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御道 莓果飘香——走近武烈河草莓谷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 陈慧
基金资助: |
|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万利勤,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万利勤, 李霞.
“娇茸翠碧茏,淡雅圣洁容。鲜美更金贵,颗颗玛瑙红。”这是一首描写草莓的诗。草莓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是水果中难得的色、香、味俱佳者,被誉为“果中皇后”。草莓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维生素C约60~120毫克,比苹果、葡萄含量高10倍以上。果肉中还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等营养物质,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易于吸收和消化,具有明目养肝、润肠通便等作用,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草莓又叫洋莓、红莓、地莓等,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的泛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因其生产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和适于设施地栽培等特点,草莓种植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各地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国设施园艺中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虽说草莓栽培已逐渐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但是,是不是任何地方都适于栽种草莓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也一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同的水和土壤条件以及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等,会使同一种植物的形态、品质、果实等发生较大变化。草莓原产于南美洲,在我国河北省、山东省和很多南方省市都有草莓的种植。让我们走进承德市武烈河的草莓谷,揭开草莓适生的水土环境条件。
土壤之析
草莓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其所在的承德市地处昔日清朝皇帝木兰秋狝的古御道上。这条御道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第一次北巡开始,逐步成为了皇家从北京至承德木兰围场的专属道路。时至今日,帝制时代一去不复返,昔日的御道也早已成为寻常百姓出行和旅游的必经之路。唯一不变的是山川河流汇聚、环境优美怡人。
草莓谷毗邻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武烈河从西侧蜿蜒贯穿而过,面山依水,东西跨度1千米,南北跨度2.8千米,总面积1.7平方千米,是我国北方地区单体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属于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地带,冷凉的气候条件适宜草莓生产和种苗繁育,有利于草莓果实糖分的积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鲜果。清澈的武烈河水缓缓流淌,为草莓的周年生产提供水源保障,让已经拥有山峦、田园、温泉、满族风情等诸多资源的草莓谷锦上添花,更加灵动和生机勃勃。
虽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水源,但是土壤的理化环境也不容忽视。草莓是浅根性植物,80%以上的根系都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25厘米范围以内,加上草莓根先端穿透力较弱,因此,土壤是否适宜栽培草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表层的结构和质地。当土质坚硬时就会阻止草莓根的伸展,影响根系吸收面积,进而也影响到地上部分器官的生长发育。
草莓谷位于武烈河上游流域的河谷地区,土壤多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轻壤或沙壤,包括风成黄土和河流相砂砾石,土壤疏松、肥沃,透水透气性良好,更容易收获高品质和高产草莓。除土壤本身的物理条件外,土壤中地球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差异对草莓植株的生长状态、安全性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草莓的品质和口感。对于“果中皇后”来说,颜值和口感缺一不可。我们对草莓谷一带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草莓谷存在明显的富钾缺氮少磷状况,钾元素普遍含量较高,平均含量高达26 514.14毫克/千克,磷元素平均含量为684.30毫克/千克。草莓属于喜钾、磷植物,草莓谷土壤中丰富的钾元素可有效促进植株茎杆健壮,改善果实品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提高果实的糖分和维生素C含量,对草莓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如果土壤中氮、磷、钾元素比例适当,那么生长出的草莓就酸甜可口。草莓谷的土壤中还有着中等及以上富集的中微量有益元素,如铁、锌、钼、锰、镁。草莓谷一带,土壤中铁元素含量为16 576 ~ 38 773毫克/千克,有效平均铁含量达39.63毫克/千克,属于一等丰富,这为防止叶片黄化甚至脱落提供了有益元素,利于草莓附果。同时也测试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害元素含量,结果显示全部为清洁,不存在污染状况。
生态之界
我国是世界草莓属植物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草莓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草莓资源丰富,远在四五百年前,苏皖一带便开始栽培黄花野生草莓。《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草莓:“生下湿地,茎头三叶,花黄子赤,四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根。田野道傍处处有之。附地生叶,光洁而小,微有皱纹。春末夏初结红子,如荔枝色。”

近年来,随着大棚草莓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给草莓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位于皇家御道上的草莓谷缘何能成为四季长供的优质区域,这自然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武烈河草莓谷的地表基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包括风成黄土和河流相砂砾石。下伏基岩主要为晚侏罗统、晚三叠统的中细—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新太古界钾长片麻岩(原岩为二长花岗岩)和古元古界石英二长闪长岩。这些原岩长年风化,为土壤表层带来源源不断的养分元素供给,这些养分元素包括:促进叶绿素合成的镁、把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输送至果实或根系的硼,以及改善果实品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的钾等,这些利于不同阶段草莓生长的有益元素都从基岩中获得。
发展之策
针对武烈河草莓谷的地质条件和水土要素特点,生态地质调查为草莓谷的绿色长效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地质改进措施。
调整施肥中营养元素的合理配比。众所周知,土壤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如果比例失衡,就会导致作物口感变化。对于草莓而言,如果提高氮元素含量比例,会增加草莓有机酸含量,吃起来口感偏酸;提高钾元素含量比例,会增加草莓含糖量,吃起来就觉得甜;两种元素比例适当,草莓的口感就会是酸甜适口的。因此,根据当地水土条件,依据草莓不同生长期对不同元素的需求,配合使用磷钾肥,保证草莓口感甜香。同时定向补充硼、硫水肥元素,减少锌、锰、铁等丰富元素的投放,既可保证草莓的口感和有益元素的均衡,也可避免过量施肥造成重金属元素超标或累积污染,还能降低肥料成本,科学种植、一举多得。
定期轮作休整,改善土壤贫化。土壤健康是保障草莓品质的先决条件,显然,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会导致土壤贫化。因此,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保障土壤养分元素含量供给十分必要。调查发现,草莓谷附近河漫滩的物质成分主要为砾石和粗砂;一级阶地堆积层厚度较大,大于50米,发育二元结构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砾质土,厚度为10米。而在风积黄土区多形成二级阶地,物质成分主要为亚砂土、黏土,易形成壤质土,厚度大于10米,下部为花岗岩的残坡积层,土壤质地较好,适合客土替换。因此,在草莓谷种植区,采用3~5年轮作方式让土壤休养生息,并提出风积黄土优质客土替换集中区,为草莓谷的持续栽种提供物源保障,实现科学用地与养地。
保持酸碱平衡,提高土壤质量。虽然草莓谷的土地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但是土壤环境综合等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以三等为主,极大程度是受pH值影响所致。在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土壤酸碱度,尽量保持酸碱平衡,保证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
通过现代智能化的科学种植,草莓谷得以一年四季莓果飘香,尤其是隆冬时节的草莓,红果配白雪,风情别样,相得益彰。每年从“十一”黄金周开始,承德的气温就逐渐走低,经常等不到11月,山区就会有雪花飘落。一场雪过后,通向草莓谷的道路白雪皑皑,武烈河水冰封雪裹,道路两边、大棚间种植的菊花枯萎后懒散地在枝头静默,穿过被棉帘遮挡得严严实实的草莓棚门,眼前俨然另外一片天地,棚内独有的暖湿的空气拂去外来的清冷和凛冽,一垄垄绿得发亮的草莓叶蔓之间点缀着宝石般的果实—淡青、奶白、浅粉、深粉、深深浅浅的红……轻轻走近,摘下一颗颗玛瑙般的红色果实,为餐桌上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就是皇家御道上的飘香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