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世纪走向生态世纪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责任编辑: 胡勇, 刘丹
Online: 2018-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友钊,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地质科研与科普创作。
本文引用格式
文/郭友钊.

今年是2018年,回过头来,再问21世纪是什么世纪?是海洋世纪?还是信息世纪?一位曾任地质工程师的人这样说过:“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将是”,是一个预言式的回答,21世纪来临前的回答。作答的地质工程师何许人?他是曾在祁连山、河西走廊和巴丹吉林沙漠工作10年的温家宝同志。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我们了解到:在河西走廊,他曾经见到老乡砍伐祁连山的植物当柴薪,试图在祁连山找到煤矿以代之,以减轻环境问题;在巴丹吉林沙漠,他感叹一条叫穿心河的河流:“穿心河地处甘肃省临泽县北偏西约37千米处的沙漠中。在人们印象中,有河就应该有水。而我所见到的穿心河,既看不见水,也没有冰。它完全干涸了”;在祁连山,就体现出了他“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我身在深山,但胸怀却像海一样的宽广”“只要一天不倒,一息尚存,我就要为人民工作一天”。200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还有了这样的论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
还有一位地质学人翁文灏先生,是关注中国的人口和资源关系问题的先驱。翁文灏先生在“一滴油一滴血”的抗日战争时期,力主玉门油矿的勘探与开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减少同胞的死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所著的《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和《中国的土壤与其相关的人生问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他这样的观点:中国“人口过剩”,中国“地大而物不博”。

两个世纪,一位侧重矿产资源,一位侧重生态环境,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个世纪我国国情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目睹了我国从资源世纪迈进了生态世纪。
何谓生态?再往前一个世纪,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19世纪有两本书:一本是文学的,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另一部是科学的,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的《普通生物形态学》。这两本书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生态。生态就是有机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状态。研究这种关系状态的科学称生态学。生态学与地质学的联姻,又诞生了生态地质学。
自然史或者地质史,是一部生态史!地质年代表中,荡漾着浓浓的生态气息。地质时期以宙、代、纪、世划分,宙含代、代含纪、纪含世。地球演化分二宙:隐生宙与显生宙,前者是生命“隐”的时期,有机体从无机环境中诞生,并呈简单的单细胞的形式存在,囿于海洋中生存;后者是生命“显”的时期,有机体演化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不仅有海洋中的生物,植物与动物还登上陆地,鸟类飞向了天空。显生宙中先是古生代、中生代,再到新生代,这个“生”字都是指的“生物”。新生代先是古近纪、新近纪再到第四纪,其“近”的含意就是“近于人”“与人相近”:古近纪出现哺乳动物,新近纪类人猿诞生,第四纪进入了“人的时代”。“人的时代”先是更新世,后是全新世——更新什么?就是万象更新,现代人类诞生!什么是全新?生物界全新,能够积累经验,发明石器、铜器、铁器、油器等工具、从而创造并步步进入人类的文明世界!可见,地质的过程,就是有机体不断摆脱无机环境而获得自由的过程。

“生态演化到最高阶段,就是进入地质时期的‘人类世’!人类独步生物发展的巅峰,它以人类掌握的技术来支撑社会,来改变含无机环境在内的地质环境。”人类世这个概念,由研究臭氧层与温室效应的德国大气学家克鲁岑(P. Crutzen)在2000年提出,是一个新世纪的新词。地质年表刻画的是生态,是以生物的进步为标志的。总体上,生物由海洋到大陆,从大陆向天空演化,渐次摆脱无机环境的束缚,增加了生物体自由运动的能力。

人类世中的生态世纪,当然是21世纪。当前,中国政府不仅重新组建了“自然资源部”,还成立了的“生态环境部”。这个世纪,在生态文明的新世纪中不懈努力,中国人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不停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