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流 无限盛景——母亲河的馈赠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20-04-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章秉辰,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专业从事地学科普旅游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云台山、王屋山、郑州黄河等数十家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种科普宣传片拍摄30余部。
本文引用格式
文/章秉辰.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天上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青海省境内),跨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大地貌台阶,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黄河干流河道全长5 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 443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世界第五长河。黄河源头位于我国第一地貌阶梯,海拔4 800米左右,后其经由黄土高原第二地貌阶梯和华北平原第三地貌阶梯入海。黄河干流总落差约4 800米,其中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从2 900米快速下降到1 300米,落差达1 600米。黄河从龙羊峡到青铜峡,穿越我国第一道地貌阶梯,流经过兰州后沿着贺兰山东侧一路北上,受北部阴山山脉阻挡,开始东行;到内蒙古的托克托县附近受山西高原西部吕梁山阻挡,再次南下;在黄土高原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大转弯;到陕西潼关后,受秦岭阻挡,再度东行;经河南省三门峡、小浪底后进入华北平原;受山东鲁西隆起带影响。绕过泰山,经济南流入渤海,整个流域呈“几”字形,流域范围就像一头昂首欲跃的雄狮。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35亿立方米,黄河水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7.8千克,居世界首位。黄河平均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其中,上游流经青藏高原的水量占全河水量54%,输沙量占全河输沙量的8%;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输沙量占全河输沙量的90%以上;下游流经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悬河。

黄河河段划分
黄河分为河源和上游、中游、下游4个区间。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在当地称为玛曲;划分上游和中游的地点是内蒙古河口镇;划分中游和下游的地点有多种不同意见,有以河南旧孟津为界,有以河南郑州桃花峪为界,还有以河南焦作武陟县嘉应观为界,大多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以郑州桃花峪为界。
上游: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河长3 472千米;
中游: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河长1 206千米;
下游: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河长786千米。

浊流宛转 九曲连环——黄河不同河段的地质特征与景观特色
黄河沿途不同的地质作用与过程造就出一系列别样美景,让我们从黄河源头出发,顺流而下,看美景、探玄秘,从地学角度感悟“母亲河”情怀。
“繁星”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黄河河源区,面积2.28万平方千米,海拔在4 200米以上,地貌景观上属湖盆宽谷带,盆地四周山势雄浑。黄河河源区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黄河源头就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一般认为黄河有三个源头,分别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扎曲位于最北部的查哈西拉山南麓,长70千米,河道较窄、水量小,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涸。

约古宗列曲在三条河源中位于中部,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麓。海拔4 640米处,有一个泉眼,泉眼下游为草甸沼泽地,分布的众多大小泉眼逐步汇流成溪,向北偏西流淌。
卡日曲,藏语为“红铜色的河”,其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海拔4 830米处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 ~ 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终年有水。
纵观上述河源,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近30千米,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千米,水量也大2倍多。按照“源远流长”等理念,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因此,海拔4 800米各姿各雅山山脚下这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黄河的最初水流。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整体海拔较高,但区域内地形坡度较缓,海拔4 500 ~ 5 000米的区域为黄河源盆地汇水区域。
在地质构造上,黄河河源区处于柴达木构造域与羌塘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即松潘—甘孜造山带西北部。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仅有中二叠统、三叠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等,以三叠系沉积地层为主。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厚度达万米,为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和类复理石泥质碎屑岩建造。岩石组合以砂岩、板岩为主,局部有少量薄层灰岩及砾岩。受青藏高原隆升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内地层中发育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逆断层,亦即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带,间有早期近直立的韧性剪切带。受上述地层结构和构造的控制,在黄河源区形成北西—南东向带状盆地地貌,地面流水和风的剥蚀作用强烈,冻融作用盛行,盆地内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宽谷与河湖相间分布,沼泽发育,盆缘山势险峻。这种地貌结构控制了河源盆地内部的地势起伏变化和黄河河源区水系的北西—南东向整体展布的特征。
在地貌景观上,黄河河源区属高海拔盆地,其内地势平坦,晚新生代时期因断层的逆冲曾发育一系列古大湖,渐渐地,古大湖被沉积物淤积形成平地,黄河之水行进其中,因地势平缓,流速缓慢,常形成四处流淌的网状河,并形成大片沼泽和众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大的有几百万平方米,小的仅几平方米。登高远眺,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孔雀蓝色,犹如孔雀开屏,又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难怪当地藏族同胞给它们起了“玛曲”“星宿海”这样吉祥的名字。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
黄河上游行走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受昆仑山造山带及岩浆岩带阻挡,河流先在昆仑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北西西—南东东向低缓的谷底中缓缓行进;此后,在昆仑山东部末端一个岩浆岩不太发育的地带,完成了黄河在青藏高原腹地的第一次大转弯。
黄河第一弯使得黄河终于摆脱了受昆仑山造山带南部边缘断裂及坚硬岩层的阻挡,一路沿着断裂带、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相对软弱的岩层行进,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在昆仑山与秦岭、祁连山与六盘山过渡地带飞奔而下,穿越兰州市,绕过白银市,穿越贺兰山东南端青铜峡后进入贺兰山东侧的银川平原。黄河上游河段地形切割强烈,河流落差巨大,形成了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著名的峡谷,是黄河水源最为丰富的地带。龙羊峡以上和青铜峡以上流域面积分别为131 420平方千米和270 51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龙羊峡断面为650立方米/秒,青铜峡断面为 1 050立方米/秒,水能资源蕴藏量1 133万千瓦。从龙羊峡到青铜峡,地形落差达1 118米,已建设的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小峡、大峡、乌金峡、沙坡头及青铜峡等水电站,彰显出活力四射的上游河段。
贵德盆地是黄河流出源区后经过的第一个大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盆地四周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溶蚀地貌和丹霞地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在贵德,黄河水因有源区龙羊峡水库的沉淀,原本含沙量就很低的黄河水更是清澈透明,据说可以直接饮用,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在贵德视察时,曾题词赞誉“天下黄河贵德清”。
黄河上游之水下切动力强大,不仅缔造出一系列峡谷地貌,而且造就了峡谷周边一处处别样的丹霞景观。纵观黄河上游流路变迁,似乎黄河水特别钟情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地层作为河流穿越通道,特别是三叠纪形成的砂砾岩、白垩纪和新近纪形成的紫红色砂砾岩,由于这些地层厚度巨大,胶结比较疏松,成为黄河扩展自己领地的首选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形成黄河谷地。在这些黄河谷地周边形成了沿黄河流路分布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丹霞地貌景观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如龙羊峡水库两岸、贵德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两岸、尖扎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两岸、刘家峡水库两岸及炳灵国家地质公园,等等。其他区域主要岩性为太古宙的变质岩和中新生代的侵入岩类,黄河在这些岩石分布区经过时,大多沿断裂带行进,形成了黄河上游地带独特丹霞地貌与峡谷地貌相间分布的地貌景观格局。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
黄河进入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河流落差较小,形成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河套是指黄河“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一般指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北这一区域,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部分地区。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东部平原流淌,受北部阴山阻挡,再沿阴山南部平原转向东流,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流至东部的吕梁山西侧。受吕梁山阻挡后,沿着吕梁山向南,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常言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的就是河套平原。
黄河在河套平原入口处,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滴翠流红的古朴园林。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河套平原,在黄河水自流灌溉的滋润下,旱涝保丰收,成为著名的塞外米粮川。
勇往直前的晋陕大峡谷段
黄河进入中游以后,受吕梁山阻挡,沿吕梁山西麓,从蒙古高原转向黄土高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峡谷之中,在黄河中游河段形成勇往直前的晋陕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南至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全长726千米,落差达607米;河床宽200 ~ 400米,最窄处如壶口瀑布一带,仅30 ~ 50米,河谷深切300 ~ 500米,两岸形成悬崖绝壁,黄河奔涌其中,缔造出黄河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尽管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流域面积仅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15%,但其来沙量竟占全黄河来沙量的56%。可以说,黄河的“黄” 真正是在这里成就的,浊浪排空。黄河流域的典型峡谷风貌在这里汇聚一堂。
中、新生代时期,在黄河上中游过渡地带,即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结合部,曾经存在一个古大湖盆地,地质学上称为鄂尔多斯盆地。这个盆地中沉积了自三叠纪到新近纪的红色碎屑岩。黄河就沿着这个盆地的边缘流淌,而岩层中的节理与断裂,控制着黄河每一处流向。在晋陕大峡谷段,受原始高原地表曲流河道限制,在喜马拉雅运动造成整个黄土高原抬升后,黄河追踪原有的曲流河道,在晋陕大峡谷中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状曲流峡谷,其中延川境内的黄河蛇曲最为典型,在50余千米的河段上,自北向南形成了5个S形大转弯,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和“清水湾”。这是黄河干流河道规模最大、最密集的蛇曲群,尤以乾坤湾最为著名,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湾”之誉。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有“万里黄河一壶收”之盛名。黄沙翻涌的黄河水一路奔腾,从晋陕大峡谷中曲折向南奔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在坚硬的河床底部冲出了一个深约30米、宽约50米的峡谷,形成奇特的河中河、河中峡、河中瀑。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谷,形成落差达50多米的壶口大瀑布。一壶激流擎天而注、涛声轰鸣、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溅起巨大水花,飘飘洒洒形成一层层厚厚水雾,笼罩在瀑布之间。伫立岸边,水珠洒落身上,可以微微地闻到黄土的芳香。
黄河穿越晋陕大峡谷后,破“龙门”而出。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千米的黄河峡谷出口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鲤鱼跃龙门”就是指这里。

万里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三门峡—小浪底一段
黄河冲出晋陕大峡谷后,继续南下进入关中平原,到秦岭脚下,受秦岭山脉阻挡,沿着中条山与秦岭之间谷地转向东流。受三门峡东部崤山山脉阻挡,黄河在三门峡与宝鸡之间形成过一个巨大的古三门湖,这里是黄河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驿站。地学研究证实,在大约距今15万年前,黄河还是一条尚没有东流入海的内陆河,尽管这个时候黄河上游和中游已经全线贯通,但是,却被三门峡东部的崤山阻挡而无法继续东流。直到距今大约15万年前后,黄河水才切穿三门峡东部这最后一段基岩山区,成为真正东流入海的黄河。
黄河“三门峡”位于现今三门峡市区东北部约15千米的三门峡水库大坝处。这里原本有一系列小型花岗岩体成为阻挡黄河水东流的天然屏障。在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修建前,黄河水在这个花岗岩岩体上冲刷出两座大的石岛,将黄河水分为三股激流。民间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凿成的,北叫人门,中叫神门, 南叫鬼门,合称为“三门峡”。其下400米,另有三座石岛挺立河中,左为中流砥柱石、中为张公岛、右为梳妆台。洪水之际,浊浪排空、惊心动魄。大坝修建前这里是黄河潼关以下最险要的地方,素有“三门天险”之称。据说每次舟船从“人门”过峡,必须对准下游的中流砥柱石直冲过去,方能脱险,否则必然造成船翻人亡之灾祸。
大坝修建时,“三门”被炸掉了,现在的大坝位置就是当时三门的位置,其下游的中流砥柱石、张公岛、梳妆台仍然保留在原地供游人参观。
三门峡以东的峡谷形成后,黄河之水才沿着下游的八里峡、小浪底等早先形成的峡谷河道滔滔东去。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共创3项世界纪录、6项中国纪录。整个工程雄伟壮观,尤其是水库蓄水后大坝上游形成的272平方千米浩瀚水域,高峡平湖、港湾交错,山水交融、风光旖旎的景观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大浪滔天、巨瀑飞泻,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所形成的飞瀑堪称“世界最壮观的泥沙瀑布”。三个泄水口同时放水,一泻而出的高压水流从大坝的闸口喷射而出,形成高80余米、长200余米的巨大水体抛物线。那黄河之水如脱缰野马飞奔而出、如黄龙腾空起,如玉龙从天降,凌空腾跃、形影翻舞、变幻万千,带着呼啸的风声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掀起排排巨浪,咆哮着直冲下游。观瀑者沐浴着绵绵水雾,沉迷在这无比壮观的景色之中。
邙山:黄河岸边的中国文化山
黄河经过小浪底水库后进入华北平原,在出山口的黄河南岸始终有一条山脉在伴行,这就是布满厚厚黄土的邙山。邙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塬,东西绵延于洛阳与郑州的北部,在郑州的西北角嘎然而止。
位于邙山臂弯中的洛阳,为我国十三朝古都。邙山毗邻黄河的北坡,山势陡峻,山顶为平坦的黄土塬面,覆盖着厚层马兰黄土,而地下水位埋藏深,古人认为这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自古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古墓葬,约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据考证,邙山已出土墓志达6 000余方,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此外,邙山还是守卫洛阳与郑州两座古城免遭黄河侵害的天然屏障山,相反,开封因没有邙山的庇护,曾一次次遭受由黄河泛滥带来的灭顶之灾。邙山上的古战争文化遗存比比皆是,汉函谷关、虎牢关、汉霸二王城、鸿沟等,邙山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中国文化故事。
两岸堤防约束下的悬河河段
黄河经过邙山以后,由于没有大山的束缚,坡度变缓,大量泥沙开始淤积,由上、中游动力十足的开沟凿谷,转为平缓的沉沙造陆,其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无数次的决堤改道,北侵海河、南夺淮河,在黄淮海大平原上恣意冲击,最终缔造出中国的粮仓——华北大平原。

纵观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南北变迁,无不是以桃花峪为顶点,因此桃花峪也就成了华北大平原这个全球最大的陆上三角洲的顶点。邙山以东河段在人为的干预下,黄河被压缩在两岸堤防工程之间,形成线状流域。黄河千里南岸大堤始于邙山脚下。黄河大堤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湾
河南兰考黄河湾是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前的最后一处大的河道拐弯处,形成了最能代表黄河大河风光的河流地貌景观,而东坝头为最佳观景台。黄河演化历史中有7次大的改道。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第7次大改道的决堤处,是明清河道与现行河道的转折点。1855年6月19日,黄河在铜瓦厢北大堤决口,形成了一道宽200多米的大口子,一瞬间,整个铜瓦厢坍塌河内。铜瓦厢决口之初,当时的清朝政府对堵口问题多次商议都没有决定下来,朝廷内部对改道与复道之争此起彼伏,随着时间推移,恢复原有河道最终未能实现。黄河决堤改道后自由浸流近20年后才逐渐稳定下来,最终形成现行河道。
黄河之所以会在这里决堤改道,与此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该处地下是多组断裂交汇地,也是东濮断陷盆地、济源开封断陷盆地和鲁西隆起带的交汇处,特殊的地质背景使这里成为黄河下游典型的“豆腐腰”河段,也是黄河下游“地上悬河”发育最典型的河段。时至今日,这里的黄河主河道仍然直接冲刷着东坝头这块大堤,尽管防洪等级已经提升得很高,但由于基底断裂构造的发育,造成地表工程结构薄弱,威胁始终存在,是近代黄河河防险工要地,防洪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黄河的侧向侵蚀作用,仍然在进行中,是正在发生着的地质作用。

此外,由于黄河决堤改道,历史上这里盐碱、风沙和内涝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三害”。 1962年冬天,焦裕禄同志来到“三害”肆虐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三害,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并由此诞生了“焦裕禄精神”。
黄河入海口——一个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渤海湾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九曲黄河在内陆跋涉数千千米后的入海口,为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后形成。黄河在入海三角洲上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形成祖国最年轻的土地,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一路浩浩荡荡,滋养着沿岸人民,也形成了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