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矿石铸就红色摇篮——赣南钨矿的历史贡献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佳楠
基金资助: |
|
Online: 2021-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登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首席,《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负责人。
本文引用格式
文/王登红, 王朝嘉, 盛继福.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赣南钨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期的开发、利用历史,回顾其在中国共产党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中发挥的作用,对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不无裨益。
红色苏区盛产精黑钨矿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开发、利用铜、锡、铅的悠久历史,承载了青铜文明的辉煌记忆。与开发历史至少有5 000年的锡、铜相比,钨的发现、应用要晚得多,我国直到1907年才发现有钨矿资源。
1907年,江西大余县城天主教福音堂德籍牧师邬利亨将在西华山游览时捡到的一块“黑矿石”带回德国,鉴定后确认为黑钨矿。由此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需要黑石头修建花园为名欺骗民工当苦力帮他挖石头,还以欺骗手段买下西华山山权,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掠矿敛财。1908年,江西大余的有识青年将“黑石头”带到南京化验鉴定,始知为国际市场上卖高价的战略矿产——钨。当地人民义愤填膺,多次交涉,终向邬利亨买回山权。此后,当地人便在山上组织小规模采矿,由此开启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由于用钨钢制成的钢板坚硬结实,用钨钢制成的钻孔刀具锐利,金属钨开始被广泛用于坦克、装甲车、大炮等军事工业和金属切削刀具工业,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本原料之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1916年坦克出现后,钨矿很快成为关键金属矿。据周道隆主编的《赣南钨矿志》(1927年)记载,仅1918年赣南钨矿产量就接近1万吨,超过当年世界钨矿总产量的1/5,赣南很快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钨业中心和最主要的钨矿供应基地,赣南也自此被称为“世界钨都”,名闻天下。而钨矿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正如那默默无闻的钨矿石一样鲜为人知。
国民革命失败后,根据“八七会议”精神,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在赣西南和闽西地区的共产党多次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和武装革命,先后创建了东固、延福等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会师于井冈山。1929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以下简称“红四军”)向赣南挺进。据中共赣州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写的《赣南人民革命史》记载:“1930年4月,红四军在赣南分兵发动群众,17日攻克会昌县”。《盘古山钨矿志》(1990年版)记载,“于都盘古山位于江西省赣南之于都、安远、会昌三县交界的山区,东南会昌、西南安远、北面于都,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管辖……(1930年)4月18日,中共盘古山特区委率领300多名工农群众前往会昌找红四军,受到红四军热情接待”。这次会师,毛泽东得以了解盘古山钨矿的开采、美英等国在盘古山山下仁风圩设立公司压价收买钨砂以及盘古山钨矿工人生活困难等情况。
在盘古山(仁风山)矿区,毛泽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编印了《仁风山及其附近》调查报告,下发到各基层党组织。该报告全文约9 800字,分《仁风山及其附近》《矿工和我们的斗争》《四周反动势力和他同革命群众的斗争》《旧的田地分配状况》《农村人口成分》《剥削状况》《党及党所领导的斗争》7个部分,其中记载:“今年(1930年)正月在特支指导下成立了‘仁风钨矿工会’,会员第一天十五个,第二天发展到二十九个,第五天又加二十几个,再过五天又增加二十几个,很快,会员发展到二百多人……我们领导的‘钨矿工会’成立以来,发动一个延长到现在的斗争。这个斗争提出了政治行动的口号,开始了武装暴动,是工人掌握仁风山的第一声”,文中提出革命要以矿山为重点、以矿工为骨干,形成波翻浪涌、星火燎原之势。毛泽东之所以要做仁风山调查,一是仁风山地处四县之交,而且地处粤赣两省连接地带,做好这一地区的工作,不仅对赣南革命斗争影响很大,而且可以加快打通赣、粤两省红色区域的联系,推进赣闽粤边境红色区域早日建立;二是因为仁风山是赣南钨矿工人较为集中地区,而且党在这里开展了工作,工人觉悟日益提高,革命积极性日益高涨,这些工人将是“赣南斗争的领导者”,因此党必须重视加强对这一地区斗争的领导。红四军在赣南、闽西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地跨赣、闽、粤三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在其存在期间,除残酷的军事斗争之外,还遭受国民党严密的经济封锁,始终面临艰难困苦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央苏区所在地是赣南山区,生活条件极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除了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展经济之外,同时开始开发和经营钨矿。通过赣南钨矿生产和出口,换取布匹、食盐和军需物资,成为红色政权的主要经济支撑,为中央苏区的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工农武装斗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矿业
1929年1月至1930年4月,红四军向赣南挺进途中,沿途见老乡采矿的窝棚和矿井星罗棋布、钨砂晶莹闪烁,“‘特矿之首’果不其然;‘世界钨都’,名不虚传!”朱德如此称赞。毛泽东触物兴怀,踌躇满志,说到:“若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给养没有着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他在《仁风山及其附近》调查报告中提出:“钨是帝国主义国家和枪炮资本家的必要品,用处是掺到铁里面去减少传热。听说只赣南独产”。
红四军到赣南不久,就开始经营钨矿。1930年冬,驻扎在铁山垅分水坳的红军,开始组织会昌县三区七乡群众拾捡露头块钨、挖掘表层矿苗,筹集给养经费,规模逐渐扩大。1931年冬,为了推动中央苏区钨矿生产的全面恢复,毛泽东派其弟、时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到盘古山等钨矿进行调研,产生了成立中华苏维埃钨矿公司的想法。
1933年,中央苏区经济部长吴亮平在《经济建设的初步总结》中指出:“应该特别注意钨矿和纸两项的生产”,并分析在工业生产中特别注意钨砂生产的原因,“在帝国主义疯狂的准备战争的形势下,它们很迫切的需要钨砂,因为钨砂是制造军用品的重要原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钨砂,是在我们苏区里面,我们应该用力发展钨砂生产,以其出口来加紧打破敌人经济封锁”。1934年1月,毛泽东列举中央苏区应当“恢复与发展工业的计划”时,第一项强调的内容也是钨砂。在中央苏区的会议上,毛泽东多次指出要组织好钨砂的生产和输出。如1934年4月,毛泽东到会昌出席粤赣省会议时又特别指出:“要恢复钨砂的生产和输出”。甚至在中央苏区制造的货币正面上就是古写的“鑛”字,足见中央苏区对采矿事业(主要就是采钨矿)的重视。
钨矿开发奠定经济基础
1932年春,中华钨矿公司在于都县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并在会昌县白鹅乡创办了白鹅洗砂厂,统一组织领导中央苏区钨矿的开采、收购、加工和销售,归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领导,毛泽民兼任公司总经理。中华钨矿公司是中央苏区最大的公营企业,成立以后提出要组织矿工恢复钨矿生产,要像“扩红”一样,扩大工人队伍,拥有职工最多时达5 000人,属下有公营铁山垅(丰田)钨矿、小垅(泰和)钨矿、白鹅洗砂厂及盘古山(仁风山)、上坪、庵前滩、吴坑、蚂蚁山5个集体生产合作社。中华钨矿公司钨砂年产量最高达4 193吨。
1933年4月,苏区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相继成立,下设江西、福建2个省分局,15个县分局,并在水陆要冲设立了4个直属分局、11个采办处,着重沟通中央苏区与国统区之间的物资交易,大力促进钨砂产销衔接。通过多方努力,以毛泽民为首的中华钨矿公司领导先后打通了2条钨砂出口路线。第一条路线主要在1933年冬季前,当时广东军阀占据江西南部赣州等地,毛泽民通过赣州地下党员和开明商人曾伟仁牵线搭桥以每担钨砂52元的有利价位跟广东军阀签订了钨砂交易秘密协定。中华钨矿公司组织100多人的运输队,采用传统运输方式把各处开采和收购的毛钨砂,集中运送到会昌白鹅洗砂厂,经淘洗、加工成钨精矿供出口。为此,江口贸易分局打造了20多艘货船,配备了一支30多人的武装押运小分队,从白鹅洗砂厂用船把钨精矿运到江口(中央苏区与国统区交界处)。从江口运到国统区信丰,则是粤军以“武装押运”的方式收货、原船运到信丰,然后从信丰运回中央苏区需要的布匹、西药、食盐等急需物资。由赣县江口贸易分局组织出口的钨砂有5 000吨之多。
1933年,国民党在中央苏区外围陈兵百万,发动第五次“围剿”。在蒋介石高压下,粤系军阀不仅停止与中央苏区贸易往来,而且配合国民党进攻中央苏区。中央苏区钨矿滞销,价格暴跌,中央财政收入剧减,经济形势恶化。恰逢此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以下简称“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树起反蒋抗日旗帜,主动派代表与苏维埃政府联系。中央苏区通过福州一位老板找到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副官,约定双方以货易货。1933年冬至1934年春,中央苏区把积压钨砂在中央苏区与国统区交界的庙前交货,再由十九路军贴上“国防物资”的封条,在十九路军的护送下,运送到福建龙岩,再向漳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出口。与此同时,运回苏区需要的物资,缓解了苏区当时的经济危机。该项贸易一直维持到十九路军失败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鼎盛时期,中央苏区与十九路军的钨砂贸易一个月约有200吨钨砂出口到国统区,月收入达20多万块银元,换取了急需的布匹、食盐和西药等物资。
中央苏区从创建到长征开始,共生产钨砂约8 000吨,从中华钨矿公司组织钨砂生产到出口贸易创造的利润加上钨砂出口税,共获得财富620多万银元。
当时中央苏区620多万银元的收入,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929年,工农红军第四军进入福建西部重镇长汀后,没收了十几家土豪劣绅的财产,约3万多银元,还向当地商人借了2万余银元,共筹集军饷5万多银元。这5万多银元不但给工农红军第四军战士每人发了4元零用钱,还制作了4 000套军服,使红军第一次统一了军装,军容焕然一新。
中央苏区对钨矿的开采和出口所获得的现金收入,为中央苏区提供了70%的财政支撑,从国统区为中央苏区军民换取了大量急需的布匹、食盐、西药等,又通过与赣州商号的钨砂贸易,换回了棉布20 000多丈,食盐几十吨及价值几千银元的西药。可见,中央苏区对赣南钨矿的开采和对钨砂的输出,打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革命战争提供了战略物资保障,帮助几百万中央苏区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毫无疑问,赣南钨矿对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乃至于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毛泽东、毛泽民对矿业的高度重视,把矿业作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强基固本的经济支柱,不只是形势所迫,也是毛主席在1950年“开发矿业”题词的历史渊源。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时期,“开发高端矿业”无疑将开启历史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