我国368个剧种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经本地历代艺人不断创作、整理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远安呜音是流传于远安荷花镇、洋坪镇、河口乡等地的民间吹打乐,流传至今已有近200年。因乐器形似唢呐,演奏技法特殊,赋予各个乐音以独特的韵味,极具地域性特征。

这也为落星村依托古生物化石群、地层地貌及当地石建民居推进“中国化石第一村”旅游项目,集中展示化石文化、地质科学和民俗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石为基 面向未来

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乡村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

从地质专业角度说,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就了落星村东南角的生态农业,成就了香菇和“瓦仓大米”等远安县的传统特色农业产业。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科技人员对落星村红岩河进行了水文地质考察,调查数据显示,在夏季高温期,进入落星村的红岩河的水温为21.8℃左右,显著低于周围气温,且河水电导率较高,富含矿物质,利于开展香菇种植,是瓦仓米的优质灌溉用水。科技人员进一步考察了红岩河流经落星村地下暗河到达武陵峡龙潭断层出口后的水文参数,数据显示红岩河经过2千米地下暗河的恒温作用后再涌出具有明显的调温作用,使得武陵峡出口的水温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条件也特别适宜红岩河下游瓦仓米的种植。

红岩河景观带周边在地质调查数据科学指导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河仙菇”和瓦仓米试验田生态农业基地,取得了较好的产业收益。同时,红岩河景观带的生态农业也成为“沧海桑田之变”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落星村的化石资源得到保护和修复,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及成果转化等工作在陆续开展,“中国化石第一村”的名声逐渐打响,吸引了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关注。而“海恐龙”化石作为特色名片,为落星村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宣传动力。

石头,成就了落星村世世代代的历史,也改变了落星村人祖祖辈辈的生活。而在“以石为魂”的远安落星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是将落实乡村振兴与推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更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将落星村独有的化石资源与溶洞和峡谷景观有机融合,辅以地热温泉资源,打造“地质+自然教育”和“地质+生态康养”为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将成为远安县又一显赫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