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常守护 自然美景驻世间
Online: 2018-07-20
本文引用格式
本刊主编.
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系统。生态建设科学之路、家园建设和谐之美,离不开我们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之态,也离不开我们对自然资源虔诚保护之度!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珍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本期特稿《化学元素:地球的基因》对化学元素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很好的概括,对生命与健康的地球化学基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度阐述,强调:在人们对地球微观认识还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像绘制人类基因图谱一样,绘制出地球化学基因图谱,不断探寻化学元素这一地球的基因之秘,更好地解开地球系统各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密码;《探秘天坑》对天坑的概念、类别及其成因等进行了较系统论述;《从〈山海经〉到“天眼通”》自《山海经》说起,回顾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朴素认知过程,探究今人用现代卫星对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手段;《巍巍大别山——走进湖北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展示了绿水青山的醉美之态;《那些被低估的孔雀石》从历史文化、用途及其鉴别等视角做了详尽介绍,彰显孔雀石的鲜脆欲滴之状;《地球科学“西学东渐”肇始——国家宝藏之〈坤舆万国全图〉》讲述了利玛窦其人与世界地图其事,向大众推介了中西交融的《坤舆万国全图》;《踵事增华 谦冲自牧——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通过对侯增谦院士的为人、为学、为事的访谈,展示地质人脚踏实地工作、勇攀地学高峰的风采;《从资源世纪走向生态世纪》则从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维度,阐释从资源世纪走向生态世纪的历程;《地质之境》等摄影,《南方的水》《一个人的九寨》等散文,《地学诗选》等诗歌呈现山水林田湖草之美。
珍惜自然资源,建设和美家园。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地球,有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常怀敬畏之心守护绿水青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构筑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让自然美景永驻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