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生态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Online: 2020-04-20
本文引用格式
本刊主编.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样的,如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德等,这其中以天人合一为主流。这样的哲学认识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只有敬畏天地之道,心存温情与敬意,才能保持理性与信仰的平衡,才会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一部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根植在意识中,更要落实到实践中,形成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河东流 无限盛景》将九曲黄河沿岸自然人文景观娓娓道来,感悟母亲河的馈赠;《三头六臂的“铌”兄“钽”弟》重点探究了21世纪绿色能源科技金属铌和钽的“身份信息”和“超级能力";《“太平石”诞生记》推介了2019年由我国地质调查系统青年科学家率先发现的矿物;《编织深部热能的“捕获网”——干热岩水力压裂》以平实的语言,普及干热岩压力水裂技术;《读行醉美秦巴山 研学梦里喀斯特》展现了天坑这一神秘地质现象及其中的奥义;《长林丰草 水色山光》讲述大凌河口湿地的演变历程、独特资源、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界画陆上边防与万里海疆》呈现出丹东五龙山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暗藏奇韵的艺术“石”光(第二篇)》为读者详细介绍了赏石艺术的分类及流派;《新中国七十余年地质学与地质事业简评》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学与地质事业取得的成就,回顾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地质学构建起完备的学科体系历程;《地质之静》带读者走进矿物的微观世界、《樱城之恋》《枯河》等散文诗歌呈现自然之美,沁人心脾。
撷一米阳光,采一朵祥云,拂一缕清风,鞠一抔泥土,摇曳稻花千层浪;描绘神州锦绣风光;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望着犁铧翻起的片片沃土,愿哺育我们的广袤大地,山川无恙、万物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