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0, 23(2): 50-57 doi:

学史·文化

新中国七十余年地质学与地质事业简评

文/蔡克勤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20-04-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蔡克勤,曾任国务院参事,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矿物学、矿床学、非金属矿床地质学研究。

PDF (1336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蔡克勤. 新中国七十余年地质学与地质事业简评.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0, 23(2): 50-57 doi: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中国地质学和地矿事业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成果辉煌,为中国走上现代工业化强国道路奠定了矿产资源的物质基础;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地质学构建起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国土和300万平方千米海域有了当代最新的地质图;发现和厘定了40亿年前的冥古界地质体,提炼出中国由若干老陆核演变而来的地质历史图景的理论认识,当代中国已步入世界地质学大国,学术影响力日益彰显。

一1949 —1978年新中国赋予地矿事业“工业尖兵”的历史重任

1950年2月17日,开国领袖毛泽东题词“开发矿业”。

1952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策《关于加强计划工作大纲(初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起将地质工作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1952年8月25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

1952年12月政务院召集“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明确要求地质事业在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承担“工业尖兵”的历史重任。

>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地质事业大事表

1950年5月,李四光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征求了295位地质学家意见,将发展地质学和地质事业纳入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性地位的事业体系,涵盖了地质学教育、地质科学研究、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以及各工业部门的专业矿产和地质勘查等,这是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规划。

新中国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期望,激励着地质工作者奋力前行,唱响了“勘探队员之歌”,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195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开始走上腾飞之路。

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下,新中国地质科学取得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突出成就,仅简择如下数端。

● 全国测制完成1∶20万地质图854幅,占国土陆地面积54%;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89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面积93.1%,部分省(区)开始1:5万区域地质图测制。

● 1975年公开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400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造体系图(1:400万)》,以及《亚洲地质图(1:500万)》。

● 发现和勘查矿种75种,十大钢铁基地和一大批煤炭基地,多种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奠定钨、锡、钼、锑、稀土的优势矿产地位,建设了磷、钾等化工原料基地,找矿的丰硕成果表明,我国是资源丰富的大国。

● 发现大庆等12个大油气区,大庆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青海冷湖油田、马海油田,山东胜利油田,河北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江汉油田,长庆油田,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大庆精神成为年轻共和国的一面精神旗帜,彰显了地质工作者埋头苦干、为国奉献的精神。

● 发现一批铀矿山,为“两弹一星”中国科技重大成果提供资源保障。

● 服务民生事业,为水库坝址、铁道、桥梁、农田供水等水文、工程地质成果作出重大贡献。

●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相继开展海洋地质调查,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创建了全面覆盖地质学分支学科的专业教育体系,为快速培育人才、壮大地质队伍、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作出贡献。

● 创建中国地质理论,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岩浆岩分布图》《岩相古地理图》《成矿规律图》《物化探异常图》等综合性地质“套图”。涌现出“地质力学学说”“多旋回构造学说”“断块构造学说”“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和“地洼构造学说”等理论成果。

陆相成油理论和以“矿床式”命名的重要矿床成因类型,代表了中国矿产资源地质研究水平,“五层楼钨(锡)矿床成矿模式”“成矿系列”“玢岩铁矿”等为代表的区域成矿模式,以及《中国矿床》专著等理论总结。

● 中国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成就突出,《中国古生物志》《中国地层典》等的出版,为国际地学领域作出中国的贡献。

这个时期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中国学者的精神风貌,用著名人文学者常江先生的楹联作结就是:

催春马秋车,拾沉星落日,

且相逢千古神山,一泓秋水;

怀文心笔胆,趁云影波光,

莫辜负霞飞瀚海,花放锦天。

二1979— 2000年中国地质事业拓展领域,重登国际地学舞台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中国地质学和地质事业由磨难而奋进,始终秉持造福人民、振兴中华的目标。在高速发展经济的背后,隐藏着地质科学研究反映出的严峻情势:水、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能源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地质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质量、效益上来,开始形成基础地质调查、资源勘查、环境安全“三分天下”的局面。邓小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既是为教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也是地质学和地质事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 保障国家急需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展第二轮油气普查,以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为工作方针,“东部增储,发展西部,开拓海域,油气并举,海陆(相)并举”。古生代海相油气首先在塔里木盆地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西气东输资源战略接替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捷报频传,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达22.41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58%;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7 060亿立方米,是1980年的3.8倍。

● 自1985年起,全国开始第二轮固体矿产普查。主要矿产储量增长迅速,得益于对各种新类型矿床的新认识。以金矿为例,卡林型金矿床在滇黔桂金三角区、川西北、鄂西南、湘中等地短期内勘探出150个该类型矿床,其中不乏大型、超大型矿床,如贵州紫木凼、烂泥沟、戈塘,四川东北寨、广西金牙,等等。

● 1979—1985年和1992—1995年进行的两轮全国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全面总结、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将区域成矿(学)分析首次从宏观研究。落实到成矿区(带)—矿田级序,极大地提高了矿产资源预测能力和水平,有力地指导了矿产勘查活动的宏观布局和决策。如:综合完成全国1∶500万的航磁、重力、遥感、地球化学异常等基础资料;1∶500万的各类主要矿产分布图等系列图件和数据库,为“跨世纪工程”的展开,全国提交1 200余处找矿靶区。

> 柴达木的夜晚 李浩涵/摄


> 远征 李浩涵/摄


● 拓展海洋地质,开启深海,大洋和南、北极地质调查。

● 全面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如西北找水、农业地质和农地供水、减灾防灾、绿色矿山、环境地质、地质公园和矿山地质公园、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启动地球系统科学,为人—地和谐服务。

● 中国地质学新成果,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了地质调查支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修志、编图、立典、出书,中国地质学著作理论成果出版呈大爆发态势。如:1981—1988年出版全国和分省、区(市)的区域地质志;1994年出版《中国区域地质概论》(程裕淇主编)《中国矿床》,等等。1991—1995年实施“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形成《中国地层信息系统(CSIS)》数据库,1996—2000年出版《中国地层》《中国地层典》系列丛书。

● 打开国门,参与地质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1980年,由黄汲清率领40人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从此,各类国际地学会议的讲坛上,中国地质学家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术贡献者。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作为主办国强调指出:地质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去保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地质学家肩负的使命艰巨又光荣。地质科学负有广泛而重大的历史责任,是大有前途的科学。这是地质学发展史上最响亮、最庄严的中国声音。

● 积极参与国际重大地学合作项目,提升我国地学科技创新能力。从1980—1983年中法合作的“喜马拉雅山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的形成与演化”科技项目以来,随着中国地质科学走向世界,中国参与和牵头负责的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如1988年、1993年启动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IGCP—259)》和《全球地球化学基准(IGCP-360)》,中国都是发起国,制定了技术标准,在人员培训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矿产勘查、油气勘查开发、工程地质勘察等境外勘查项目。同时,地质教育领域从派出留学生和学者出国交流学习,在国内高校开始招收留学生,吸引国外学者讲学,形成学术交流无障碍,不断提高地质学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初心是富民强国,改革创新,全方位服务于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下面的对联作为这个阶段的小结:

乘山谷风,还宝藏愿;

居清凉界,生欢喜心。

——引自常江先生《题山西五台地矿中心》楹联

三2000年至今中国地质学和地质事业走上地学强国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论断,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战略如何定位?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矿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大幅上扬,已显现出对世界政治、经济、资源供需的深刻影响。

●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所需矿产资源的安全和有效供给,既要立足国内,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也要融入全球矿产品开发和流通市场,实施境内外资源市场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这是中国地质科学走上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为适应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实施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新体制、新机制的改革,2000年重组中国地质科学院,建立区域性地质调查中心机构,筹建起青藏高原地质、沉积地质、花岗岩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等一批高度专业化研究中心,以及一大批开放研究实验室,为地质科学新发展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基地,解决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中的疑难和重大科学问题,走好科研与地质调查相结合的新路径。

● 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化勘查开发分体运行,公益性地质调查为商业勘查开发的先导和支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2005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完善体制,依靠科技”的方针。

● 需求导向,地质调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70余年的地质研究表明,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较好,已发现的矿产达171种,探明储量的有158种,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和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资料:稀土元素和稀土氧化物全球产量13万吨/中国产量10.5万吨,占比80%;铋金属全球产量1.4万吨,中国产量1.1万吨,占比78.6%;钨金属全球产量9.5万吨,中国产量7.9万吨,占比83.2%;锑金属全球产量15万吨,中国产量11万吨,占比73%;石墨、磷矿石、重晶石、萤石、钒、锗、镓、碲、铟等占比大于40%。

● 中国已融入全球矿产品市场,进口矿产依存度接近和大于50%的有:铬铁矿、铌和钽、钴、锆精矿、锂、铂、硼矿石、锰、钾肥等。(引自2018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公报,《中、美对新兴技术所需资源的竞争》)。矿产资源供需安全性显示,国内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依然是地质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

● 油气、页岩气在16个战略选区中有重要进展,如松辽盆地和外围侏罗纪新层系进入勘查领域,成为大庆的接续资源勘查方向;银(川)—额(济纳)盆地石炭纪—二叠纪油气勘探新区取得重要成果;贵州、湖北宜昌、四川涪陵页岩气和天然气在复杂构造区取得历史性进展。

北方砂岩型铀矿新发现10余处具大、中型规模的新矿床,400多处铀成矿远景区和找矿新靶区。

> 希望 赵文琰/摄


● 2004—2010年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对全国1 010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在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技术助力下,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有48个矿床新增储量,成为大型、特大型矿床。

2011—2020年,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截至2015年,共投入资金5 623亿元,以国家财政资金为牵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其中社会资金占84%。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固体矿产增储最多的5年,为深部找矿启动开局。

● 十大新资源基地开始形成:藏中铜矿,滇西北有色金属,新疆东天山有色金属,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新疆罗布泊钾盐,新疆阿吾拉勒铁铜,新疆乌拉根银铅锌,西藏念青唐古拉有色金属,青海祁漫塔格有色金属,青海大场金矿。四川甲基卡发现世界级锂矿,等等。

● 海域可燃冰资源成功实施试产。我国管辖的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深海调查技术装备和调查能力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为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和3 000平方千米富钴结壳勘探区块提供了重要支撑。

● 1999—2015年,基础地质调查提升了区域地质研究水平。1∶5万区调完成347.86万平方千米,中比例尺(1∶20万及1∶25万)调查完成862.8万平方千米;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面积:1∶5万、246.38万平方千米,1∶20万及1∶25万、716.44万平方千米,以及物探、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等。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基本全覆盖,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和高质量信息,为地质找矿、城乡建设、国土规划与整治、环境生态、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提高了国土认知水平。

● 地质资料全部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推进“地质云”建设,为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奠基。

● 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如《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体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金钉子剖面)研究方面,中国已有10项金钉子剖面进入全球地层年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16年为庆祝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庆典,以“百项理论、百项成果、百项技术”为题的系列丛书,概述了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 坚守在柴达木 李浩涵/摄


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都是世界地球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41亿年前冥古界的发现,有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有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高耸的山系到西太平洋辽阔的疆域。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全方位的科学成就,正在国际地学殿堂大放光彩。

在国际地科联和各类地学国际组织中,已有多位中国学者在其中担任各级职位,在组织和协调地学国际合作和指导前沿领域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秋明教授是现任国际地科联主席。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地质学和地质事业正在登峰途中。

地质学是一门开启地球奥秘的大学问,始终走在为人类造福的路上,更是为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服务的大学问。最后,套用常江先生“题山西鹳雀楼”楹联作结:

上去果真穷远目,任重道远;

下来依旧放平心,求真务实。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