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9, 0(3): 22-24 doi:

环境文苑

黄旗海湿地——濒临消失的候鸟天堂

文图/施建荣, 朱斌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19-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施建荣,助理研究员,从事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学研究及科普宣传工作。

PDF (304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施建荣, 朱斌. 黄旗海湿地——濒临消失的候鸟天堂.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9, 0(3): 22-24 doi: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971年全球性政府间《湿地公约》定义的“湿地”是:不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滩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域。按照地貌类型和湿地形成过程,湿地可划分为海洋/海岸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型。黄旗海湿地属于内陆湿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简称“察右前旗”)境内中部,2003年被评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水草丰美时的黄旗海湿地

黄旗海,内蒙古八大内陆湖之一,蒙语为“昂盖淖尔”(又称“乞尔海子”),因其清代时位于察哈尔正黄旗境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黄旗海水域呈不规则三角形,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8千米,平均水深10米左右,最深处约35米,蓄水量约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曾经达110平方千米。黄旗海的存在,使得该区域构成了草原区独特的湿地景观,成为候鸟迁徙繁殖的聚集地。每年春秋两季,过往迁徙的鸟类,在种类与数量上仅次于乌梁素海。3 — 4月,候鸟从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陆续飞抵黄旗海,一边休息、觅食,一边等待掉队的候鸟,之后再分批北上,飞往西伯利亚。9—10 月,候鸟又从西伯利亚陆续南飞。据察右前旗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每年迁徙的大天鹅达上万只,特别是2002年春季大天鹅数量竟有2万余只,场面蔚为壮观。

> 黄旗海水域迁徙的大天鹅


曾经的辉煌

历史上的黄旗海水面辽阔、风光旖旎,长期是北方多个族群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汉书》《水经注》《山海经》对黄旗海均有记述。先秦时期《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海内西南陬以北者……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关于这个“大泽”,就是黄旗海。在《汉书》里,现代人常把黄旗海与岱海混淆。北魏郦道元则在《水经注》里有对黄旗海的记载,当时称其为南池,俗称乞伏袁池。金代时期称之为白水泊,明朝时期称之为集宁海子,清朝时期称黄旗海。

黄旗海南畔庙子沟遗址已出土了大量贝壳、蚌、螺等水生动物遗骸及石器、陶器,这表明5 500年前,内蒙古中南部原始住民就在黄旗海地区从事渔猎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编织及制陶的仰韶文化。黄旗海曾是乌兰察布草原的骄傲,官村鲫鱼更是远近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湖内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鲫鱼、鲤鱼和草鱼等,供应着周边市场及京津地区,甚至连呼和浩特市场上也常常见到来自黄旗海的水产品;湖边生长着大量芦苇、蒲草及马莲等野生植物,形成了较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无数鸟类来这里筑巢觅食、繁衍生息。1956年黄旗海正式建立地方国营渔场,边捕捞,边养殖。20世纪60年代,黄旗海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大渔业基地,沿湖村庄则多以渔业为生,辅以农作物种植。

现今的无奈

近百年来,黄旗海水域面积下降很快。1929年前后,因特大干旱,黄旗海曾变为沼泽。20世纪30年代至 50年代,黄旗海水面积出现波动(至50年代末曾扩展到130多平方千米),60年代黄旗海湖面面积为110平方千米,80年代收缩为80多平方千米,90年代实测湖面积仅为56平方千米。1996年,黄旗海上游水库被冲垮,大发洪水,大量的水和鱼类流入黄旗海,使其湖面陡升,出现大量的鱼。但这只是昙花一现,此后的黄旗海仍然逃脱不了濒临干涸的命运。由于气候、上游的拦截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黄旗海湖面面积日益萎缩,遍地盐碱,仅有少量补水间歇性汇入。黄旗海2008年近乎成为“死海”,2015年彻底干涸,后来仅有少量降水补充。

近年来,当地通过关停大部分工厂、大力限制污染排放,从青海湖引进适应咸水生长的湟鱼(青海鲤鱼)进行试验性放养,但曾经的“塞外圣洁明塘”之美誉也只能深深留在人们记忆之中。

> 盐碱遍布的黄旗海湿地


湿地保护刻不容缓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独特并且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地球表面上仅占6%,却为全球20%以上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平方百米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地球之肾”美誉,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如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抗旱、抵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水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而黄旗海湿地地理位置特殊,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自然性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集散地。广阔的黄旗海湿地,分布着野生植物196种,动物17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即黑鹳、东方白鹳、大鸨和遗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如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和斑嘴鹈鹕等),是进行湿地鸟类生态学研究和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黄旗海湿地蕴含丰富的淡水资源,在调节周边气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温湿效应一方面增加周边区域的湿度,另一方面则降低了温度。该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从而避免了发生洪水灾害。黄旗海湿地还为周边人类生产活动提供各种物质保障及资源:湿地周围的林草可以作为周边农村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中的盐类、芦苇及苇草资源更是发展轻工业的原材料;当地农业、渔业及牧业在相当程度上也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地下水、鱼虾及牧草资源。

新的转机

2011年,黄旗海湿地修护迎来了新的转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批准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10.02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59.39平方千米,实验区面积198.82平方千米。2016年,当地政府提交了《黄旗海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和《内蒙古黄旗海水生态综合保护规划》。2017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批复《黄旗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并相继建立了市、旗县区、乡镇三级河长体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务会批准了《乌兰察布市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同年“察右前旗黄旗海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也正式列入《国家2018—2020年世行贷款拟新安排贷款备选项目规划清单》,保障了保护区充足的经费来源。黄旗海湿地生态修复即将迈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候鸟天堂”黄旗海湿地将重新焕发生机!

> 黄旗海湿地盛期景象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