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赋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 胡勇
Online: 2019-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徐则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著有《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跑步穿过中关村》《到世界去》等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德、韩、英、荷、意、日、法、西、俄、蒙等语言。
本文引用格式
文/徐则臣.
我希望故乡富足,但在想像中将她搬到这里,要的却是此地的山水和历史,要的是上林湖和越窑遗址。楼房、工厂、股市和GDP使把劲儿哪里最终都会有,但山水和历史不行,除非地壳变动,那会儿世界都倒了个儿,你如果不幸还孤独地活着,十有八九也已经生活在别处了,故乡成了异乡。我老家在平原,最缺的就是山,目光不拐弯地走下去,就是天尽头,很没意思。现在水好像也缺了。原来还算丰裕,村后是条小河,再往北走三四里地是条大河,到夏天偶尔还能发场大水,大水漫过桥头,大人小孩都喜气洋洋如在过节。现在完了,小河填平成了田地,大河一年到头病病歪歪,存下的那点水都不够它自己喝。而十年前,我夏天回老家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去游泳,一个猛子扎进水面,那满眼的大水浩浩荡荡,如今恍惚只是个梦。
上林湖上我想要的全有了,山连山,水接水。慈溪的朋友介绍,这地方过去全是山,筑坝蓄水,成了水库。我能想像水从各个源头来,一寸寸拔地而起,从山脚下往上走,那种缓慢的淹没如同抚慰,润物无声。但某一天你再看,泱泱大水爬到了半山腰,那个壮观你会目瞪口呆,一个小世界改变了。水和水在一起,把相隔的看不见的两座山变成了邻居。山在湖里,上林湖里站满了山,满山浓绿,满树丰肥,就像歌里唱的,青山照进绿水,绿水环抱青山,哎呀呀。坐在简陋的机动船里在山水之间穿行,那感觉好极了。山和水都是原来的山和水,不雕琢不修饰,符合你对山水的最日常的想像——的确就是最日常的山和水:不会每个山头上都造一座21世纪的小亭子,旁边再立几块某书协主席最新墨宝的碑刻;也不会挂牌标明这是深水区那是养殖业的殖民地,所有水都不分等级。船也本色,柴油机做动力,掌舵的师傅不穿袜子,黑烟尽情地冒,发动机声音丝毫不需要遮掩,但是,在这连绵的山水之间,它比超市里出售的空气清新剂要绿色和环保得多。
小时候,我对掌控世界的想象力十分朴素,到会开车和会驾船为止;前者可以在马路上放开来狂奔,后者可以在大水上任意游荡。事实证明,这种陶渊明式的理想很不靠谱。别说至今开不上车,开上了你也不能在大马路上乱来;摇船可以,去公园,那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原地打转地方都嫌小,水在今天变得如此金贵,以我故乡为例,大河不满小河干,到哪里才能任意游荡?机动船绕着山在上林湖上转,连绕三个弯我就转向了,分不清东西南北,那感觉很好,随它去,你清楚不管转到哪里都是转在上林湖里,这一副家常的好山好水就算把我弄晕了,也是审美的眩晕。
弃船上岸,还有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要看。慈溪是我国瓷器的发祥地之一,唐宋时期,这里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全市境内有越窑遗址两百多处,集中分布地带就是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从东汉开始,在现今的水下,在草木葱茏的山坡上,在考古学家也未必能看见的地方,就已经燃起了烧窑的烈焰,薪火相传,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衰于北宋晚期,到了南宋初年,和苟安的朝廷一样敛了声息。我对瓷器毫无研究,只是真真假假地见过一些,反正看起来像青瓷的古董,我拿到手基本上都不想放下,盘算着如果能顺回家最好。越窑青瓷极漂亮,胎釉细腻,色泽润滋,如冰如玉,不懂行你也知道是好东西。参观的那处越窑,是唐代遗址,在半山坡上。规模不大,但也不小,其状若龙,烧窑的瓷具还在一千年前的位置上,空落落地等着做好的泥胎放上来。
几年前看过一个关于陶瓷的纪录片,几个小孩在屋后山坡上玩,一脚把山踹了个洞,几个小脑袋凑在一块,一边挖洞一边往里看,挖出了一个古窑。出土的瓷器洗去泥巴和浮尘,鲜亮精美,仿佛刚刚诞生。专家说,该瓷器在过去是用来进贡的,就像好看的秀女都得送给皇上一样。我忘了说的是不是慈溪的青瓷,反正看了心里就伸出小手,想把它们塞进自己兜里。层层叠叠的烟霭落尽,青瓷出窑的繁华盛况我们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文明的碎片落了一地,湖边和山道上随处可见古瓷的碎片,如果你多情,捡上几片还是可以聊慰思古之幽情的。不过那些瓷片看起来都很平常,捡起来就可以扔掉,但旁边有人跟我说,这是唐朝的,我一下子觉得此事重大:它从李白、杜甫那里来的,古董啊。古董可是好东西,为什么你们不捡呢?我问当地的朋友。朋友说,就是过了火的泥片,要它干吗?他撇撇嘴很不屑,但不屑里又有明显的得意,那意思很明显,地主家有的是余粮,咱不缺那一口。他把小肚子都顺便挺起来了。想起我前年去安阳,在一个村庄里看了处古迹,几个大坑里挖出来无数殷商时期的物件。要说古董,没多少能古得过它们,但挖出来后,就放在一溜平房里供展览。农村普通的平房,对开的木板门,到晚上随便挂上把锁,百无禁忌。我忍不住替人家操心,要是小偷小摸有了想法,分分钟的事,就不怕?管理人员说,到坑边踢两脚再弯下腰,要多少有多少!这显然是夸张,但人家夸得起来,有得可夸。历史摆在那儿呢,别说追到殷商,追到猴子也追得出来。

眼前好山好水,脚底下踩着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山水背后是热乎乎的好日子,我的小算盘焉能不响。响去吧。要是到了好地方还不响,那只能说明算盘坏了。我在上林湖边蹲下来,努力像蹲在自家门口,视野开阔,空气也好,这种时候适合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我想起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赋中的“上林”是天子游猎的上林苑,司马先生极尽铺排,雄浑宏丽,那一个个“于是乎”排山倒海,迫人气短。据说司马相如为写这篇大赋,消费了很多笔,唐人卢延让写诗写不出喜欢揪胡子,司马相如写不出就把毛笔塞进嘴里含,结果《上林赋》写完,案头上多了一堆光溜溜的笔杆子,毛都被他含没了。这种文章我写不出,这种事我也干不来,好端端的毛笔糟蹋了。但我可以附庸风雅,画虎成猫地“赋”一下,赋的不是上林苑,是上林湖。如此山水如此地,不赋不足以平息我的小算盘,再响下去我要被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