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2, 0(2): 46-51 doi:

人物访谈

讷于言 敏于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

文图/盖志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责任编辑: 陈慧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盖志琨,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无颌类盔甲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学、相关地层学以及有颌类起源及早期演化研究。

PDF (1016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盖志琨. 讷于言 敏于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2, 0(2): 46-51 doi:

人物简介


朱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主要从事鱼类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及相关地层学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古脊椎动物学报》主编,Palaeoworld副主编,Zoological Letters、ELife、Geodiversitas、Research等杂志编委。1999年12月至2008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91项目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投票委员。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鱼到人”,这是一个跨越数亿年漫漫历史长河的故事,其中距今4.4亿~ 3.5亿年前的古鱼类占据了多个关键的演化节点。朱敏院士率领团队在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发现了大量珍稀的早期鱼类化石,从早泥盆世西屯动物群到志留纪潇湘动物群,从肯氏鱼、斑鳞鱼到全颌鱼、鬼鱼和麒麟鱼,这些珍稀的古鱼类化石,是世界各国古生物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圣杯”,为解决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如硬骨鱼纲起源、内鼻孔的起源、颌的起源等)提供了关键性的化石实证,改变了学界对这些问题的固有认识,强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硬骨鱼纲起源乃至有颌类早期分化的探索,使我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在国际上保持着领先位置。

> 云南曲靖古鱼王国“西屯动物群”生态复原图 Brian Choo / 绘



早慧少年 奔向学术

朱敏院士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位妇科医生,因父母工作繁忙,不到1岁的朱敏一直和外婆生活,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父母身边。人称“神童”的朱敏从小天资聪颖但不善交际,爱好数学但不善言辞,中学时因一篇《歌德巴赫猜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数学家,并为此执着于科学世界并乐享其中。然而,造化弄人,1980年,不满15岁的朱敏参加了高考,只因一道数学题看错而失分,自此与成为数学家的梦想失之交臂,他被迫从数学专业调为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朱敏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那年,14周岁; 取得国内培养的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学位那年,25周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那年,34周岁;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5周岁。

1980年,对古生物地层一无所知的朱敏自从踏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后便开启了对古生物与地层学的疯狂求索。通过不断接触地层沉积的“万卷书”、神秘的“古鱼王国”,从此,14岁少年找到了新的人生支点——古生物学。这门学科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古生物学要很长的积累过程,没有十年寒窗很难取得高水平的成果。1984年7月,朱敏在取得南京大学地层与古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当年9月,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古鱼类学家潘江,正式开启了中国古鱼类的研究之旅。

1999年12月,朱敏当选为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第六任所长,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所长。作为所长的朱敏,提出了“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永争第一”的研究所发展思路。在任所长的十年来,朱敏全身心投身于研究所的结构性调整,凡事从自己做起,严以律已,以年轻人的朝气和敏锐的思路为研究所的发展勤奋工作,为将研究所办成一个开放、流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立研究所作出了重要贡献。

完美邂逅 写就传奇

20世纪80年代初,张弥曼等古鱼类学家就在曲靖的两座山包上发现了杨氏鱼、奇异鱼,并提出了关于肉鳍鱼类演化和四足动物起源等新的观点,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朱敏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为张弥曼。此后,朱敏数度随导师来到曲靖,开启了与“古鱼王国”的不解之缘。4亿多年前的曲靖是一片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海湾,河流从大陆中央裸露的荒芜山脉间蜿蜒流出,在相当于现代曲靖的地方汇入海洋,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养育了河口海湾中欣欣向荣的生态系统,这是当时最高等动物鱼类生活的天堂。沧海桑田,4亿年后的曲靖埋藏着一个神秘的“古鱼王国”等待着朱敏等人去揭开神秘的面纱。从此以后,几乎每年朱敏都会来这里,一待就是两三个月,埋头挖化石、做研究。

朱敏以云南曲靖“古鱼王国”为切入点,深耕中国古鱼类研究40年,在云南曲靖“古鱼王国”里可以说是披荆斩棘。他对中国古生代鱼类各大主要门类都作了深入研究,他研究的4亿年前的斑鳞鱼为解开硬骨鱼类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激发起国外同行对硬骨鱼类起源研究的浓厚兴趣。Nature的评述文章认为:“朱敏等的发现将对硬骨鱼类进化模式的解释产生重大影响”。他们发现的中国螈是鱼石螈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泥盆纪四足动物的古地理分布区域,将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四足动物起源、早期演化与扩散的已有假说。通过对肯氏鱼化石深入研究,确立了内鼻孔与鱼类后外鼻孔之间的同源关系,推动了对四足动物起源或鱼类登陆过程的研究。Nature的评述文章认为:“内鼻孔的起源是一个已争论了上百年的问题,新的资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2006年,在导师张弥曼院士70岁之际,朱敏将自己当时的一项重要发现——晨晓弥曼鱼献给了自己的导师,这篇论文同样发表在Nature上。

从2007年开始,朱敏率领团队开始大规模地在曲靖的志留纪地层中逐层寻找鱼化石。经过数年不懈找寻,终于在云南曲靖麒麟区潇湘水库附近的志留纪地层中找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鱼化石,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保存了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的潇湘动物群。

2009年,朱敏在Nature上发表了他的成果——梦幻鬼鱼。它的名字足以证明其不凡地位: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有颌类化石!这条长着鲨鱼的棘刺、青鱼的脸颊、肺鱼的脑袋……人类第一次捕捉到了那条如“梦幻鬼影”般鱼形祖先的样子。这条原始鱼类的发现,改写了很多生物进化史上的推论。这一发现在国际古生物界不啻一声“惊雷”,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Nature同期评论称,朱敏等为解开围绕有颌类分化和硬骨鱼类起源的重重谜团“提供了一条活灵活现的古鱼”,“脊椎动物演化的一个重大分歧事件(辐鳍鱼类与肉鳍鱼类的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确凿无疑的最近时间校正点,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在志留纪地层中的野外考察热潮。”

> 云南曲靖古鱼王国一系列令世界瞠目结舌的发现 Brian Choo / 绘


2013年,朱敏在Nature上发表了“初始全颌鱼”的惊世发现,被称为“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鱼”,并被誉为“过去百年最重要的化石发现之一”。英国牛津大学马特·弗里德曼和伦敦帝国学院马丁·布雷泽博士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化石鱼”为题在Nature上撰写评论称:“我们一直以为有颌脊椎动物的祖先像现代的鲨鱼,但新的化石将完全颠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这一发现为盾皮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密切亲缘关系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改变了我们对于早期有颌类演化的认识。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副主席约翰·朗教授撰文称,“对古生物学家来说,找到这条鱼就像物理学家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它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对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理解……这可以说是自始祖鸟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化石发现之一。”

2016年,朱敏在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上报道了一种4.23亿年前的志留纪盾皮鱼——长吻麒麟鱼(Qilinyu rostrate),麒麟鱼的发现填补了硬骨鱼式的全颌与盾皮鱼式的原颌两种状态之间的形态学鸿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全颌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的上颌骨、前上颌骨及齿骨与原颌盾皮鱼类的颌部骨板是同源的理论,将人类的颌骨向前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原颌盾皮鱼类中。这一关键性突破“扫除了我们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Science在同期的观点栏目(Perspective)中专门配发了古脊椎动物学会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约翰·朗教授题为“颌之初”(First jaws)的评论文章。评述称,来自中国的系列发现“正改变盾皮鱼类已经灭绝的认识,盾皮鱼类成为理解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如何在久远的过去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关键”。

> 2018 年,朱敏(左)与澳大利亚古鱼类学家John Long(右)在云南曲靖进行野外考察


潇湘动物群古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完全超出朱敏的想象,后来,他带领团队又接连发掘出盾皮鱼、宏颌鱼、甲鳞鱼等大量丰富、完整的志留纪鱼化石。而这一系列令世界瞠目结舌的发现,也令潇湘动物群和西屯动物群“齐名”,被印在国际通行的古脊椎动物学教科书上,成了全球古生物学者心目中的“圣地” 。 “大量无可争辩的化石证据表明,曲靖是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 朱敏说。不断认识未知,解决科学问题最令他快乐,他说“对科学家而言,如果你的发现和观察,能够给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留下一笔,我觉得这辈子就没白过。”

遐迩闻名 谦逊为人

由于朱敏在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取得了一系列为国内外专家所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各种荣誉和奖项接踵而至。面对众多荣誉,他依旧保持低调,更加强调埋头苦干精神。早在20世纪90年代, 朱敏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华南泥盆纪鱼化石研究”项目的工作,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奖等奖项; 2013年,朱敏领衔完成的“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面对各种荣誉和奖项,朱敏时刻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沉下心、面对各种荣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经常跟学生说:“我们既要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各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多看看杂书;除了保持每天要看专业最新的资料外,还要关注相关专业的文章,看看别人关注什么科学问题。科学的灵感往往是在学科间的碰撞中激发出来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从小事、小课题做起,慢慢积累,脚踏实地地做事、做人”。

> 2013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Staffan Normark 为朱敏院士颁发阿特迪讲座证书


朱敏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声誉。2003年,朱敏与澳大利亚古鱼类学家G. Young博士一起组织实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491项目(中古生代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学、古地理与古气候),并出任项目主席。该项目主要依据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大地构造学等原理,对全球中古生代早期脊椎动物进行古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综合研究,同时涉及与大气组成、气候变迁和生物灭绝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参与该项目的有20余个国家近百位地质学家,先后召开了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志留纪、泥盆纪古生物地理与地层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朱敏作为第三期阿特迪讲座主讲嘉宾。瑞典皇家科学院致力于推进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数学的发展。学院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阿特迪讲座是瑞典皇家科学院与瑞典鱼类学会(FishBase Sweden)2005年为纪念“现代鱼类学之父”阿特迪(Petrus Artedi, 1705—1735)诞辰300周年而设立的。阿特迪是林耐的同代人,其开创性的鱼类系统学研究为林奈现代分类学和科学命名法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石。能被阿特迪讲座邀请为主讲嘉宾是当今鱼类学(包括古鱼类学)研究者的崇高荣誉,它所邀请的科学家不仅是蜚声世界的鱼类学家,而且对拓宽鱼类学研究作出了斐然贡献并且引领启示了新一代的鱼类学研究者。朱敏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远古鱼类揭示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精彩报告。报告介绍了中国南方志留纪—早泥盆世发现的系列鱼类化石,这些早期鱼类化石所具有的出人意料的特征组合,为阐明早期有颌脊椎动物,以及早期硬骨鱼类的特征演化顺序提供了关键实证,揭示了脊椎动物演化主线上颌起源、硬骨鱼类起源及硬骨鱼类谱系分化等重要演化事件。讲座由瑞典皇家科学院Else Marie Friis院士主持,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Staffan Normark院士致辞并颁发讲座证书。致辞称:“朱敏以其野外工作与化石发现为基础,重新激发起国际学术界对硬骨鱼类起源的探索。朱敏还为颌起源以及鱼类登陆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朱敏不仅学风严谨、求实,富有创新精神,在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同时,他还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报国志向,朱敏曾获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王宽诚奖学金、德国洪堡奖学金,前往法国、德国做博士后研究,每次项目完成后,他都按时回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续做研究。“我想研究古生物,虽然当时国外的生活条件好,但是我们国家科研前景更好!”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他魂牵梦绕的曲靖“古鱼王国”。

传承衣钵 再续华章

朱敏院士与曲靖“古鱼王国”的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西屯动物群、潇湘动物群、珠江源海口生物群的古鱼化石资源不断被发现……新中国几代古鱼类学家“接力”,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在崇山峻岭中寻找,让曲靖这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古鱼王国”走向了世界。曲靖这片土地,深刻影响了朱敏与老师张弥曼院士的古鱼化石研究。 转眼40年过去了,接过老师“衣钵”的朱敏如今两鬓已斑白,他意识到曲靖“古鱼王国”的研究与保护,需要后继有人,要像自己老师当年一样,把这份自然文化遗产传承给新一代学人。笔者从200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为朱敏老师的第一个学生以来,20年间, 朱敏老师先后培养了10个学生,并根据学生特点,规划了不同研究方向,以确保每个门类将来都后继有人。朱敏老师对学生有着不掺任何杂质的爱。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多,他总是“走在学生前面”。他“一对一”指导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研究方案。他对学生的用心程度,对学术的严谨程度,令每一名学生感动。不管是作为导师指导论文,还是作为通讯作者参与论文,他都要认真仔细修改,精确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篇参考文献。

朱敏老师觉得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想把化石背后的科学精神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和老师张弥曼院士交流后, 朱敏决定:不要当地一分钱,与曲靖师范学院合作建立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培养大学生学习发掘和修复化石,并掌握数字化重建化石的技能。从2019年开始,朱敏又先后在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传承是最好的守护, 只有年轻人起来了, 我们才能守护好这片土地”朱敏说。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能加速推动曲靖“古鱼王国”这份全球志留纪—泥盆纪古生物化石中最珍贵的自然遗产成为鱼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诗人艾青曾经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朱敏院士对曲靖“古鱼王国”这片土地怀有同样的情感,对这片土地同样爱得浓厚、深沉……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