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9, 0(4): 18-20 doi:

资源博览

时间的记忆——探秘川西平原上的“东方神木”

文图/冯兴雷, 王东辉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Online: 2019-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冯兴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古气候和古环境地质学研究工作。

PDF (242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冯兴雷, 王东辉. 时间的记忆——探秘川西平原上的“东方神木”.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9, 0(4): 18-20 doi:

川西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土地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密,孕育产生了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蜀文明”。对今人来讲,古人的生活环境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现在一样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都是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人类学家极为关注而又探讨不尽的课题。

随着不断的研究,一把打开秘密之门的“钥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把钥匙就是乌木。它的出现为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提供了众多的关于“古蜀文明”的有效信息,成为了古环境和古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在四川,人们都称它为“东方神木”。

“乌木”是什么

> 以“树干”形态保存的乌木


乌木,俗称“阴沉木”,学名炭化木,是远古时期的森林树木,由于地壳变动(地震)、山崩洪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原因,被埋藏在泥沙下,数千年中经过物理、化学等长期反应的过程,全部炭化或局部炭化,形成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古树化石。乌木多出土于古河床,埋藏深度多在地面10米以下。

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成都平原频频发掘出土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乌木,总量可以达10 000立方米左右。其中较大者长30余米,重达70余吨。乌木保存的完整性也参差不齐,有的是树根——例如四川乌木博物馆的“万根同源太阳神”;有的是空心的树干;有的是局部腐蚀呈空洞状,等等。

乌木主要沿岷江、沱江和长江等重要河流流域分布,其中成都平原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成都、眉山、绵阳、德阳和乐山等地。此外,还有少量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德昌、宜宾、资阳、内江、泸州、遂宁、广安、南充等地。另外,我国目前在海南、贵州、云南、重庆、湖北及吉林等地也有少量乌木出土。

“暗”乌木“明”大环境

乌木的颜色黝黑,其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之力,不仅是川西平原自然环境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远古原始森林硕果仅存的自然遗存,还是古蜀大地重要的生态遗产。它为我们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及古环境提供了极好素材。

古蜀文明的“时钟”

乌木主要由碳元素组成,是碳-14测年法的优质样本材料,也使得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有了推断这些“远古森林”生长年代的工具。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学者,通过对成都平原各个古遗址及古河道发掘出的乌木进行测试,确定其生长和生活的年龄在距今3万年到3 800年之间,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时期。也就是说,在宝墩文化时期(距今5 000 ~ 3 000年)、三星堆文化时期与金沙文化时期(距今4 000 ~ 3 000年),成都平原上的人们是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的。

河流迁移的“指南针”

乌木让人们从另一个方面认识河流的形成和发展。“川”者,河流。四川省被称为“千河之省”。成都平原上因岷江、青衣江、沱江的存在,形成了成都平原、彭眉平原、青衣江平原、峨眉平原,这些地方是成都乌木出土分布的区域。其中成都平原尤为集中,且呈现一个扇状形态。由于乌木多埋藏在古河道里面,专家通过这些“乌木”出土地的分布特征,与现今河道的分布特征对比研究,可以了解巴蜀大地河流从古至今的变迁与演化。

此外,乌木的分布也可以窥探古蜀文明聚落的迁移。远古先民“逐水而居”。据考古发掘资料,新津宝墩、温江鱼凫村等6座史前城址,大都选择与河流平行的台地;广汉三星堆古城走向也与鸭子河的流向相同;成都金沙都城遗址也是建在4条西北—东南向的河流之间的相对较高的台地上。一旦地貌特征发生变化,河流改道、河流下切都将影响到古城遗址的分布。例如,有些学者研究认为三星堆聚落迁移到金沙聚落就是岷江改道的结果。

气候变迁的“脚印”

> 乌木——“万根同源太阳神”(摄于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


乌木的本尊是“远古森林”,因此,其带来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关于当时气候的标识信息。通过对乌木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远古巴蜀植物种类的状况,并从中认识当时的气候特征,分析这片大地上气候变迁留下的“脚印”。

在川西平原上发现的乌木,一个残余的树根直径就可达7米,重达8吨,最长的残余树干可达30余米,重达70余吨,比现今生长的树木大出了许多,可以想见,当时“远古森林”是多么的庞大。经古生物学家鉴定,乌木的树种主要为樟木、柏木、金丝楠、桢楠、红椿、麻柳、马桑、青杠,等等。这些树种类组合特征显示当时的川西平原为亚热带的气候类型,说明远古时代的蜀地有着相当广袤的原始森林、浩渺的湖泊,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特别繁茂。金沙遗址中发现的上千根亚洲象象牙也佐证了这一点。这些信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4 000年以前川西平原的优美画卷:亚洲象、熊猫等动物在茂盛的森林中随意穿梭;巴蜀先民们生活在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在林中采集果实、进行狩猎。

但为什么现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没有了那时场景?地质和气候专家认为,在3 000多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幅度降温,进入第一寒冷期。这一事件被认为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为寒冷的一次降温过程。古蜀大地也被影响。由这一事件引起的严重干旱导致常绿阔叶树种显著减少,森林退化,禾本科等草本植物增加。考古学家认为,也不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古蜀文明兴盛时期农业的发展利用灌溉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从而导致环境恶化,森林消失。

古蜀文明的“图腾”

> 三星堆的“通天神树”


三星堆遗址在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特殊的文物——“通天神树”。树上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灵等并存。虽然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针对这件文物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何尝不是巴蜀先民对当时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古代巴蜀地区,原始森林充满了奇花异木,太阳在高大的树木头顶,鸟儿在林中上下穿梭、来去自如,时不时还有一只慵懒的猫科动物爬上树干;先民们从中走过,采集果实,猎取动物,从中获取生活的资源。“民以食为天”,他们不免会对这片赐予食物的森林产生敬畏。在这种自然环境中,随着人格化的出现,神灵和树木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单独的树木或成片的树林往往为神灵所凭依,而成了神灵的栖息之所。因此,树便不是自然生长的植物,而是用来和神灵进行沟通的神物了。神树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不止一种,例如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等。古蜀人以树为自然原型,创造出“神树”这种具有神秘宗教意义的图饰,给了我们探索古蜀文明的形象证据。

川西平原为什么有大量的乌木

川西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使得乌木发育的条件良好。川西平原位于巍峨的龙门山系前,龙门山的高山冰川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在李冰修筑都江堰进行治水之前的历史岁月,频发的洪水使得河流不断地改道,大量的树木被洪水摧毁、搬运,被泥沙掩埋于地下,且经过封闭环境下的物理、化学作用,众多的原生树木就以乌木的形态保存下来。

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孕育了美丽的古蜀城市聚落和文明。乌木为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尽管还有许多尚未解开的疑问,但“东方神木”一直在告诉人们——成都曾经是座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在这片森林中孕育了辉煌的古蜀文明。

现如今,森林城市的芳名又将回归成都。2019年《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统一的现代化城市,体现了现代人类“促进经济与社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