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地学解读——明陈棐之《祁连山》
作者单位/甘肃地质博物馆
责任编辑: 王依卓
Online: 2020-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仲新,甘肃省地质学会地学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查和地学科普工作。2012年荣获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本文引用格式
文/仲新.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山势巍峨,高耸入云。自阿尔金山起,沿河西走廊,一路向东,隐于华北板块西北缘。在匈奴语中唤天为祁连,故祁连山又称“天之山”。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为了打通去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大破匈奴,通达酒泉。至此,祁连山的名称,便载入史册,沿袭至今。
纵横万里关山 揽胜千古圣情
祁连山在中国西北地域文化中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有汉以来,东来西往的文人墨客、商贾使者无不循着“天山”南北的这条丝绸古道,或开凿洞窟,或挥毫泼墨,或激扬文字……在驼铃声声,马蹄萧萧中纵横万里关山,揽胜于千古圣情。这些诗词画卷或表达“天之山”的逶迤纵横,或描写祁连雪峰的千里冰封。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壮硕古今。
明代的陈棐为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官至甘肃巡抚。他对祁连山的描述殊于古今。他写道:“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对峰拱合黎,遥海瞰居延。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所喜炎阳会,雪消灌甫田。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三箭将军射,声名天壤传。谁是挂弓者?千载能比肩。”这位出自河南许昌鄢陵的封疆大吏,对祁连山的科学解读最是贴切。仿若诗中有画,画中有景。作者骑马南望祁连山,雪峰高插云天,绵延不绝。现代诗人艾叶有诗云:“雪满祁连壮碧霄,旅人回首忆天骄”。祁连山虽横亘东西,但东段与西段倏然有别。西段酒泉南山一带的素珠链峰高高耸立,海拔5 547米,形胜于祁连山东段,可与祁连山最高峰团结峰比肩。地质学家认为虽同属加里东造山带,但西段在造山运动过程中碰撞更加剧烈,因此其势巍巍。在新近纪,老态龙钟的古祁连山又“返老还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促使古祁连山在准平原化基础上强烈抬升。温家宝同志有“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山野找矿时”之感慨,他讲述的就是在祁连山西段酒泉南山一带自己从事地质找矿时的回忆。历经30余年,在一篇访谈录中,曾言“当驱车走南山一带,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哪是金佛寺岩体,哪是红山口。”
“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诗人沿着连接嘉峪关的古道一路西行,晴天的走廊一带烟波浩渺。由于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走在河西一带,即便翳野无边,没有炊烟阵阵,你也会常常感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峰拱合黎,遥海瞰居延。”合黎山位于甘肃张掖临泽、高台以北,为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其山势低矮且与南山对峙。黑河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沿着走廊盆地,在合黎山南麓流过,一路向西奔流,在西侧的正义峡向北折返,直达居延。居延海汉时称居延泽,为黑河的尾闾湖。唐代诗人王维曾于湖畔驻足,并写下了著名的《出塞作》一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合黎山虽与祁连山不远,但在地质学上与北祁连山迥然有别。合黎山所在的阿拉善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为一隆起带,直到距今约3.59亿年时,才和祁连山一道夷平并接受沉积。对峰拱合黎,也点出了作者正身处合黎山南麓的临泽、高台一带,正一路纵马西驰,向嘉峪关进发。

“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祁连山四季降雪,四时迥然不同。冬春季节白茫茫一片,夏秋则层峦叠嶂、碧翠相间。
“所喜炎阳会,雪消灌甫田。”祁连山又称“河西水塔”。随着冰雪消融,祁连山每年有9亿~10亿立方米的水补充到河西走廊的各条大河中,或灌溉河西地区、内蒙古西部的万亩良田,或为工业所用,是名副其实的母亲之山。其山水林田湖草科学系统最是典型。
“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祁连山冰川是亚洲大陆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融化后冰川融水向着走廊盆地和末端尾闾湖一路奔流,经黑河自正义峡后河面骤然变宽。海拔为1 500米左右的正义峡到5 000多米的主峰区,落差近4 000余米。一个个出山水道在山前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相互毗连,构成辽阔的、规模巨大的山前洪积扇裙。这些洪积扇的前端清泉广布、流水潺潺,或灌溉农田或滋补河川,让走廊地区千里沃野绿意盎然,正可谓滋补流泉。河西酒泉市,仅有的泉眼见于泉湖公园,谁曾想过去曾是流泉遍布,旷野无边。正如诗人何鹤所写“胡杨树下涌甘泉,染绿此方荒漠天,一自清溪兑御酒。”“三箭将军射,声名天壤传。”诗人壮怀激烈,行走在千里河西,在戈壁滩纵马由缰,想起三箭射石的飞将军,豪情万丈,顿感谁是挂弓者?千载能比肩。
千里河西是诗的世界,是画的天堂,是地球科学的殿堂。古来多少万端豪情在这片土地迸发,多少探险家、科学家从这里走过,探索东方未知的世界。横扫八荒的大汉官军侯霍去病走过;西巡焉支山、重开西域四郡的隋炀帝杨广走过,他首开“世博会”之先河,“其蛮夷陪列者,二十余国”;一代诗仙李白走过,他在长安城的酒馆中曾写下了“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的名句,让人不禁想起武威汉墓出土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设计构想。只有在这块土地上你才能感受纵马驰骋,你才能马踏飞燕,才能信马由缰,才能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祁连山——中国板块构造的摇篮
祁连山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祁连山有关矿产资源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山海经——西山经》:槐江山、天山(今张掖境内)有金、银、汞产地。说明早在先秦时期,祁连山一带就已有矿山开采业。现代意义上祁连山的地质调查和科学探索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为少数外国人进行过地理地质路线调查,工作成果往往多见诸于旅行记,如奥勃鲁契夫、施俊仪、洛奇、斯坦因、布林等。其中施俊仪、洛奇的《东亚旅行报告》和奥勃鲁契夫的《中亚、中国北部与南山》两卷巨著对祁连山地质描述较详,代表了早期地质学家对祁连山的地学科学探索。20世纪初,我国地质学家陆续对祁连山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工作。孙健初(1936)第一次对祁连山东部的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并对祁连山部分地区的煤铁矿进行了考察,于1938年发现了玉门油田。20世纪40年代,黄汲清、杨钟健、宋叔和、王曰伦等一大批地质学家对祁连山进行地质调查工作,创建了一批地层单位,发现铜、铁、金等10余个矿种和矿产地。发现了一批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于国家工业布局的需要,在祁连山白银折腰山和镜铁山地区先后发现白银厂铜矿和镜铁山铁矿。自此,在槽台理论指导下,祁连山系统的地质调查工作开始大规模展开。
地学作为改变世界的科学,人类对地球科学的探索永不停息。祁连山对中国地质科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发现了白银厂铜矿、镜铁山铁矿等一大批矿产地。早在1910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 20世纪50—60年代大陆漂移说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近40年,这一学说在地学领域占有较大比重。我国学者最早接触板块构造学说当首推李春昱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李春昱教授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一接触到刚刚问世的板块构造学说,就敏感地认识到它的巨大生命力,经过潜心研究,结合我国地质实际,撰文将其介绍给中国地质界,并率先开展祁连山等地区的古板块构造研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古板块的概念,总结出识别和划分古板块的8条标准。李春昱教授以祁连山为蓝本研究板块构造,1975年发表《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一文,开中国板块构造研究之先河。“我是祁山客,祁山是我师”,对祁连山的探索和研究将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