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走来的巨兽——灵武恐龙
第一作者单位/宁夏地质博物馆
责任编辑: 王依卓
Online: 2018-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魏丽馨,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学、古生物学研究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魏丽馨, 宗立一.
灵武,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唐朝边陲的军事重地,是奠定西夏王朝的基石,是宁夏水利开发的第一笔,这个中华大地醒目而精绝之处还是沉睡着一亿年前的远古巨兽的擎苍大地。
灵武市宁东镇磁窑堡煤矿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周围连接着座座山梁。稀疏的植被和干涸的河流,真实地展示着这里的荒凉和掩隐在这种荒凉后的沧桑。谁能想到,这片荒烟蔓草之下,沉睡着一种1亿多年前的生物,它印证了这里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这就是被学术界命名为“灵武龙”的恐龙。

灵武恐龙是中国已知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属种之一,某些数据如背椎长度甚至超过目前已知所有恐龙属种,堪称“北半球第一龙”。灵武恐龙原本被认为是在南美洲和非洲才有的新物种化石,亚洲的首次发现地点是宁夏灵武,因此得名。当然,这也就暗示了1亿多年前的亚洲、非洲甚至南美洲间的大陆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可以成为板块漂移学说的又一力证。自2005年发现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带领的中英联合研究团队历经十余载潜心研究,在2018年的《自然—通讯》中发表了研究成果:确定灵武恐龙属梁龙超科,鞭尾类,叉龙科,为中生代中侏罗世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它因此成为亚洲发现的第一个梁龙超科新种,也是目前新蜥脚类恐龙类群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物种。
神奇灵武龙生活在1.74亿年前,比其他地区的梁龙类要早将近1 500万年,因此成为梁龙类最早的代表物种。过去,大家认为梁龙类和其他进步的蜥脚类是在中晚侏罗世过渡期一个较短时间里快速演化并占领陆地生态系统主导地位的,而灵武龙的出现意味着可能在侏罗纪早期梁龙就已经出现,他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晚期繁盛起来,而非之前认识的那样“迅速”进化而来的。
目前的灵武恐龙化石遗址是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了解中生代地理及全球古动物地理区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对展现史前生态景观,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的科学信息。沉睡亿年的灵武巨龙横空出世,向世人展示出一个远古与现代更加亲近、自然与科学更加融合、人类与环境更加和谐的画面。
如今的灵武恐龙化石区就在磁窑堡煤矿南1千米处。2004年11月,当地回族青年马云在该地无意中发现一块类似骨头的“石头”,灵武市文物工作人员闻讯赶赴现场,经抢救性清理发掘,从沉积泥岩中挖掘出一具长近2米的化石。年逾七旬的地质专家郑昭昌推断:“南磁湾山梁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纪,在侏罗纪时代地球上生存如此庞大的动物,极有可能是恐龙!”自此揭开了灵武恐龙神秘的面纱。

2006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灵武文物管理所在此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清理3个发掘坑。直到2006年11月,共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牙齿、肩胛乌喙骨化石等8具恐龙化石个体,化石保存状况较为理想。挖掘出土的恐龙化石中7具骨架个体为半关联埋藏,个体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指示这些个体处于不同发育阶段。
目前,恐龙化石遗址共有3处发掘坑。
一号坑南北长17米,东西宽8米,共挖掘出3具恐龙化石个体,小的长17米左右,大的长近22米。其中一只恐龙化石个体骨骼关联程度较好,占完整恐龙椎体骨骼的61%。坑内挖掘面由南至北分布有恐龙的颈椎、荐椎、腰椎和尾椎的化石,坑内东南端形似耳朵的半圆形化石是恐龙的乌喙骨,直径超过20厘米,位于肩部,起到连接肩胛骨和锁骨的作用。
二号坑东西长22米,南北宽13米,共挖掘出3具恐龙化石个体,最小的长22米,最大的长超过25米。坑内东侧一块形似勺子的骨骼是恐龙的肩胛乌喙骨,直径1.8米,保存完整。坑内还挖掘出一块完整的恐龙头骨化石,蜥脚类恐龙为食草恐龙,虽体型庞大,但头部所占比例较小,头骨化石很难保存,目前国内外极少发现保存如此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头骨化石。
三号坑东西长17米,南北宽9米,挖掘出2具恐龙化石个体。与前两个发掘坑相比,三号坑的恐龙个体较小,可能属于幼体恐龙化石。坑内挖掘出22颗排列整齐的恐龙牙齿化石,长度3厘米左右,牙齿形状为棒状,这些牙齿化石保存完整、排列有序,是我国百余年恐龙发掘史中首次发现的蜥脚类恐龙棒状牙齿化石,珍贵无比。
灵武恐龙从远古走来,恍若隔世。人类仿佛看到了它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听到了它吐云郁气,喊雷发声。但诸如它的生长过程、死亡原因等未解之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查,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灵武龙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