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0, 23(2): 34-37 doi:

环境文苑

长林丰草水色山光——大凌河口湿地的再兴

文图/郭常来, 代雅建, 崔健, 孙秀波, 马玉祥, 艾丛芳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20-04-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常来,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生态地质研究工作,承担省部级地质调查项目5项。

PDF (742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郭常来, 代雅建, 崔健, 孙秀波, 马玉祥, 艾丛芳. 长林丰草水色山光——大凌河口湿地的再兴.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20, 23(2): 34-37 doi:

> 娴静 信连勇/摄


湿地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位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很多珍稀水禽赖以生存的地方,有“鸟类的乐园”美称,又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

大凌河口湿地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大凌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是辽宁省的重要湿地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芦苇滨海湿地,物种多样,资源丰富,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今昔之别

大凌河口湿地保护区分布在大凌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大凌河,古称白狼水,因发源于汉代白狼县(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得名。根据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白狼水出白狼县东南,北径白狼城东,又东北径昌黎故城西,又北径黄龙城东,又东北出,东流为二水。”大凌河干流全长397.4千米,流域面积2.35万平方千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辽宁省内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据史料记载,自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及河口地区先后经历4次改道和变迁。20世纪初,河道由原来的东西向南摆动到现在的南向。受到盘锦湾不断向南淤进影响,大凌河下游河道也持续向南推进,形成今天的大凌河口三角洲区。在大凌河下游河道的不断推进中,海岸湿润地带及河道两岸低洼处逐渐演化成湿地,成为现在大家熟知的西起邢家沟、东至大凌河西岸的湿地保护区。

> 翩然而至 信连勇/摄


如今的大凌河口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1.9万公顷,包含大面积的海洋、滩涂和沼泽地,属于滨海复合型湿地。湿地保护区内近海浅水区鱼类较多,海岸多为砂质和淤泥质海滩,植物生长茂密,虾蟹、螺类等无脊椎动物丰富,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优良的栖息环境,河流和沼泽附近生长着以苔草、芦苇为主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沼泽植物,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

万类霜天

大凌河口湿地保护区属于华北植物区系,由于湿地保护区内独特的过湿环境,生长了大量湿地植物。大凌河口湿地保护区调查记录显示,生长植物共计41科230种,其中代表性植物有芦苇、碱蓬、柽柳、羊草、眼子菜等,具有明显的旱、湿、水生分布类型。

芦苇是大凌河口湿地中最常见植物,在大凌河口两岸分布着近10万亩芦苇田,是我国最大的芦苇滨海湿地。湿地保护区南邻渤海,每到夏季,这里会变成大片清澈透明、郁郁葱葱的水域,芦苇、菱角、荷花和成群结队的鹁鸪、野鸭是这里的标志,可以观赏到“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的闲适时光。在秋分时节,秋风起,芦花飞,千鸟竞相起舞,呈现出壮丽而富有诗意的湿地生态景象。

这里同样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据考察,湿地保护区有野生动物198科(目)793种,其中鸟类48科256种,兽类9科19种,鱼类57科124种。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34种鸟类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栖息在从大凌河口至小凌河口的海岸线周边。在保护区里还发现了野生斑海豹踪迹。

斑海豹又名西太平洋海豹,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沿海和海洋的哺乳动物,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具有洄游行为,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小,是已知鳍脚类动物中唯一能在中国进行繁殖的。辽东湾的结冰区,是斑海豹在我国海域的唯一繁殖区,也是世界上斑海豹8个繁殖区中最南端的一个。斑海豹洄游和其他动物迁徙行为一样,为保证种群得到有利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周期性地从一个生活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生活环境。每年过了11月,成群的斑海豹穿越渤海海峡,经辽宁大连老铁山水道或山东庙岛跎矶水道进入渤海辽东湾;次年4—5月间,数十头乃至上百头成体在大凌河口、辽河口附近栖息,5月份后,斑海豹基本成年,陆续游出渤海。

> 怡然自得


不仅如此,大凌河口湿地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经勘查,在大凌河下游近海平原油气储量约8 000万吨,隶属于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目前,在大凌河下游近海平原区内分布着7个采油区块,500多口采油井,年产原油100万吨,年产天然气1亿立方米,源源不断为我国发展建设输送能量。

环境遭忧

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渤海地区围填海面积达1 572.93平方千米,占同期全国围填海面积的52.6%。大凌河口湿地周围大量的围填海工程,也是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自“十二五”规划后,锦州市被列为辽宁省沿海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重要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随着工业化战略逐步实施,锦州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对周边环境,特别是位于大凌河下游、河口地区的湿地区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大凌河作为锦州市最大的河流,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大凌河流域内各市、县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生活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流入湿地的水量得不到保障,湿地面积面临萎缩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工厂污水排放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量的污染物流入河道,大凌河水中浮游物、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含量提升,造成湿地水质恶化。

> 睥睨四方 信连勇/摄


大凌河口周围油气资源开采和养殖业的发展同样对大凌河口湿地造成不利影响。大凌河口附近海洋油气资源蕴藏丰富,油井大多散布在芦苇湿地中,而且近几年油井数都在以约40眼/年速度增长,造成了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在油气勘探和开采过程中,大量废弃物和含油污水不断地产生排入,造成大凌河口湿地自然环境恶化。

由于河口附近滩涂广阔,孕育着丰富的贝类资源,其中蓝蛤资源最为丰富,是养殖对虾的天然饵料。近年来,该地区对虾、贝类养殖快速发展,现已开发0.67万公顷。其次,大凌河口湿地周边海参养殖业也日渐兴起,现已开发1.3万公顷。由于养殖业生产经营不稳定,养殖区废弃闲置面积较大,对湿地造成了较大破坏。同时,养殖过程中大量营养物和药物流入湿地,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富集污染。

解决之道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目标。大凌河口湿地是环渤海岸线重要滨海湿地之一,加强大凌河口湿地的保护迫在眉睫。

保护大凌河口湿地,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填海造地。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使得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由于经营不善,很多通过围填海形成的养殖区、水田处于闲置状态,既不能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又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种从长期看来弊大于利的开发模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要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发展用地,有计划发展养殖业,严格控制湿地周围填海造地工程。

> 芦花荡荡


加强企业环保监管,严格执法也同样重要。随着大凌河流域人口迅猛增长,经济飞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问题突出,造成河口湿地环境急剧恶化,其中大凌河临海段水质污染问题尤其严重。临海段上游有细河汇入。细河流经阜新市,接纳了阜新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质较差。此外,临海地区企业污水处理不达标也是造成河流污染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要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对企业用水、污水排放的管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落实违法处罚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水质污染。

从社会发展长远战略来看,实施统筹兼顾,将湿地周围陆海统一管理,乃是时下一项重要工作。大凌河口湿地属于滨海复合型湿地,包括大面积海洋、滩涂和河流等,湿地演化受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通过建立陆海统筹管理系统,保证陆地、海洋污染监测信息共享共用,从而综合分析大凌河口湿地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下的演化趋势,为大凌河口开发、湿地综合治理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多年来,大凌河口湿地以其强大的调节、净化功能,展现着生机与活力;又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绵绵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输送着能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加强大凌河口湿地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辽西北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辽宁省委省政府将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林业等7个厅局相关职责纳入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全面整治水质污染问题,力求实现大凌河流域城镇景美、滩绿、水清的景象,以达到从源头上保护大凌河湿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