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黄河变迁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测绘勘查院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18-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吴加敏,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与研究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吴加敏.

我从小生活在黄河边,是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鱼长大的。
名副其实母亲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自古至今,滋养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成长、坎坷与辉煌,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青藏高原持续强烈抬升,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当时温暖气候下的冰川融水和丰富降水不断汇集于古湖盆,在不同区域形成了4个相对集中、独立、互不连通的内陆水系:古若尔盖湖盆、古共和湖盆、古银川湖盆和古汾渭湖盆,它们是孕育古黄河的前身。此时的银川平原一直处于沉陷之中,在中部和南部形成了银川凹陷区和灵武浅陷带2个汇水中心,独立而封闭。
随着我国西部高原的进一步隆升,内陆河流不断进行着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各个封闭的湖盆逐渐有了出口,由西而东的4个独立水系逐步连接了起来,古黄河初露端倪。在距今70万~ 20万年间的漫长时期,当大量上中游来水汇集到一定程度,最终越过了东部的最后一个障碍,现河南境内中条山的三门地垒,切穿三门峡,流入了开阔的黄淮海平原,顺西高东低的地势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早期朝向东南,经山东丘陵南部,自江苏北部注入黄河;晚期则改道东北方向,经山东北部投入了渤海怀抱,伟大的黄河,就此贯通。
历史文献话变迁
黄河的形成及其在宁夏银川平原段变迁至今仍有迹可循。根据黄河各期形成的阶地、古河道、沉积物以及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推断,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封闭孕育期(距今160万~70万年前)
这一时期,黄河尚未贯通成形,古银川湖盆汇水多,水位高,不同时期形成了三级高阶地的遗留,最高距现今水面102米。
第二阶段,贯通形成期(距今70万~1万年前)
大约70万年前,黄河切穿牛首山区,冲出青铜峡口,形成了一个由峡口至青铜峡中滩,方圆十余千米,厚达300米,由卵砾石组成的河口冲积扇。黄河冲入银川盆地后,不断发展壮大,当时她的河面宽广,规模宏大,远超今日范围。期间,由高到低,又形成了四级阶地。此时的黄河河道主体,大致在银川平原西部,沿银川新市区到平罗暖泉、高庙湖一带狭长分布,留下的三级阶地可以作为其存在的地质沉积见证。现今这一带分布的多片沙丘,多半是原黄河边滩或心滩的细颗粒物经风力就近改造而成。

第三阶段,古代变迁期(1万年以来)
这一阶段的早期(1万~ 2000年前),黄河河道主要游移在银川新城至石嘴山西河桥一线广大地区,形成的以粉细砂为主的黄河冲积二级阶地,是构成银川平原的主体物质,厚达上千米,十分惊人!自南向北,由现在的青铜峡市蒋顶、增岗,经银川市五里台、西大湖,至石嘴山明水湖一线,带状分布的洼地和湖泊,可推断为这一时期黄河故道遗存。
晚期(约2000年以来,始有文献记载),黄河河道继续整体东移逐渐由银川老城一带移至贺兰县以东。其中,在汉代到唐宋千年期间,黄河河道变化不大;但自明代到清代,则有加速东移的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一是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和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黄河河水两次淹没灵州城(灵武市县城),致其先后北迁7里和东迁5里。说明河道东移侵蚀剧烈。二是明万历年间(1573年),高台寺为黄河崩没。三是明代时平罗县城距黄河仅15里,到清代时,已距黄河30里,今时更远。可见黄河银川平原北段,河道东移更明显、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平均每年东移可达20 ~ 30米。直到明末清初(距今350年左右),河道虽常有局部小范围的东西向摆动,但基本接近现代河道位置。
第四阶段,现代变迁与河道固定期(近40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有了现代卫星遥感监测手段,我们掌握了不同年份黄河河道的精确位置和形状。对比分析可知,黄河银川平原段在局部东西向的摆动中,保持着整体向东的迁移趋势。其中,1987—2000年间,黄河河道明显变窄,说明黄河流量显著变小。在平罗县境内,黄河向东摆动幅度最大,达到2.9千米,主要发生在1987—1997年的10年间。2010年7月,全长402千米的黄河宁夏段标准化堤防,也是滨河大道工程建成使用,以人工的力量束缚住了黄河的自然摆动,限制了河道及其变化范围,从此黄河宁夏段(包括银川段)进入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新时期。
科学家有话说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黄河会不停地改道、迁移呢?
科学道理是这样的。河道变迁,宏观上是由广义的地质运动,或者说是由河流河床及汇流区域地壳,基岩隆起陷落等运动造成的。微观上看,河道变迁还与不同时期的河水流量变化、局部河道形状,河道岩土体成分等有关。正是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黄河方得以贯通形成;也正是由于贺兰山的持续抬升,银川盆地不得不做掀倾式运动,才迫使黄河银川平原段不停向东移动,迁移时间长达万年之久,河道东迁距离超过50千米。在此运移的过程中,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冲积物,包括卵砾石、泥沙等,一层层积淀下来,形成了今天富饶的银川平原,并给了我们平坦的土地以耕种,给了我们充足的河水以浇灌,给了我们丰富的地下水以饮用,给了我们广阔的空间以生存和发展。由黄河古道形成的湖泊、湿地,星罗棋布于平原之上,加之一代代生活于此勤劳的宁夏人民引渠浇灌,种稻育果,造林建园。终于,营造出一方美丽的人工绿洲,迷人的塞上江南。
作为宁夏人,我们应该更多了解黄河,并因此更加感恩黄河,热爱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