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2, 0(2): 54-57 doi:

学史·文化

“点石成金”——浙江省仙居县金村

文图/马晓敏, 刘远栋

责任编辑: 张佳楠

PDF (145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马晓敏, 刘远栋. “点石成金”——浙江省仙居县金村.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2, 0(2): 54-57 doi:

> 金村村貌


“亿年火山石在走,万古河里田作舟。千姿百态岩挂冰,十里长坡雾如烟。”这是对金村自然环境及地质资源的高度概括。金村,一个隐藏于浙东深山的小村庄,曾经因地理条件限制,发展落后,被戏称为“光棍村”。如今,这里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且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随着全国首批地质文化试点村的建设,这个江南小镇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靠山吃山”这句俗语在金村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特色资源 后发优势

金村位于由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近南北走向的山涧谷地中,两侧为挺拔的火山岩陡山,属于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区,约1.3亿年前的两期火山活动造就了这里原始地貌格局。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是大自然亿万年来鬼斧神工的奇迹。

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要具备地质资源基础,地质内容是其灵魂所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在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今天的金村美景。在这里,山谷溪流汇聚,形成了碧绿清澈的“六都坑溪”,后经截弯取直留下了“古河故道”;崩塌后残留的山体,形成了雄伟的白岩岩嶂、金村叠嶂;火山岩从陡峻的高山崩塌,滚落山坡形成巨石嶙峋的“金石坡”“方室洞”“刀切石”;村西侧由于流水下切侵蚀造成泥岩层悬空,导致整个山体沿着泥岩层面向沟底俯冲滑落,形成古滑坡体“蛇岩”;地表水沿滑坡形成的后缘裂隙下渗,最终汇聚到滑坡体前缘形成天然矿泉水;火山岩流底部的岩石,因富含气孔,抗风化能力弱,形成横洞“白岩洞”……浙江省地质调查院通过详细的地质遗迹调查,查明了金村拥有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三大类共计25处地质遗迹点。

金村自然环境优美,有火山岩地貌、地质灾害遗迹、偏硅酸山泉水等丰富的地质资源。

金村叠嶂是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中的一类火山岩地貌亚类。向金村东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自山体中上部开始出现陡崖峭壁,横向上似断似连,纵向上层层叠叠,到山顶却是趋于平缓,这种一层一层的岩嶂叠置排列在一起,称为“叠嶂”。叠嶂可以反映多期火山喷发或溢流的特点,从叠置的层数可以获知溢流的次数。其成因也是巨厚的流纹岩发育垂直节理裂隙,在断裂切割、风化侵蚀、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峭壁;不同的溢流单元之间接触面容易被风化侵蚀,所以在此形成裂隙,远观就像是一层一层的岩嶂。

在金村的金石坡下散落一块长径约12米左右、体积接近600立方米的巨石,其重量超过1 600吨,因朝南一面像被刀切一样平直整齐而得名“刀切石”。刀切石属于地质灾害类地质遗迹,为下白垩统西山头组流纹岩,新鲜面可看到细密的流纹条带,风化面发育有很多椭圆形孔洞,其长轴4 ~ 7厘米,短轴1 ~ 3厘米,长轴方向与假流纹条带指示的流面方向呈锐角夹角,指示了其原始的岩浆流动方向。

巨石来源于东北侧山坡顶部约400米高程的陡壁位置,控制岩石崩塌的主要是北北西向(345°)和北东向(55°)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345°∠74°和55°∠48°,多个应力薄弱面发育节理、裂隙,从各个方向上切割基岩,基岩逐步被切割成大块的岩石。纵横交错的节理为岩层的风化和崩落奠定了基础,节理裂隙面是地表流水下渗的最好通道,植物、流水、冰等常沿节理风化或侵蚀,最终被切裂下来的岩块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滚落,停留在现今位置,成为金村的一个景观。

矿泉水属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中水体地貌的一个亚类。金村的矿泉水来源于村西的火山岩裂隙深处,经过长期的循环吸附,溶滤后自流而出,枯水期日涌水量达16吨以上,泉水呈弱碱性,其矿物成分及含量相对稳定,富含偏硅酸,水质纯净,零污染,达到天然饮用矿泉水命名标准。硅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偏硅酸中含有易被人体吸收的硅,经常饮用富含偏硅酸的矿泉水,能促进骨骼发育,软化血管,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对心脏病,高血压,神经功能紊乱、胃病及胃溃疡等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 年代路


> 金村火山岩地貌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努力将金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金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四季皆宜旅游。村落周边梯田层层递进,山、林、田、溪营造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100亩梯形油菜花基地,每到盛开的季节,满山遍野一片金黄,更加增添了金村旅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游客流连忘返。

金村文化 源远流长

仙居历史悠久,这里是下汤文化遗址发现地。公元347年置县,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赵恒下诏将此县命名为“仙居”。该地文化底蕴深厚,国内八大奇文之一的蝌蚪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华东第一龙型古街——皤滩古镇、宋代理学家朱熹送子求学的桐江书院、春秋古越文字等,文物古迹不胜枚举。仙居还是“沧海桑田”“逢人说项”等成语典故的发生地,这里的民间文化艺术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九狮图、彩石镶嵌享誉海内外。金村隶属于台州“西大门”横溪镇,紧靠六都坑溪,因村前有一座山与金元宝相似,故而得名。村庄依山傍水,山涧溪流潺潺,两岸青山相映,崖壁耸立,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依托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美丽如画的山水景色,浙江省地质调查院项目团队对金村地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和规划。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相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相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相融合,构架了“金村前世今生”的地质文化主线,编制了2条地质研学路线、26块科普解说牌、“穿越之路”,以及导游手册、科普图书、科普视频等科普产品,建成了地学文化长廊、地质文化陈列室、地质年代村道、岩石标本解说廊等科普场所。

设计地质文化长廊。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整理架构起了金村的地质文化体系,将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产品、动植物资源和金村的人文风俗等融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设计,用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最后以“金村故事墙”作为地质文化科普长廊的展示形式,既营造了地质文化氛围,又科普了金村的地质文化故事。

设计地质年代路。地质科普与村道改造提升工程充分融合,设计建成了“新生代路”“中生代路”“古生代路”和“前寒武纪路”,路面按地质年代铺设典型古生物图案,人们可以从此穿越回生命起源的古老菌藻类时代,在行走间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称为“穿越之路”。此外,为增加地质内涵及中小学生研学内容,在“穿越之路”铺设了9块不同的岩石标本,在增强游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普及地质科学知识。

展示典型岩石标本。金村发育典型的火山岩地貌,火山岩类型丰富多样,因此特地选取其中6种典型的火山岩进行科普,分别是,“最古老的石头”——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最奇特的石头”——碎斑熔岩,“最常见的石头”——角砾熔结凝灰岩,“最实用的石头”——玻屑凝灰岩,“最好看的石头”——流纹岩,“最坚硬的石头”——安山玢岩。

出版金村地质文化村科普图书。金村地质文化村科普图书——《小蜜儿畅游金村地质文化村》,以“小蜜儿”——一只生活在金村的小蜜蜂的视角,向广大中小学生展示了金村地质文化村的位置、资源及金村村民的生活。全书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金村的地质资源进行科学客观描述,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在金村开展了一次地质科普之旅,中间配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穿插了地质小知识和小故事。

定制导游手册。导游手册是来访者了解村庄概况的最直接途径,是对村庄总体情况、主要特点进行概要介绍。项目组在设计金村导游手册时根据不同群体进行定制化服务,有针对专业人员的《金村地质之旅》、针对中小学生的《金村地质文化村研学手册》和针对一般游客的《金村地质文化村导游手册》。导游手册针对不同群体单独设计,满足了其独特的需求,增强了体验感。

乡村振兴 指日可待

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项目组以发掘典型地质遗迹的综合价值,提炼特色文化为核心,依托金村“青山、秀水、奇石、村居、古道”等特色资源,融入地质文化、农耕文化,对重点村域功能进行布局,对旅游设施进行规划,建立相关地质功能片区,探索建设以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

地质文化村建设包括村庄环境整治等内容,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金村采取“上级补助、对口帮扶、村民投工”的形式,横溪镇投入建设资金修建游步道,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帮扶资金用于地质文化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民自发美化家门口、村内道路,在村内基础建设上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加关心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达到自发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并服务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建设地质文化村不仅让人们了解地质文化,喜欢地质文化,聚集人气促进了乡村旅游,也让当地村民产生认同感,让地质文化沁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美丽乡村、新农村的建设增添异彩。

金村,这个曾经鲜有人知的贫困小山村,依托丰富的地质文化资源,在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的专业支持下,打开了乡村振兴之门,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变成了现在写满地球故事的美丽家园。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正如“点石成金”的魔法,让金村脱胎换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