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与孔子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
Online: 2019-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盈松,工程师,主要从事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气候变化和历史文化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张盈松.
“蒙山高峰数处,云蒙,龟蒙,东蒙,其实一山,未尝中断。”
——[清]《大清一统志》
山东多山,蒙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座。蒙山山体以花岗岩为主,海拔超过1 000米的山峰有近10座,主峰海拔1 156米,是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耸天拔地,山高谷幽,吞云吐雾,“合沓百余里”,实在是山东群山中的洋洋大者。受山体岩层倾向控制,又受花岗岩易于球形风化的特性影响,蒙山上多有形如翘首观望的乌龟形象的象形石,因而自上古起就受到先民重视,是一座祭祀圣山。到孔子之时,祭祀活动已经式微,但蒙山仍然是鲁国的一座名山,《尚书·禹贡》中有“蒙羽其艺”的句子,《诗经·鲁颂·閟宫》中说“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俨然鲁国镇山。蒙山处于鲁国之中,距离都城曲阜也不太远,自然与生于其间的孔子结下了缘分。
小鲁国
蒙山与孔子的缘分,要从自称为孔子私淑弟子的孟子说起。在《孟子·尽心上》中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句。,此处东山即是蒙山,历代学者多有考证,不再赘述。句子的意思是说,孔子在东山之上,见天地高远,觉得鲁国都变小了。文中并未交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但从文句本身上看,孔子站在蒙山之巅,小鲁国,傲公卿,意气风发。似是欲大展身手、一匡鲁国国政。由此观之,事件可能发生在孔子早年。况且蒙山高大,在孔子的年代,没有方便的道路,要在荒草漫道中登上山顶,也非得有很好的体力才行,这似乎也可作为当时孔子身在壮年的一个侧证。此次登山,让孔子与蒙山结下不解之缘。
《龟山操》
孔子与蒙山结缘的第二件事要从孔子的一首琴曲说起。我们知道孔子爱琴。他从师襄子学琴,层层递进,让老师都佩服不已。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极是痴迷。其实他不仅爱鼓琴,还会谱琴曲,其中就有一首叫《龟山操》的——“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词的大意为:“我想望望鲁国啊,龟山遮蔽着它,可我手里没有斧头,拿龟山没有办法。”乍一看,这里似乎没有蒙山什么关系,其实这龟山就是蒙山的主峰龟蒙顶。
历史上很多人认为,《龟山操》中的龟山是指位于现今新泰市西南部的一座小山。这座龟山规模非常小,海拔仅有340米,面积也只有1.2平方千米。鲁国境内,超过其规模的山峰数不胜数,与蒙山比较,更是相差甚远。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感叹说:“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即是形容龟山矮小,根本不能兴云致雨,山上连堪用的木材都产不出来。这样一座龟山,说它遮蔽鲁国好像不太足够。

蒙山的主峰龟蒙顶自古就有龟山之称,山上广泛分布着龟形石。龟蒙顶即是因为山顶像一只大龟覆盖而得名。山上还有群龟探海等多处与龟相关的景点。龟山之称在古籍中也多有记载。最早在孔子编纂的《诗经》中已有线索,《诗经·鲁颂·閟宫》篇也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句子。大东,是春秋时的一个区域称谓,类似今天的东北、华北,不是实在区划。诗经有《大东》篇,傅斯年在《大东小东说》中指出,大东即“济南泰安迤南,或兼及泰山东部”,此范围基本涵盖了整个鲁国的国土。整句诗的意思就是拥有了龟蒙山,就拥有了大东这片区域,彰显了龟蒙山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鲁僖公时期,僖公新建或修复了一座叫作閟宫的庙宇,有个鲁国大夫作诗歌颂扬其事。诗中龟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龟蒙是指龟山、蒙山两座山,很多《诗经》注本都是这个观点;另一种则认为是一座山,宋代大儒朱熹就执此观点,其在《诗经集传》中就写到“龟蒙,一山名” 。
那么,龟山、蒙山到底是不是一座山?可能还得从其他地方来找证据。形成龟蒙是两座山的概念,其实还是与孔子有关。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相礼。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主张,克服了齐国的刁难,促成了两国的盟会。会后,齐国归还了原来抢占的鲁国土地,其中有一处叫作“龟阴之田”,意思即是龟山阴面的田地。从地理位置上看,此处龟山当即是新泰的龟山。因为史书中有这么一座龟山,后人就将它与蒙山并列,龟蒙就成了两座山。并且这座龟山还与孔子相关,所以孔子的琴曲也就被关联到这座山上了。
由于以上原因,很少有人想到《龟山操》中的龟山还有其他可能。鲁国的龟山并非只有一座,不知道在蒙山群峰之中还有一座龟山。蒙山主峰龟蒙顶,山高1 156米,岩石主体为距今25.39亿年前形成的花岗闪长岩,在球形风化和地层倾向等因素的作用下,山上形成了众多乌龟形状的象形石,其中的“群龟探海”景点,远近闻名。上古时期的先民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把这里变成了祭祀著名上古首领太皞的圣山。至孔子时,蒙山脚下还有周天子所封的颛臾国,专太皞之祀(事情记载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同样是《左传》中记载,太皞的都城是在陈这个地方,即今河南淮阳。那么为何要到如此遥远的一座山上来祭祀太皞呢?这要从龟说起。龟在我国上古时期被视为一种灵物。在记载和传说中,太皞也总与神龟相关联,而蒙山多龟状象形石,且又高大,选在蒙山祭祀他,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蒙山自上古就有龟山之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时候记录少,且多是因事记名,无事则不记,所以现在很难找到那时候关于蒙山之龟山的记录。但是如前所述,宋代的朱熹给了我们一条记录,他说“龟蒙”一山也。如果说朱熹的记录还比较笼统,朱熹之后的元代,就有了直接的记录。元代山东地方志《齐乘》中明确写到:“龟山近鲁,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山顶宛如龟形,名不虚得……龟山下有古颛臾城。”无论是位置、山形,还是颛臾故城描述,都明确指出这座龟山就是蒙山主峰龟蒙顶。至此,蒙山也有一座龟山应该无疑了,且是蒙山主峰,足以满足孔子“蔽鲁”的意象。
孔子的《龟山操》,据蔡邕《琴操》记载,是作于孔子在鲁国执政的末期。这一时期,是孔子极成功的时期,也是他极失意的时期。当时孔子凭着之前积攒的威势,终于对专权的“三桓”动手,开始了“堕三都”的大计划。计划在此前执行得很顺利,让孔子备感鼓舞,可最后到孟孙氏的时候,却受到了强烈抵制。从这时开始,局势突然就急转直下了。孔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排挤出了鲁国朝堂,从高峰一下跌入低谷,其满腔幽愤可想而知。于是孔子“退而望鲁”, 作《龟山操》,“辟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山蔽鲁也”。以前学者多将龟山认作是新泰的龟山,殊不知还有一座堪为鲁国镇山的高大龟山。当孔子要想找一个足以遮蔽鲁国的事物时,早年自己曾经登临过的高大蒙山主峰不是正合适么。琴曲充分表达了孔子当时那种壮志难伸、伤心无奈之情。不久之后,孔子就去国离乡,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蒙山见证了孔子早年的豪情壮志,又承担了孔子当时失意之情,足见山与人之间的缘分。

救颛臾
孔子与蒙山结缘的第三件事是救颛臾。《论语·季氏》中有一篇《季氏将伐颛臾》,文采斐然,是《论语》中的名篇,高中课本多有收录。整篇文字的大意是:当时鲁国权臣季氏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将要征伐颛臾这样一个国家,想将其据为己有,而正在给季氏做家臣的孔子弟子冉有、季路来向孔子汇报这件事情,于是引出了这段精彩的论述。
这里单就季氏伐颛臾这件事本身来说一下。季氏是鲁国的权臣,当时鲁国国政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把持。三家皆是鲁桓公后代,故称“三桓”。三家之中季氏为首,势力最为庞大。季氏的封地在费地,即今天费县境内,就在蒙山南面。颛臾是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小国(位置在古代注疏和地理类书籍中多有记述——颛臾古费县县治西北七十余里,蒙山脚下),其与蒙山关系十分密切。文中有如下句子:“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在这段话里孔子明确地给出了颛臾国的来历和职责,“先王”是指周初天子,东蒙主是指主持祭祀蒙山。因而可以得知,颛臾是受周天子所封,主持祭祀蒙山的一个诸侯国。从中还可以看出,孔子对颛臾国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可能是登蒙山时路过颛臾,做过比较详细的了解。现在蒙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名叫作固城,就坐落在颛臾故城遗址边上。村名就是从篇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这一论述而来。颛臾还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有济,即是济水,古时天下四渎之一。从距离上看,任、宿两国皆临近济水,颛臾却距离济水十分遥远。从水系上看,它所在区域属于淮河流域,与济水并不相干。所以颛臾的职能应该与济水无关,单单只是司太皞之祀。由此我们知道,颛臾是风姓,是上古东方部落的后代,与西来的周人不是一族,其还有一个职能是奉祀太皞。
颛臾与季氏的费邑边境相接,是一个异姓的附庸小国,看起来孤立无援,软弱可欺。季氏想吞并颛臾国,扩大自己的封地,所以捏造借口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于是一个鲁国国土之中的撮尔小国,几百年间毫无威胁可言,一下子就变作“子孙忧”了。孔子看穿了季氏的野心,并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自己学生和季氏的错处。季氏伐颛臾这件事并没有见于其他记载,最后结果如何,并不清楚。但是据费县地方志中记载,作为一个国家的颛臾是在秦统一六国时才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季氏的野心,很可能是因为孔子的批评而打消了,弱小的颛臾在当时得到了保存。

对于此事发生的时间,文中未曾言明,但从冉有、季路同为季氏家臣看,应该发生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季路任蒲邑宰之前。此时的孔子已经进入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但他老而弥坚,心存公义,积极救护弱小的颛臾。如《左传》中所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此时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践行了自己的信念,救下了蒙山的祭祀之国,令人感佩。
从以上三事看来,孔子一生之中,从早年的豪情在胸,意欲匡扶鲁国;到伤心失意,去国离乡,开始周游列国;到最后对自己理念的一以贯之,救护小寡,蒙山都有缘其中作为见证。从蒙山角度出发,正是因为孔子的登临,才有了以后2 000多年间,无数骚客文人对蒙山的喜爱传唱。一人、一山,人山相得,相互激扬,二者的结缘让人回味悠长,堪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