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明珠 威宁草海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20-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卢彦,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环境地质。
本文引用格式
文/卢彦, 陈武, 吕留彦, 龚大兴.
贵州,“襟湘桂山川之险隘,扼川滇通道之要冲”,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出以高原、峡谷、峰林、峰丛、溶洞、石林、瀑布为主要特色、类型繁多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这片集雄、险、秀、幽、奇、美为一体的云贵高原上,闪耀着一颗璀璨明珠——威宁草海。

走近威宁草海
威宁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所谓“草海”,即长满草的“海”,水草丰盛的大湖。威宁草海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现有湿地面积约46.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25平方千米,其是在构造基础上经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构造喀斯特湖,同时也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那里自然风光迤逦,生态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更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禽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物种庇护所。那里堆积物记录了草海的发展历史和古环境的变化过程,对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和演化过程研究,可为研究全球第四纪地质事件演化过程提供窗口,也为生态敏感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研究平台。威宁海草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贵州旅游皇冠上的一块蓝宝石”。
很难想象,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16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还只是一个因构造而形成的断陷盆地,其间有大大小小的“海子”散布在盆地的低洼地带。据《威宁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七月(1857年8月),落雨四十余昼夜 ,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盆地内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大水涨至城南斗姆阁门外,以今大桥为界形成南北两海。至清咸丰十年庚申,水忽大涨,两海遂汇聚为一,名为草海。”
草海是一个年轻湖泊,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物种天堂,由于草海湖盆开阔、湖水浅、当地日照时数高,光能资源丰富,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水生高等植物种类多,生物产量高,为草海的鱼类、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形成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区域。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草海被列为国内一级重要保护湿地。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尤其是针对其第四纪地层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早在290万年以前的新近纪末期,远古草海就已经形成,并在接下来的200多万年的地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
草海盆地内,地层主要为晚古生代石炭纪的碳酸盐岩及碳酸盐岩夹炭质黏土岩组合,其中湖盆基底为下石炭统旧司组的深灰色至黑灰色炭质黏土岩、钙质黏土岩和夹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的岩性组合,属于弱可溶岩组,厚673 ~ 991.5米;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加之草海沉积了较厚的淤泥,从而成为较好的隔水层,为草海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湖区四周出露地层岩性为石炭系上司组至黄龙组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喀斯特作用十分强烈,地表出现大量漏斗、落水洞及沿断层发育的地下通道,成为草海湖水外泄的主要途径。地下通道的排水状况起调节湖水的作用,草海历经沧桑与此有关。
在距今1.3亿年至距今7 000万年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称之为燕山运动,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形成绵亘的山脉。在草海地区,地壳的不断隆升,形成了弧顶平缓的弧形背斜构造,其轴部断裂发育,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控制着草海地区岩溶作用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推进,湖盆底部的石炭纪较纯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不断拓展,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和剥蚀作用下,该层碳酸盐岩逐渐被溶蚀剥蚀掉,下部弱可溶的不纯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得以出露,成为相对较好的隔水层,阻碍了岩溶向深部的进一步发展,而后由于整个湖盆内岩溶管道阻塞并积水,成为了一个现代的高原湖泊——草海。
草海之于生态
湿地通常位于水、陆交界之处,兼具水陆的双重特质,因而使其生态价值更为独特和重要,其在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净化水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https://image.so.com
调节草海湿地周边的气候
现阶段,草海湿地面积约46.5平方千米,其水生植物及陆生资源种类繁多,是调节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湿地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对草海湿地周边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形成了草海湿地及其周边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的区域性小气候。
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草海湿地为水生动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价值的物种也有重要意义。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水生高等植物种类繁多,水下布满了各色各样的绿色草类,密不见底。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草海成为百鸟水禽栖息的乐园。鸟禽种类多达228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禽有黑颈鹤、白头鹤、黑鹳、白鹳、白尾海雕,等等。尤其是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也是我国特有的鹤种,草海湿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它们越冬的首选之地。
降解污染、净化和涵养水源
湿地在控制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草海湿地丰富的水生和陆生植物发挥着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草海湿地中蕴含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起到净化湿地水体的作用,大量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排入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是有益的物质。
人类活动对草海的影响
据悉,黔西北地区土法炼锌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对该地区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现代以来,草海地区原始森林由于农业发展的压力遭受了部分破坏,草海周边也经历了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围湖造田虽然带来了大量可耕地,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恶劣影响。大面积水域和森林的丧失,导致局部小气候的恶化,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旱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失调。

图片来源:https://image.so.com
在有关专家和公众的呼吁下,贵州省政府于1980年决定恢复草海水域,并于1981年动工蓄水。1982年草海水面恢复到25 平方千米;1985年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草海重新蓄水后,草海湿地得以逐渐恢复,周边气候及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的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草海又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由此可见,草海是一个受人为破坏又经人工恢复的典型湿地环境,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据悉,下一阶段当地政府将进一步抬升出水坝,草海水域面积将进一步得到恢复。
草海的明天
草海地区汇集了“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草海独特而又敏感的生态地质环境。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切实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打通彼此“关节”与“经脉”,进而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
根据草海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特点,建议以现代观光旅游业及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好草海湿地资源和周边的农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借助威宁地区稀土资源找矿所取得的突破,积极打造稀土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助力区域脱贫攻坚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威宁草海必将越来越美,黔之明珠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