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体 物我相谐
本文引用格式
本刊主编.
生命的存续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天气、水文、资源等自然要素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从人类文明社会开始,民间就有了对天体现象的观测。中国人对天象的探索从未停歇:古代,从神农氏尝百草、张衡发明浑天仪、沈括笔下的《梦溪笔谈》,民间流传的诸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等农谚,均为人们观察气象得出来的经验;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改变了人类获取地球系统数据和对地球系统的认知方式。
本期特稿《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探秘风云气象卫星》讲述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范围,道出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山水筑生态 秉笔述承德》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书写承德,探寻它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此种自然环境之下产生的人文情怀;《探测海洋油气资源之路》以探测技术为主线,普及海洋油气资源相关知识;《狼毒:坝上高原的美艳毒草》解读狼毒的性质、功用及危害;《皇家御道 莓果飘香——走近武烈河草莓谷》以全新视角展示了莓果飘香背后的生长秘笈;《丹霞地貌 述说承德》讲述承德丹霞地貌的形成,呈现出地质视角中的承德;《甘肃玉道》从地质与考古、文物视角展现甘肃之玉,诉说该地丰厚文化;《秋之韵》以摄影作品形式展现了晚秋旖旎风光;《北方嘉木 地学麒才——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讲述刘嘉麒院士杰出成就背后的不懈努力、善于思考、创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情怀;《火山村落 文化余音——海南省海口市儒安村》从科学与文化视角介绍儒安地质文化村;《千年运河 浸润古今——郭守敬与京杭大运河》讲述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对京杭大运河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对今人挖掘运河文化的一些思考;《我的父亲我的山——仰望西岳》《“天问一号”遐想》等散文、诗歌展现出自然山水与个人情感相互促进的文化现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生物多样性遭破坏、荒漠化加剧等现象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今,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事业,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今日之中国,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景象将不断在世人面前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