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0, 24(3): 52-55 doi:

书香∙众弹

词深人天 致远方寸——试识方克定先生及其自然资源战略思想

文图/郭友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20-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友钊,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地质科研与科普创作。

PDF (626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郭友钊. 词深人天 致远方寸——试识方克定先生及其自然资源战略思想.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0, 24(3): 52-55 doi:

> 《方寸集》书影


“方正为公,寸心思民”的题词,是由《方寸集》书名而来,也是温家宝同志对他的同事方克定先生为文及为人的肯定。

《方寸集》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是关于大地的诸事,如方先生对“地大物博”的评价等。方先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长期在地质部政策研究室工作,后相继任职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办公室、国家行政学院,退休后被聘为国土资源部部长顾问。他的发言、报告汇聚成了三卷文集:第一卷,形成于1980年至2000年;第二卷,生成于2001年至2007年;第三卷,练成于2008年至2018年。从文集的第1篇《有关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几个政策思想问题》到第80篇《立足资源优势,共建生态文明》,跨越了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演变的近40年,也镶嵌在我国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因而,该文集可以称得上是重要历史文献。

《方寸集》内容极为丰富,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并形成精辟的学理观点及政策建议,其中“在众说纷纭中坚持‘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走向生态文明”的观点,或许是方先生历经40年形成的主要资源战略思想。本文拟从文本词率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方先生是如何“思民”与“为公”的。

具有世界眼光的俯视者

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人入深井,则坐井观天。政策的建议者,自然需要高瞻远瞩。中国的问题,不仅需要从家、族、村落、乡镇、县市、省部层层而上总结式地观察(仰视),也需要从同为国家的其他国家来比较式地观察(平视),更需要从全球、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来分析式地观察(俯视),这样才趋于全面、趋于完整而求得真实,从而避免认识的偏颇与失据。

《方寸集》,寸心所思,思我国我民,词深天人之致远。从全球角度俯视我国我民,当然也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角度平视我国我民。方先生不仅博览群书,掌握大量资料,而且接待来访的各国专家、学者,还先后出访俄罗斯、匈牙利、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丹麦等国家,认清其真实境况,研究其先进程度,并探讨其不足,从而成为我国我民之镜鉴,特别是证实“地大物博”的地质工作。

1984年,方先生写成《对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几点探索》一文,并提出中肯建议:“1990年实现地质科学技术现代化”“本世纪末,地质科学技术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2011年,方先生在《温家宝总理视察国土资源部时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中,进一步定位我国地质工作目标:赞成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是世界最大的地质调查局)为奋斗目标,宜定位于“事业立局、服务兴局”(不搞事、企混作和自我封闭)的科学机构(不是管理型地质调查局),以质取胜,实中见强。

2016年,方先生《在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点明了我国地质工作实现目标的现实性:百年终端是“压轴戏”,提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目标整整10年了,从来没有现在这样靠近过:2020年进入“世界前五”,特别是2030年进入“世界前二”,用15年超英,很不容易……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相当落后”,这是方先生1984年所讲,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我国我民在追赶,在进步。同时,从前先进的国家也在进步,或许进步得更快、更好,还可能拉大与我国我民距离。方先生举了个“生态现代化”例子:该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约瑟夫·胡伯在1985年提出后,欧美迅速响应并发展,而我们则滞后,有人预测到2050年我国生态现代化只能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以上帝视角,飞翔于天空高处,动态观察研究全世界,认清世界的真实,我们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才有真知,才能靠近真理,才能避免夜郎自大与固步自封。保持开放,才可能切实可行地制定我国我民前进的方向与目标,这是《方寸集》慎思明辨的重要基础。

自然资源战略家

人口、资源、环境是掣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方寸集》中出现的这三个词,“资源”词频超过它们总数一半,从卷一至卷三还呈增加趋势;“人口”词频逐卷增加,所占比较均较低;“环境”词频逐卷减少,频率居中。可见,《方寸集》内容均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兼论人口、环境,重点在于资源。

资源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两大类。《方寸集》出现“社会”一词482次“自然”1 066次。以此推测,该集论述的内容偏重于自然资源,兼顾社会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社会效应。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气象资源,等等。《方寸集》各卷对各种自然资源均涉及,但偏重于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海洋资源。对于距今最近的卷三所述,水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等是现今最受关注的三大自然资源领域。

方先生对我国自然资源有着清醒认识。人云,我国地大物博,方先生在1980写成《有关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几个政策思想问题》说:我国地大物博,这毋庸置疑,但应该对“物博”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说明,“有限的矿产资源”是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科学概念,对地大物博的美国、中国都一样适用,“博中有常”“博中有博”,资源配套不齐,均是普遍的现象。基于“丰富而又有限的矿产资源”的认识,方先生在地质部工作期间着力推进了1979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264号提案“请国务院尽快拟定地质、矿产资源法案”的落实,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在1986年的颁布与实施。

方先生具世界眼光,并偏重自然资源,推进矿产资源法立法,著有《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紧迫问题》(1988)、《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情况和看法》(1990)、《我国资源、环境管理现状》(1991)和《加强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2004)等文章,为政府部门提供管理依据与方案,可以说,方先生是我国的自然资源战略家。

> 沙漠与湖泊


生态思想践行者

“坚持‘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走向生态文明”,出自《方寸集·自序》,当是方先生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主要自然资源战略思想。

与人口、环境相联系的资源利用,是为建设文明服务,且资源的利用方式与程度,受人口制约,并影响环境。《方寸集》基于自然资源条件论及主要的文明类型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词数分别为2、7、31处。由此可见方先生对生态文明的偏爱。

2018年年底,方先生发表《立足资源优势,共建生态文明》一文,说明资源为生态文明之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服务于农业、工业生产,创造利己而可能害他的物质文明;开发资源生产的产品,以及资源未开发的自然状态,事关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开发与不开发的平衡点,却是利己且不害他的环境问题、精神文明问题;若平衡点的两端分别考虑均有利于人类也有利于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环境,则成为利己又利他的人口问题、生态文明问题。因而,资源的科学认知、开发利用、道德约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方寸集》各卷均有对“三生”的论述,且从卷一至卷三,“生产”的词频在相对下降,“生态”的词频在急速增多,可见方先生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了。

《方寸集》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主要聚焦在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上,还注意到了生态脆弱、生态破坏、生态平衡等面临的问题,研究了生态功能、生态效益、生态经济,划分出了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提倡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工程、生态建设,以通过生态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

我国的生态文明,较早地出现在栾贻信、袁俊平于2004年出版的《社会发展精神特性论》等专著中,认为现阶段的社会文明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构成。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目标。《方寸集》中的第一个“生态文明”出现在2008刊出的在辽宁省国土规划(纲要)论证会议上的发言中,之前的1980年已经应用生态思想使用“生态系统”“生态问题”“古生态”“生态平衡”等来阐述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政策思想问题,具有前瞻性。《方寸集》新近提出的“在众说纷纭中坚持‘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走向生态文明”,却是独到的战略见解。

然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之详论,尚未在《方寸集》中出现。一体三分,如何三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它们的比例,又如何兼顾生产(如资源利用)、生活(如资源与环境的平衡)、生态(如人口与环境的平衡)等问题,期待具有世界眼光自然资源战略家方先生进一步加以系统性论述,以指导自然资源系统工作朝我国生态现代化方向挺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