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之宝的黑土故事——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三两事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西北石油局
Online: 2019-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赵尊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辉煌》《梦圆·月圆》《痴情音符》,等等。
本文引用格式
文/赵尊秀.

60年前的9月26日、27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扶余27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载入史册,中国石油工业发生历史转折。黑金破土冲天,那是串不断线的金色故事。
大地起风雷 我欲邀钟馗
面对落后缺油挨打的现实,“一五”计划书敲响了油荒的警钟:“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低、设备能力很少,而且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我们大力地勘查天然石油的资源”。
时任原地质部党组书记的何长工,广泛邀集地质学家座谈,并亲自整理了长达53页的关于以天然油气资源发展我国石油工业良好远景的汇报提纲。1953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又从李四光的大量地质学论述中坚定了“地质部长很乐观……地下蕴藏量很大……现在需要去做工作”的决心。特别是《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报告,点明了新华夏系沉降带的灿烂前景。
强化石油总体普查结构,改革石油管理体制迫在眉睫。次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1955年起,除燃料工业部继续加强勘探外,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分别担任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何长工自告奋勇,愿多抓一点石油地质工作。地质部迅速决定将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列为重点,把原固体矿产普查委改为石油普查主管部门(李四光兼任主任委员)。党和国家这一重要决策,使我国石油普查工作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同年7月,石油工业部应运而生。
1955年1月,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会议,制定了石油天然气普查方针与任务,强调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增加储量和开拓远景。地质部遂组建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等5个石油普查大队,并组建松辽平原踏勘组。2月1 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国今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普查》报道。6月11日,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给东北地质局下达松辽平原踏勘任务书。8月29日,踏勘组具体工作方法下达。9月8日,东北地质局组成6人松辽石油地质踏勘组。吹响了松辽石油勘查战略序曲。
1956年2月,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先后分别召开全国第二次和第一次普查工作会议,决定乘胜前进,扩大普查规模:地质部组织14个石油勘探普查大队和西藏黑河中队、90个地质大队、24个物探大队、29个浅钻队。会议专题听取了松辽踏勘组汇报后,决定组建松辽石油普查大队(简称普查大队,下同)、一一二物探队和904航测队,开展全盆地石油普查工作。期间,陈云找李四光谈话。按陈云指示,李四光与地质部和石油部领导充分交换意见后,2月4日就如何在选定油区内迅速发现油田,并提出我国石油远景评价意见,向陈云作了书面报告。3月,陈云召见何长工、李人俊和康世恩等研究李四光关于加强石油勘探意见时指出,要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广大的油区。康世恩在石油工业部会议上,提出将全国主要含油地区分为三类,松辽平原划入第三类地区。
战略定东移 千军驾铧犁
1956年2月,李四光在全国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对松辽石油踏勘组的工作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增加了该区勘查信心,也为他交出陈云指示的“找到一两个大油田”充满激情。他通过1956、1957年两年狠抓松辽地质、重磁力、电法、地震等物探和浅钻等多工种协同作战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丰富、系统而扎实的区域性资料。重大成果表明,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1957年石油工业部派邱中建等7人组成116队,深入松辽盆地收集地质、物探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编制含油远景图,结果同样认为该盆地前景最可观。
1957年冬,地质部党组做出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的决定,将原在新疆、青海等地的勘探技术骨干及大部分队伍,陆续调至松辽区域,扩大和加强该区的油气勘查工作。
1958年初,邓小平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后指出:应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东北地区能找出油来就很好。
邓小平的指示,像水到渠成的一道启闸号令。两部立即确定松辽盆地为全国油气勘查重点地区,提出“三年攻下松辽”“尽快在我国东方找到油田”的口号。

地质部在原调兵遣将基础上,不顾冰天雪地,再调柴达木205物探队、四川303队重力队和电法队、鄂尔多斯中匈技术合作队116物探队等,日夜飞奔松辽平原,与原北方大队112物探队组成东北石油物探大队(简称物探大队,下同);同时抽调驻京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充实到普查大队,分别组建了18个物探队、19个地质队和浅钻队加强勘探力量。石油部于1958年5月成立松辽石油勘探大队,6月升为松辽石油勘探局(简称勘探局,下同),组建各类勘查队32个,配备3 200米钻机2台、中型钻机l台、1 000米浅钻1台。两部的决心大有“一拳扎出金娃娃”之气慨!

经过两年筚路蓝缕的普查,基本查明松辽盆地是个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宣告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大油田的呼唤催人奋进。
一场与黑色冻土较量的石油大会战,箭在弦上,弓已满月!
协作定盘针 草甸喷黑金
松辽盆地南北长约800千米,东西宽约350千米,地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面对博大盆地、地质露头基本覆盖的难点,以及两部大兵团作战的复杂现实,如何克服交叉、重复、封锁资料、彼此摩擦,强化勘探效益实现事半功倍的目的,成为会战指挥员千头万绪工作的第一位。
全局一盘棋 建立协作组
1958年4月间,石油工业部、地质部在何长工办公室开会。石油工业部余秋里、康世恩及唐克、翟光明等,地质部何长工、刘景范及李奔等出席。会议特别指出,当前松辽盆地勘探队伍迅速扩大,勘探技术不断更新,但也有队伍素质和人员思想不一、领导作风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等现实。会议达成共识:加强团结,密切配合,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是“三年攻下松辽”的重要保证;未雨绸缪,成立松辽石油勘查协作小组势在必行。
何长工首先建议:光说下边不够,上边更得团结协调。提议两部例会每年开一次,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协调相互间工作。急事急办,随时开会随时解决。会议确定李奔任协作组组长,宋世宽为副组长,调李奔出任吉林省地质局副局长,分管石油普查勘探,协调勘探单位间相关事宜,促进勘探顺利、高效推进。会议认为,盆地前几年地质部已做大量地质物探的基础工作,但缺乏基准井的勘查资料。余秋里当场拍板,调3台3 200米钻机专司基准井勘探装备。最后,何长工、余秋里两位战友再次异口同声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表态。这是在松辽石油普查勘探史上起决定意义的会议,是松辽勘探单位间开展团结大协作,握成一个拳头早日突破出油关的良好开端。


尔后,地质部派李奔赴长春各单位传达会议精神,各单位反响强烈,积极选派领导出任协调组。特殊的一些地区,如大同和扶余,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相继建立协作机构。各层次协作组健全工作和会议制度,明确协调原则。每年初除开一次大协作会议和密切日常联系外,不定期按需开小协作会议,交流工作情况、通报勘探成果、协调急难事宜,等等。协调组战斗口号是:“千里探区一杆旗,攻下松辽人心齐,不做不利团结事,不利大局话切忌”。在全面加强职工大协作思想的教育中,提出“团结力量是钢无敌,同心协作是一盘棋,取长补短无坚不摧,互通有无如虎添翼”。“团结大协作”像一颗土中胚芽,盼春来争花开。松辽盆地处处涌现团结协作的感人场景。
全盘总体规划 统一分工协作
两部年会,崇尚团结,热烈欢快。1958年春,两部年会制定全盘总体规划,明确分工协作原则;具体敲定各勘探队伍的任务和地域,避免交叉、重复和浪费。1959年2月11日,余秋里和他的左膀右臂康世恩、唐克、张文昭等,到何长工家中交流,邝伏兆、孟继声、顾功叙等参加。两部在节日鞭炮阵阵欢乐中,畅谈大跃进岁月愉快合作,全国一盘棋精神蔚然成风,油气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习惯幽默的何长工说:‘国家大事在家里开’,是开‘国家’会议。‘我们对找油都是着了迷’”。
可不着了“迷”!2月8日正月初一,康世恩一大早令曾鼎乾带上松辽地质资料到部里开会。他说:“今天没人打扰,安安静静地讨论松辽地质资料”。对资料、图表、数据,他看得认真,听得认真,随时发话提问,不知不觉到了中午。累了一上午,康世恩才发觉一早来不及用餐,饥肠辘辘有点饿了。他一眼瞅到桌边有两盒糕点,笑着说:今天过年,来点共产风,“拿来”!糕至原是余伯良初一走亲戚,半道上被拦截来的。会议在边吃边笑边议中继续进行。


地质部与石油工业部两部进一步明确并肩和分工原则:地质部仍以盆地普查为主,负责物探和地质浅钻;石油部以勘探为主,负责基准井钻探;中国科学院配合普查,开展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宏观理论指导研究。当年的总体规划部署是:把勘探重点向中央坳陷转移;物探大队继续以地震圈定大同镇长垣构造为主;普查大队继续加强大同镇地区地质、钻探、构造发育特征研究;勘探局在地质部圈闭构造上进行钻探。
根据布罗德教授建议,由地质部靳元贵和石油部张文昭共编1959年松辽勘探总体设计:①横贯松辽盆地4条区域性综合大剖面,解剖松辽盆地石油地质特征;②选择10个构造进行详查;③选择2个构造进行预探;④拟定3口基准井位,含松基3井。总结松辽盆地10大有利条件,攻下松辽为期不远。地质部与石油部决心在1959年大干,夺取黑土喷油关。联合勘探部署的鲜明特点,强调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常交流经验、互换成果资料,并组建共同的地质研究队,等等。所有这一切,大大加速了松辽油气田的早日问世。
各尽所长与互通有无 松基三井兄弟千秋
1957年7月,石油工业部邱中建等7人组成研究队,深入松辽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地质部普查和物探两大队,对刚进盆地的兄弟单位毫无保留地提供所需勘探成果资料,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有力支持与保障。“勘探不分先后,成果大家共享”传为佳话。
1958年4月17日,普查大队钻探的吉林前郭旗达里巴屯南17井首次发现松辽含油砂岩后,两部对钻探基准井了解盆地深部地质及油气情况十分迫切。按统一部署,基准井地质资料由地质部两大队提供,井位由两部共同商定,石油部勘探局负责设计和施工。此后,两部为基准井井位部署的合作默契,真正发扬了团结大协作的共产主义精神。
由于松基1、2基准井未获预期效果,对松基3井的遴选戮力同心,严谨有加。1958年8月初,普查大队依据资料,与物探大队研究,建议在盆地西坡一带钻基准井,不久发现了中央坳陷新成果,认为基准井选在中央坳陷最理想。8月下旬,物探队技术负责朱大绶提出中央坳陷高台子隆起的新资料,以及布设第三基准井的建议方案。韩景行、朱大绶与勘探局张文昭、钟其权、杨继良等再次磋商松基3井井位,一致赞同选定在高台子隆起上。
但是,石油工业部审定认为,尚需补充局部资料。地质部立即下文指令,担任该构造勘探的地震三队,尽一切努力圆满完成补充工作。该队顾大局并立刻停下原定计划,返回旧址,夜以继日投入加密测线精准勘探。刚结束施工的10月初,钟其权等就在朱大绶、刘广信陪同下,直奔黑龙江明水县地震三队勘探工地。他们接过该队技术负责人郭建达交出的崭新的理想的高台子构造图,精雕细琢再三,最终敲定了松基3井位于小西屯和高台子屯间。
11月29日,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设计方案。为臻松基3井设计更科学,普查大队三区队又在安达向钟其权提供了设计所需的全部地质资料。松基3井井位诞生始末的团结大协作细节,历史不会忘记。双方情义亲如手足,高于兄弟。一方需求,另一方竭尽全力满足。唇齿相依、肱股相佐,团结歌声传遍千里大草甸。
康世恩倡导“浅油层勘探试油十大协议”,又是个范例。他提出优选普查队浅层轻便钻潜力,确定浅层油勘探以普查队为主。然而,该大队试油设备和技术力量尚嫌单薄,而这正是勘探局的长项。两单位按“十大协议”取长补短,各尽所能,有力提升扶余油田和大同葡萄花浅层油勘探和试油。此外,三单位野外勘探日常性困难层出不穷——汽车坏路上、钻机卡钻、仪器出故障、资料不理想……大大拖延了勘探进度。然而,三兄弟奔着早出油的共同大目标,做到全开放无禁区,有求必应送货上门,把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严谨科学地开展按地质指路、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科学找油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地顺序推进,全面体现了“团结力量是钢无敌”。
携手联袂 催开大庆石油花
1958年下半年,物探大队于大同镇西北高台子屯发现明显的基底隆起,内隐多隆显示,堪称国际油气藏最佳模式的中国版,业界闻之鹊起,黑土地沸腾啦!为彻查隆起性质,电法二队和地震三队先后三进大同镇,一再加密测线反复验证、追踪核实。终于在中央坳陷发现“凹中隆”,像在茫茫涛海中发现航标一样振奋人心。勘探儿女一发不可收,横扫大同镇南、北,穷追不舍;直至圈定构造及大同长垣,完成整体中央凹陷带大同长垣南北长130~140千米,宽90~30千米的圈闭,并圈定其中8个局部构造,即名震两部的:喇嘛子、萨尔图、杏树岗、高台子、太平庄、葡萄花、敖包塔、郑新庄。
勘探局32118井队施工的松基3井,翌年4月11日开钻,队长包世忠,地质员朱自成。6月11日钻至1 109 ~ 1 171米发现油砂。8 月钻至1 461.76米时,遇阻,康世恩批准提前试油。石油工业部派出试油专家组,组长赵声振工程师,组员邱中建、蒋学明、张文昭和焦亚斌等。经过20多天艰苦努力,9月26日8毫米油嘴喷出原油14. 9立方米。
两天后的傍晚,李四光在北京西山象鼻子沟寓所,设家宴为即将回国的米尔琴科专家饯行。作陪的有何长工、刘景范、余秋里、康世恩、唐克及几位专家。分别在即,大家祝酒致辞。这时,一份电报送达,何长工一看,抑制不住兴奋,把电报转李四光阅。大家非常高兴。紧接着,9月27日地质部吉林扶27井试获原油2. 5立方米。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和扶余油田,向国庆10周年献上一份久盼的珍贵大礼。
地质部与石油工业部两部就此联合向东北三省省委及3勘探单位发贺电:这是我国石油勘探战线的重大胜利,是3勘探单位团结协作的胜利,在我国东北工业区发现油田意义十分重大。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在11月8日大庆油田发现庆祝会上,提改大同为大庆,大庆油田因此名扬天下。地质部两支队伍,按照李四光“看来松辽油区已成大局,今后该跳出门坎”的指示,放下金山银山的成果打起背包又出发,奔向祖国最需要的下辽河、华北、四川和塔里木等地砥砺再战。
松辽油区的突破,历时4年,而真正大规模勘探至油田发现,不足2周年。总结经验,攸关一心,即地质、石油两家主力队伍,开创了一条我国石油勘探全国一盘棋团结大协作的光辉道路。真诚团结协作,永远在路上,永远珍贵。这面无价之宝的镜子,将对我国今后加速石油工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