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笔记
作者单位/西藏军区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20-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吴传玖,少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军旅作家、诗人。
本文引用格式
文/吴传玖.
一
洱海与我结缘甚早,那时,我在滇西边防部队工作,进出往返部队所在地的丽江、中甸、怒江,都会与大理、与洱海擦身而过,因为这里是通往滇西的门户,亦是必经之路。当然,那时因为工作,只是匆匆路过,对洱海,少有近距离接触,更是没有如今已经十分时兴的旅游观光的兴致和观念,所以对洱海也只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回到历史,回到久远,汉唐及两宋时期的繁盛,印证着这块边塞之地的辉煌。南诏国是一个足食丰衣、声名远扬、标识强盛的雄国盛景代名词,至今还令人神往地忆念那时阔大的疆域及延绵的烟火。据说,那时的南诏国是现在彝族的先人们创立的。尔后因历史演变,后起的段思平揭竿而起,又将大 理国旗帜插上城楼,从唐至宋替代了南诏国,又风风雨雨历经了300余年。 王朝是这样,那么自然呢? 一代代更迭了的王朝走过历史,划上句号。


那么自然,是不是还是那么无忧无虑,永远自然着。比如苍山,比如洱海。苍山还在生长,洱海还在漂流。但她们的面容呢,是不是也会在历史的更新和山河的衍变中发生着改变。苍山原本很绿,洱海原本很清,那么,她们会不会像历史中成为烟云的南诏国、大理国那样遭遇不祥:那就是苍山不绿了,洱海不清了,风花雪月的大理亦不再是那么浪漫了……
这难道只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其实现实有时总是显现出人们难以预想,又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混沌,它或许与历史、与政治无关,而却与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的人类的意识、观念有关,比如短视、愚昧、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为自己种下的恶果,正在潜移默化中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大理人自己推到灾难边沿。不知是什么时候洱海也开始呻吟了。那一年,那成片成片所谓“美丽的蓝藻花”大举进攻入侵洱海,如海盗般凶煞,把恶爪伸向了明亮清澈的洱海,让她蒙受了历史上最痛苦的难言与不堪。洱海生病了,那美丽可爱的脸上,布满了乌云般的病容。1996年那是她第一次染上了“重疾”,满湖的蓝藻,这个表面美 丽如花的西洋物种,让洱海两岸的大理人开始有了一种不祥预感。我们大理,大理人,大概不能总是在这种风花雪月的悠闲日子中自我安慰了吧,而是要靠洱海清洁的水把命养活啊。洱海的水被污染了,喝下这样的水是会中毒、生病,甚至丢命的啊。洱海啊,千百年来,一直都那么美丽亲切的母亲湖啊,还会是给我们以情、给我们以爱、给我们以温暖,能养育我们生生不息生命的亲亲的母亲湖吗?回答自然变得简单明了而紧迫。于是,拯救洱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还母亲湖以清洁,成了洱海两岸人共同的心声。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取消,退鱼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屋还湿地,禁磷、禁白、禁牧的初战开始打响,并初见成效。但“淘金热”又一次次让母亲湖蒙难,2003年洱海上的蓝藻再一次暴发,泛滥成灾。要钱还是要命?要母亲湖的清白,还是……严酷的现实和短视的贪婪在此短兵相接,科学保护与急功近利在这里对决。“洱海清,大理兴”终于成为大理州委、州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心愿,凝心聚力,打一场治理洱海、护卫母亲湖的保卫战。六大工程和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成为这个世纪苍洱之乡全民奋战的初战目标。这一天,也就是,2018年的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大理工作时再一次发出响亮的号召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为洱海的治理与保护坚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行动上的信念。在大理人民面前展现的更是一幅“记得住乡愁”“洱海清、大理兴”的壮美画卷。没有虚无缥缈的承诺,只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列宁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在大理州,在洱海治理保护的战场,自然唯有责任、唯有行动更在洱海治理指挥部一位主要负责人汇报时展示的责任图上,我看到了从上而下一级一级河长、沟长、渠长及工作队员们的名字,以及他们履职尽责的分 工明细。那位负责人多次对我们说:“我们治理洱海就像作战一样,完全是军事化的部署,军事化的行动!”我是有着几十年军旅生涯的人,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战场,指挥过部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作战,自然深深懂得像作战一样会是怎样的一种常态!只有冲锋,没有后退!只有打赢,不容失败!大理州委、州政府和大理人民正在进行的这场洱海治理保卫战,何尝不正是处在这样一种充满火药味的战时状态。“我们的这项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政 治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位负责人十分庄重而严肃地说。我看到他眼里闪动着充满成功和胜利希望的热切目光。我在和那些正在洱海治理各个战场上奋斗的基层乡镇干部们一起谈到这种状态时,他们黝黑的脸上都泛出兴奋而自豪的光彩……他们如数家珍般向我谈及他们的战法:诸如“四治一网”“三退一进”“七大工程”“八大攻坚行动”等部署以及“初战必胜,终战必果”的收获时,也总是有一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一直冲锋向前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是的,他们正在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攻克,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一个战果一个战果地夺取,最终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洱海流域的每一寸 湖面和土地上。
二
1996年、2003年,洱海先后相继遭遇过两次大规模的蓝藻污染。尔后开始警醒的大理政府和大理人民与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决斗。至2018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大理视察工作时,进一步作.“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指示后,洱海治理和保护行动又迎来了一轮新高潮。一年后的人间四月天,苍洱大地春意盎然,应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州文联之邀,从各地而来的“洱海治理与保护作家采风团”走进了洱海深处。
洱海,一直是被称作云岭大地上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湖。她的成因也恰恰与我所履职的青藏高原有密切关系。大约350万年前,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洱海地区断陷形成一个湖盆,后因外力不断侵蚀,冰川退缩,水流大量汇集形成湖泊。因此,洱海是一个由于沉降侵蚀而形成的构造断层陷落湖泊。洱海及其以西地区处于“特提斯海”演化史上地质构造的重要转折部位。她的成名,传说又源于地处高原的大理人对大海的向往。在去大理洱海的路上,来高铁站接我们的大理作家北雁说:据史料记载,大理洱海最早的土著人是“昆明”族。也就是昆明市的那个“昆明”,也就是北京颐和园那个昆明湖的“昆明”。我当然是第一次听说, 感到惊讶的是“昆明”族伴随洱海而生、而长,却又因沧桑变迁,“昆明”族,在历史长河中己经不复存在了。但“昆明”却耀眼至今。这是不是上天赐予大理的一种幸运呢?后来在洱海边生活的来自哀牢山的彝人又开创了南诏国,再尔后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而今的大理就有南诏国、大理国在不同时期留下的许许多多历史文物与遗迹,成为了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苍山洱海为这座名城装点了最美丽的容颜。我曾多次踏着现代人的脚步走进这座城市。尽管城市从一座古城到现在,已勾画了许多繁华热闹的景致:林立的高楼、宽广的大道、繁荣的商肆、车水马龙的街市和现代化的设施,但以苍山洱海为代表的“风花雪月”依旧是这座名城最值得炫耀的风景,依旧是这座古城历久弥新、名扬中外最靓丽的一张历史名片。在大理,我们总会时刻憧憬在“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样一种充满浓郁乡愁的风花雪月中。在一次采风活动中,我们带着这样美好的憧憬又一次走进了大理,走进了周城扎染,走进了洱海边的古生村。周城扎染,让我们见识了根植于大理白族文化血脉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和经典。从其独特的工艺和保持原生态的制作加工流程,我们体味到扎染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这也是难得的一次学习经历。

走进古生村,走进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并抒发过“记得住乡愁”,作出过“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号召和指示,而誉满全国、名满四乡的地方。这里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大理、关注洱海保护与治理、寄托“记得住乡愁”浓烈情感的一个色彩斑斓的窗口。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建设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一排排、一幢幢整齐明亮而又呈现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大理白族民居,掩映在洱海边鲜花及绿树丛中的廊桥、步道、娱乐设施。特别吸引我们注目的是,那一道道通过先进科学治污设备处理过已变成清澈干净的清水,正在愉快而悠闲的节奏中潺潺流入洱海之中,而不再让洱海有污染生病之忧。从古生村村委会治理和保护洱海的一项项规划措施和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进步中,我们看到了“洱海清、大理兴”的又一个典型的范例。我们同行采风的作家们都由衷地感叹:洱海边上的古生村真是一个梦想中的世外桃园啊!我想,风花雪月的大理啊,这不就应该是她的应有之义和本来面目吗!可以预见,随着洱海的治理和保护,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古生村,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风花雪月之城”——大理,一定会以更加美好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
作家采风团的采风在短暂的活动中结束了,而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总是不断在脑海中呈现。洱海边那些迷人的风景宛在眼前:蓝天碧水、红花绿树、亭台楼榭、点点渔帆、袅袅炊烟……在朝晖与夕阳的渲染下,显得是那样的鲜活多情,迷人而温暖……
还有那一组组深深萦回在我们采风人脑际中,令人感叹的镜头:
洱海边宽阔整洁的沿湖步道上,一群群正在阳光下晨跑和散步的少年、青年和老人…… 一座名誉和责任系于一身的洱海保护和治理及流域转型与发展指挥部大楼。大楼里的作息时 间,是24小时全天候。一份份正在实际操作中落实的规划、措施、方案,如同一道道作战命令,变成一次次攻坚的的行动。一份份洱海保护和治理的成绩单,也如同一张张大红的战斗捷报正向四面八方传播,激励着保护和治理洱海战场上,所有战斗者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驻足在这座怀抱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之城,她古老而久远的历史风云一一在我们眼前翻卷。驻足在这座为实现“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召唤与梦想的城市,正凝心聚力、团结一致治理和保护洱海的各方人士飒爽英姿和战斗风貌,又一次次地在我们眼前闪现。曾经遭受严重污染的洱海,正在保护和治理的各个战场上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生态化,越来越美丽。来自大理州保护和治理洱海流域及发展转型指挥部的报告显示:洱海水质自2015年以来至2019年前三个月,全部达到2类优质水质标准。这是面对母亲湖,大理州委、州政府和人民向党中央、向总书记交出的一份尽管艰辛却又十分令人感动与赞叹的答卷。“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正在时刻激励着新时代大理儿女奋进的决心和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