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孕育贺兰石
第一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18-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郑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和地质经济管理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郑毅, 郑秉国, 孙立国.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塞上名山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南北绵延200多千米,山势峥嵘险峻。闻名遐迩的贺兰石便出自其中,与母山同名,也称为吉祥石、碧紫石,为宁夏“五宝”(枸杞、甘草、发菜、滩羊皮和贺兰石)之一。

将今论古贺兰石
天地孕育,乃成至宝。贺兰石正是由特殊的地质环境和过程造就的。
贺兰石学名粉砂质板岩,赋存于贺兰山中元古界长城系黄旗口群地层下部。黄旗口群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沉积,沉积中心之一位于贺兰山中段黄旗口、拜寺口一带,沉积厚度达339.4米,向四周逐渐变薄。岩层中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现象十分发育,产叠层石化石。
地质学的历史比较法则(或称“将今论古”法则)告诉我们,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通过地质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反推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是可行的,用之解释贺兰石的成因非常适当。
根据上述法则,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推断,贺兰石的形成过程大致是:中元古代晚期,因构造运动,发生了全球性板块断裂,华北板块发生裂谷拉张,地壳大面积持续沉降,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沿贺兰山一线也逐渐形成了裂谷凹陷,并淹没于海水下。从苏峪口、贺兰口向南,一直到滚钟口、大口子一带,沉降为一片温暖而清澈的海湾,海底从岸边向海中平缓延伸到二三百米甚至更深的地方。当时的地球上,除了蓝藻等低等微生物外,其他生物还没有诞生,因而环绕海湾的陆地上,除了裸露的岩石和碎屑,见不到任何动植物,没有丝毫生机,更见不到今天的旖旎风光;蔚蓝而平静的海湾中,见不到任何生物游弋,只有来自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着泥沙,年复一年日夜不停地缓缓流入这片平静的海湾,将泥沙逐渐沉积下来。日月荏苒,海底慢慢形成了厚厚的泥沙层。当然,这个沉积过程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与地壳沉降速度、河流水动力强弱、携带泥沙的多少和粗细、海水深浅以及扰动的情况密切相关。因而一个时期沉积物比较细腻,另一个时期则比较粗大;越靠近沉积中心,海水越深、扰动越小,海底沉积物颗粒也就越细腻;越远离沉积中心,海水越浅、扰动越大,海底沉积物的颗粒也就越粗大。

这些泥沙层经过后期的成岩作用,砂粒与硅质物、碳酸钙、黏土、氧化铁、硫酸钙等胶结物在上覆地层长期巨大的压力下,逐渐压缩、脱水,粘结成了泥岩。在随后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原来的泥岩在地下经温度和压力长期作用,进一步脱水、压实、变形变质成了板岩,贺兰石就这样诞生了。
日月荏苒,沧海桑田,贺兰石形成后,贺兰山一带又经历了十几亿年反反复复的海陆变迁和造山运动。随着山体的隆起,原来位于海水下的岩层逐渐抬升到了山颠并遭受不断剥蚀,其中就有幸而残余的贺兰石。贺兰石的形成年代,通过地层时代对比和同位素方法测定,形成时间不少于13亿年。
汇集众彩成锦绣
贺兰石质地细腻润泽、致密均匀、软硬适度,少有裂隙及粗砂杂质,所制砚台研墨“磨而不磷”;外表则黑蓝、浅绿、暗红三色皆备,厚重典雅而又不失淡雅清莹。质与文妙然天成的组合,使得贺兰石十分适合制作艺术品,加之巧夺天工的人力雕刻之妙,遂使之驰誉海内外。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贺兰石之誉,本于质,系于文,得于工。贺兰石之文,体现在典雅庄重、淡雅清莹的色彩组合和自然天成、妙趣横生的形态组合上。
黑蓝(深紫)色为贺兰石之基色(俗称紫底),与久负盛名的端石之色比较相近,占全石色调的大部分至全部,既奠定了贺兰石厚重大气的基本品质,又符合中国文房传统对于砚石色调典雅的要求。优质贺兰石,基色必为纯正黑蓝色。
浅绿(豆绿)色为贺兰石之俏色(俗称绿彩),占全部色调的少部分至大部,单层或多层附于基色之上或基色之内,呈片状、星点状、线状、交互状、流云状、眼球状等变幻多姿的形态(工艺上冠以玉带、石眼、云纹、眉子等称谓),凸显了灵动、流畅、神奇的特色,使贺兰石既具有厚重典雅大气之本,又不失变幻飘逸之美。
暗红色(宝石红)为贺兰石之补色(俗称红刚),可以极大提升贺兰石的品质和价值,石质为石英砂质,坚硬难雕,故古时弃之不用,今日方视为珍奇,偶见于贺兰石中,呈云片状、丝带状、斑点状、不规则状等形态,使贺兰石更显沉稳、凝重、高贵,与众不同。
基色、俏色和补色,常常交互辉映,形成“银线”“石眼”“玉带”“云纹”“山水”“鱼虫”“花鸟”及“人物”等奇妙多姿的天然纹理,甚至幻化出绿中附红、黑中嵌绿、黑中见绿藏红的“双彩”“三彩”之珍品。
之所以呈现三种色彩,与贺兰石形成时的海水水体环境密切相关:黑蓝色表明贺兰石形成时,水体环境处于还原或强还原介质条件,且河流由陆地上带来的泥质、粉砂质成岩物质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碳质(炭质、沥青质)、或分散状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浅绿色表明贺兰石形成时,水体环境处于弱氧化或弱还原介质条件,且河流由陆地上带来的泥质、粉砂质成岩物质中含有低价铁硅酸盐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等所致;暗红色则表明贺兰石形成时,海水水体环境处于氧化或强氧化介质条件,且河流由陆地上带来的泥质、粉砂质成岩物质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等所致。
观察显示,贺兰石的三种颜色,边界通常是清晰的,但有时在很小的范围内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几种色彩呈丝带状混合分布。这表明,海底成岩环境不但会随时间推移随时发生氧化或还原变化,而且会随着地点的微小变化而发生微妙的氧化或还原变化。也说明,贺兰石无论呈现哪种颜色,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生色,成岩后期的变质改造作用,仅仅起到了“增色”“减色”“固色”和“糅合”“变形”的作用。所谓的“双彩”“三彩”珍品正是不同颜色的原始沉积层后期“糅合”“变形”的结果。


如何鉴别贺兰石
作为赏石类工艺石料,贺兰石同样需要鉴别。2017年3月之前,贺兰石质量的优劣、真伪一直依靠传统经验方法鉴别。传统方法主要是依靠鉴定者个人的经验,根据质地、色彩、硬度、杂质、重量和块度等特点进行判断。
关于质量,一般来讲,贺兰石属于变质岩,是由沉积成因的泥质岩经后期浅变质作用而成。由于分布范围比较广,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有一定差异,因而各处的贺兰石质量有较大差异。据肉眼观察和实际使用评价,后山采矿场的贺兰石质量最为上乘,其基色黑蓝而纯正,俏色浅绿而柔和,补色暗红而沉稳。其质细腻温润,砂粒细微均匀,石蜡涂面后油润光亮,久置不干。其性软硬适度,适于雕刻。其发墨性好,墨色乌黑光亮。前山采矿场的贺兰石质量居次,与后山采矿场相近,唯基色常呈微红而不纯,砂粒时而稍粗不均,石蜡涂面后易干枯、少光泽。除此之外,黄旗口、拜寺口和苏峪口等处的贺兰石往往颗粒粗至细砂粒级,基色暗红而无黑蓝质感,质量不能满足工艺需要。
比较量化的质量分类,见于《宁夏贺兰石鉴定》地方标准。该标准依据质地、色彩、裂隙、砂线、厚度和重量,将贺兰石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共4个等级,但一般贺兰石雕刻界并不采用此质量分类。
关于真假,一般来讲,鉴别者必须有丰富的经验,一般人即使知道真假石料的特点,也很难准确鉴别,更何况贺兰石产品有时会有人为制造的“混淆视听”现象,如砚盖是贺兰石,砚身是其他假冒石料,等等。
准确鉴定贺兰石必须利用岩石学方法。2017年3月28日,宁夏发布《宁夏贺兰石》(DP64/T1222-2016)《宁夏贺兰石鉴定》(DP64/T1224-2016)和《宁夏贺兰石产品》(DP64/T1223-2016)地方标准,规范了贺兰石名称、种类、术语,确定了本区贺兰石的质量标准、种类及分类原则;规范了贺兰石产品的术语、工艺、产品分类、标签标识规定、检验和包装、运输、储存,为贺兰石及产品命名、鉴定、品质分级、商贸等活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确定了宁夏贺兰石肉眼观察、显微镜鉴定、红外光谱、化学反应、X射线衍射鉴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等测定方法,明确了鉴定检验项目参数,从矿石成分特征、矿石结构特征、吸水率、硬度等多个方面,为科学准确鉴定贺兰石质量和真伪提供了科学标准。

成分特征方面,《宁夏贺兰石》地方标准确定,贺兰石主要矿物水云母—绢云母65%~85%,次要矿物氧化铁10%±、绿泥石2%~10%、砂质碎屑(石英)5%±,少量矿物为赤铁矿、金红石、电气石。云母类黏土矿物,可使砚石具有韧性、弹性和柔润的光泽,并因不透水性及层间可含水性,使砚石不渗墨、砚面湿润,呈现很好的储墨性能。同时,优质贺兰石含有2%~8%的粉砂级石英、长石等硬度相对较大的碎屑矿物,研墨时能够产生较好的发墨效果。贺兰石中的砂粒级(粒径>0.063毫米)石英碎屑,属有害组分,一般不能大于0.5%,否则会严重影响砚石的品质。
结构特征方面,《宁夏贺兰石》地方标准确定,贺兰石具板状构造,条带状、条纹状构造,变余泥质结构,变余粉砂结构,个别具变余细砂—粉砂结构。粒度均匀,黏土矿物粒径小于0.05毫米,60%砂质粒径小于0.06 毫米,其余在0.06~0.10毫米之间。

吸水性方面,优质贺兰砚石要求具有一定的吸水性,一般吸水率以≤1%为宜。吸水后,贺兰石制品看起来更加熠熠生辉。但吸水性太强不利于储墨。《宁夏贺兰石》地方标准确定,贺兰石吸水率为0.19%~0.51%。
硬度方面,工艺石料的硬度主要关乎雕刻性和研墨质量。硬度过大则石质坚硬加工雕刻困难,发墨较慢;硬度过小则制出的砚台耐久性差,砚石粉末研入墨汁中后还会影响书画质量。《宁夏贺兰石》地方标准确定贺兰石摩氏硬度为3.0~4.0。
除了通过肉眼观察和岩石学鉴定贺兰石质量与真伪外,目前宁夏市场见到的具有注册商标、防伪标志、鉴定证书和原产地证明的贺兰石及其制品,通常由宁夏金石工艺公司生产,均为优质贺兰石制品。
没有文化的积淀,“石之美者”终归还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正如符合“瘦、透、漏、皱”欣赏标准的灰岩为太湖石,不符合者仍为普通灰岩一样。贺兰石的鉴赏,贵在附着于其上的历史文化积淀。
贺兰石之赏,其一是赏质,即欣赏内质之优良。其二是赏文,即欣赏外在色彩之美。赏文首赏本色,次赏俏色,三赏补色,四赏组合。其三是赏工,即欣赏选石的眼力和雕刻工艺绝技。优质贺兰石虽质佳文雅,具有天然神韵,但还必须赋予其雕琢之功,方显工艺之美。其四是赏新,即欣赏创意。一般而言,意新者上,意陈者下;意高者上,意低者下;意趣者上,意俗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