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与土壤科学研究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 张佳楠
Online: 2018-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黄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师,从事地质学史、地学文化等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黄勤, 李萍, 吴涛.

翁文灏(1889—1971)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也是近代地球科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也是中国地理学会第一至第十届会长。已有研究指出,他在地质矿产调查、地层古生物、地质图、地震、煤炭、石油、水文、地貌、人地关系等各领域均做出开创性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是名副其实的地学大师。然而,他在80多年前曾亲自撰文向国人普及土壤学知识,这件事却较少提及。
1934年,翁文灏在《独立评论》第125号上发表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关于土壤学研究的文章,题为《中国的土壤与其相关的人生问题》,在文中他首先声明对于土壤研究原是外行,“不过因为有人要我兼管土壤调查,所以不得已,于行政余暇,也学得了一些关于土壤的大略知识。现在所要说的,也不是真正专门问题,不过是一般社会应该知道的几点常识。”通读文章后发现,这虽然是一篇介绍全国土壤概况的科普性论文,但绝对是出于大科学家之手。
该文从当时自称“以农立国”的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数据表明了懂得土壤知识的重要性,中国人熟悉的北京中山公园里“社稷坛”的五色土,其土色北黑南红东青西白,中间为黄,除了东西两边略须解说外,这是一幅极好的中国土壤分布全图。指出古代中国人对土壤认识程度高于现代人,“五色土”坛是极好的一幅中国土壤分布全图。“中国人的土壤知识发达极早,所以禹贡内便分辨各州土壤色泽与富瘠。正可见中国人从前对于土壤区域很有几分知识,恐怕现在有此知识的人还不很多。”今天,地质学专业的师生们有此知识的也不多。因此,后学应多读经典的著作及文章,虚心向前辈们学习。

文章随后用科学的语言和翔实的数据,结合气候、地形、植被、母质和时间等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深入浅出地由秦岭—淮河以北到南的华北、东北、华东、华南等不同区域介绍了我国土壤分布规律等,还提到因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区域土壤研究甚不详细,所以文章没有具体分析该两个区域土壤的分布。文章在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土壤特点的基础上,还提出如何利用荒地、如何保持土壤和如何发展农林,改良和利用盐渍土和水土保持,论据充分,不仅提到了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还提出了种树和修梯田两种解决方法。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近年来科学研究总算开始了,但研究结果的应用似乎还不多,盼望大家多多努力。”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获得的研究成果都应用了吗?是不是翁先生当时盼望科技工作者们多多努力的愿望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呢?
更重要的是,翁文灏先生不仅撰写文章普及国人的土壤学知识,而且,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从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土壤研究室(即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组织第一次全国土壤调查,推动中国土壤学研究走向世界,培养我国第一批土壤学家等方面使得中国土壤学的现代化研究得以由中国人承担,结束了中国的近代土壤学研究只能依靠外国人(主要是美国)的历史。充分显示了翁文灏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是当今人们需要认真学习之处。
翁先生通过几年的努力,从聘用美国土壤学家为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到选任中国人担任土壤研究室主任,从培养造就了我国近代第一批土壤学研究学者这种角度分析,翁文灏先生对中国土壤学的研究,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