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
Online: 2018-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陈廷一,曾任中国大地出版社副总编辑,当代传记文学作家。著有《许世友传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管理大事典:1949-1999年》《贺氏三姐妹:三姐妹的三种不同命运》《宋氏三姐妹:一个家族和一段历史》《宋美龄全传》《许世友传奇—第三部》《许世友传奇—第二部》《宋霭龄全传—第二版》《宋美龄前传》《许世友外传》《孔祥熙大传》《皇天后土:中国,拯救我们的土地》等,1990年以稿费设立“老子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掖文学新人。
本文引用格式
文/陈廷一, 胡勇.
老子故乡人的文化自信
择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从北京出发,沐着春雨,踏着桃红,我们来到了豫东名城——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
2 5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著有名扬四海的《道德经》,被奉为哲学巨著。鹿邑人一直自豪于“老子天下第一”的俗语,弘扬老子思想与文化之念在鹿邑根深蒂固。大力发展与传承道家思想和李氏根亲文化,感召四海八荒亲人归乡寻根,增强华夏儿女认同归属之感,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与鹿邑文化自信。
“尊道贵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是鹿邑人推崇的“立君子品”。这种德行,源于鹿邑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鹿邑的百姓生活在老子文化里,老子“尊道贵德”的思想溶入在鹿邑百姓的血液中。深入探索《道德经》中的精神支柱,提炼精髓思想正己化人,使老子故里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以更加鲜亮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一位作家参观完鹿城的感言:鹿城三日行,面貌欣欣荣,五河扬新姿,不敢信鹿城?!
太清宫的镇宫之宝——碑林
踏着晨曦,我们朝觐了位于城东十里的太清宫——老子的出生地、国家4A级风景旅游景点。景区占地规模千亩,由前宫、中宫、后宫三部分组成,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据现存资料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建造,始名老子庙。考《唐书·本纪》,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因唐王室奉太清宫为家庙,故其建筑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
经历了唐末兵燹之灾,宋朝好道,宋末的“靖康之乱”,金大定修缮告捷,元末的再次破坏和清康熙的集资重修等,太清宫几经兴替,见证历史兴衰。
信步太清宫,楼庭甚多,一座位于鹿邑太清宫太极殿南百米处(系最近发掘出土) 的唐代《道德经注》碑伫立眼前。此碑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系奉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敕命所立。碑高3.7米,宽1.2米,厚1.36米。碑额精雕盘龙,下面碑趺呈卧龟状,刻工精湛,气势雄伟。是鹿邑太清宫现存时代最早的帝王御碑,弥足珍贵。别看碑刻上的字迹斑驳,却掩饰不住当年的千秋鼎盛。据《鹿邑县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由东汉边韶撰文,在老子庙前建老子祠碑之后,各朝帝王在鹿邑太清宫一带御制碑碣者代代有增。同时官吏豪绅、文人学士以至黎民百姓皆不例外,致使太清宫内外碑刻如林,多达百途通。其中便由著名的《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和《太清宫圣旨碑》等。因长期受到风雨剥蚀和人为的损坏,有的已不存在,但在现场仍可以见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碑,记载着有关老子事迹与太清宫的历史。
碑刻满载历史的千年车辙,饱经风霜尘掩,像一位被岁月刻化的老人,向世人后代揭示过往的历史真相。太清宫的碑刻是历代先贤古人对老子的缅怀礼赞之情刻在历史之轮的印记,同时也是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事实就是事实,碑刻向世人诉说着老子故里——鹿邑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老君台的传说
“老君台”位于城东北隅,也是县城最高的景点,站在上方,可眺望全城。“老君台”,以老子命名而来,又名“升仙台”。是明道宫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现存建筑是明朝所修。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老君台”是老子升仙的地方,飞升到三十三重天的兜率宫,它三丈九尺多高,从下往上,要经三十三层台阶才能爬到台顶。台上有一座纪念老子的庙宇,上有数千年的苍松翠柏,古韵生香。在主殿有两副对联,上联是:一片碧波飞白鹭,下联是:半空紫气下青牛。老君台缘何“三十三”级台阶众说纷纭。目前流行的说法是,“三十三”这个数在佛教用语里代表最高的一层天,即“三十三天”,有“三十三”上青天之说。
老君台的旧基最早建于东汉,距今已有千年,当时老子思想影响规模较小。据考证当时只是一个夯筑实的土台。唐代以前仍没有多大变化。李渊称帝后,为了维护李氏王朝王权,宣称李氏王朝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是代表“上天”的意志统治的。为此找到了老子,并认为老子是李家祖宗亲。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于是重修此台,李渊对于修建老君台非常重视,还亲自到场或派专人督修,以表明李氏子孙对其祖宗的崇敬、祭拜之意。

十三发哑弹的传说
老君台正殿建在33层之上,正中供奉着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老君台上有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元斗拱、内部梁柱为砌上明造。大殿内老子像为汉白玉雕像。殿前站立者分别是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个不同时期得意弟子,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台上有桧柏13株,相传是唐柏,松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宛如人间仙境。但最为吸引游人眼球的则是老君台上大殿东山墙及东偏殿后墙留下的弹痕……
据记载,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上午九时许,侵华日军从今天的太清宫镇营子寨向西窜进,一个叫梅川太郎的日军用迫击炮对着老君台发射炮弹。老君台大殿东山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让日军瞠目结舌的是,这十三发炮弹竟然一发未响。且当时老君台大殿后的炼丹房是国民党守军的弹药库,里面存满一屋子的黑色炸药,若有一发炮弹打响,引燃弹药库房,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老君台瞬间便会化为废墟,连周围居住的百姓也会遭殃。当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大殿里供奉着“太上老君”,得知这儿便是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日军队伍哗然,一个个瞠口结舌,他们知道自己触了天怒,要遭天谴。全体日军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匍匐在大殿门前,磕头作揖,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真应了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什么日军打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响,难道十三发都是哑弹?当时群众纷纷传说,冥冥之中老君爷显灵了,在保佑鹿邑人民。也有人认为这事纯属偶然,可令人费解的是,南城角的城墙上的奎星楼和南城门上的城楼,都遭到了炮击,这些建筑,都是一炮解决,打倒于护城河内。为什么偏偏打向老君台的炮弹不响?2012年,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老君台下录制《百家讲坛》,他这样解释:“你可以相信,或者不相信,它本身就在那里,它是一个事实,用现代科学没法解释。老子不在乎这个,老子说眼见为实,十三发没响的炮弹就在那里。玄哉!妙哉!”
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位向老君台发射炮弹的梅川太郎为了赎罪,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来到中国。梅川太郎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拜了又拜。
站在高台之上,清风徐来,轻抚青砖古柏思绪万千。往日的狼烟战火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斑驳的弹痕默默守候着这座台和城。十三发炮弹不是神话传说,只是事实,我们需要探求的不是当时的原因,而是要谨记历史的教训。
孔子问礼老子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位于城北关的问礼广场。但见两位老人穿越时空,相视而坐,讲天说地,治国理政,一问一答,谈笑风生。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早已是妇孺皆知。传说孔子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于是想借助于守藏史书的老子,便同子路等人带着书册来到苦县见老子,说明来意。出乎孔子的意料,老子拒绝了。之所以拒绝,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已名存实亡,且今之老子已非往日之老子。而孔子未能了解老子的新境界。所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老子打断孔子:“你的话太冗长了,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是的!”孔子答道:“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大概。”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危险得很呀。现在讲泛爱众人,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孔子见到老子了吗?老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孔子答道:“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自此“犹龙”一词借指老子,鹿邑建有“龙源圣地”,城中有住宅小区亦名“犹龙居”,以此纪念老子。
西出函谷化紫烟
在城西关的三角地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景区。一位白胡长发、鹤发童颜的长者,骑着青牛,牛头向着西方而去。
老子满腹经纶、知识渊博,但在动荡的周朝社会里,也未能改变其命运的坎坷。周景王驾崩时,子丐之党与王子朝争夺王位,王子朝“洗劫”了由老子所管的国家藏书室。带着大批周朝典籍逃往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无奈引咎辞职。《史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函谷关是周朝一重要关隘,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境内。这一日,城关之上,披甲将官,远眺前方,忽远处一团紫气由东而来,只见一素袍老翁倒骑着一头青牛悠闲自得地由远而近,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好一副仙风道骨圣人样。将官随之向前一拜,将官声言:“吾关令尹喜也,前日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我今日已在关上恭候一天了,不想是老子先生驾到。”
书屋内关令尹喜请求老子指点一二。老子微微一笑道:“我的话浅显易懂,易实行。但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它,实行它。话有所指,物有所比,内含玄机。无人去领会其中的奥妙。这就像你只见圣人粗麻布衣,却不知其内含稀世美玉!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宽泛,很难具体把握。一是柔慈。竭尽全力,量力而行;二是俭约。无欲于天地间而行走自如;三是不与天下争先得利。获得人们的拥戴。”
关令尹喜毕恭毕敬,仔细聆听。“那我怎么样才能通过学习得到道呢?”老子道:“追求学识与追求道是有本质区别的。追求学识的人,学识会日有所增,追求道的人,心存杂念会日有所减少,最终达到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这就像治理天下一样,应顺应其规律,而不可孳事、扰民、强行政令。”
关令尹喜默然首肯,似有所悟道:“在通往道的道路上,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老子慢理长须道:“去欲。”“何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奇货。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会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机。对事物行为应该要有所取舍。”
关令尹喜面有喜色道:“怎么样才能算做是符合道义的行为呢?”老子轻捻长须道:“合道之人,行无踪迹,言无多余,无所凭借便可达到目的。因此,圣人常救于人,常修于物,含而不露。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不懂得尊重老师,不懂得善待凭资,即使非常聪明的人,也会感到迷惑。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关令尹喜听之入甚,喜形于色,再问,老子似乎已进入睡态状。
次日,东方发白,又是一个晴空万里日。关令尹喜推开房门,屋内空荡荡,人去屋空。几案上整齐的摆放着竹简两册……
据《史记》载: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曾遗书与尹喜,世人称《道德经》,即《老子》。
在鹿三天,道沐三日。
虽然仍说不出道的真谛,但能感受到了道的妙不可言、国学的玄奥。
我国的孔子学院崛起已有时日,但不久的将来,孔子的老师——老子学院定也会在全球开花。不是吗?君不见朝阳般的老子学院,占地五百亩,已悄然在鹿城落地,那么世界的老子学院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