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8, 16(1): 48-49 doi:

学史·文化

近代北京地质团体及其驻地述略

文/张双林

作者单位/北京史地民俗学会

Online: 2018-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双林,原为《中国工商报》副刊编辑,现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庙会大观》《老北京的商市》《郁园随笔》,等等。

PDF (260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张双林. 近代北京地质团体及其驻地述略.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8, 16(1): 48-49 doi:

北京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和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无论是北京的常住居民,还是短期进京的旅游者,都可以信手拈来,而多数人对于地质团体及其建筑遗址则所知寥寥了。确实,在这笔丰富的遗产中,自然科学团体建筑的遗址往往被人们忽略,留下些许遗憾。如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学会及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建筑遗迹,在北京史地民俗研究界就少有人注意,而这些建筑的背后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于1922年1月27日,首任理事长章鸿钊,创立时有26名会员,该会以“促进地质学及其关系科学之进步”为宗旨。1922年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年,有识之士在呼吁“德先生”“赛先生”的同时,也举起了“实业救国”大旗,各类以实业为基础的学会、研究会在此前后如雨后春笋,破土而生。除中国地质学会外,还有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团体相继在北京成立。到1947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已达到436人,而且还有外籍通讯会员28人,足见其影响之深之广。中国地质学会并非地质学家的沙龙,而是真正的学术团体,他们在1949年以前至少举办过11次学术年会,研究中国地质学理论与实用、地质学教育、周口店北京猿人等重大学术课题。尤其对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研究、探讨,有着划时代意义。学会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地质论评》等刊物登载了大量学术论文,如今,这些杂志成了珍贵史料。

中国地质学会的历任理事长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如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朱家骅等,也是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或教育家。他们不计私利,时刻不忘建设祖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中国地质学会会址在今天西城兵马司胡同内,原来是门牌9号,而今是15号。中国地质学会系民间团体,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故而他们挂靠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名下,而兵马司9号主体建筑恰是调查所的图书馆(今中国地质图书馆前身)。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民国时期的地质调查所是一个占地四亩多的院落,院内矗立着南楼图书馆、西楼办公室和北楼研究室,三座西洋建筑风格的灰色小楼。该所初创时是在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旧址(今天的沙滩北街),1916年迁到兵马司9号。该所是官方机构,而其办公场所的这三座楼房,都是靠向民间团体和个人募捐建起来的,足见当年人们对地质调查的热情。

从当年留下的老照片看,做为图书馆的南楼原来是洋瓦坡顶,现今改成了平顶楼,上面的红五星是20世纪50年代后加上去的。图书馆坐北朝南,1921年春始建,1922年初落成。拱券形的大门顶上是一方由时任农商部总长王迺斌题写的“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汉白玉石额。

图书馆于1922年7月17日开馆,与此同时,地质陈列馆也同时开馆。时任大总统黎元洪和农商部总长王迺斌、矿政司司长林大闾都出席了开馆典礼并致辞。图书馆发展迅速, 1934年时总藏书量已达5万多册,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地质图书馆。

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沁园燃料研究室)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西侧是一座德国样式的小楼,坐西朝东,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楼顶起出一间阁楼,多年前在楼体西墙上尚能看出“土壤研究室”的字样。这幢楼于1928年夏开工,次年春落成,被称为“西楼”,它的设计者是当今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贝寿同。193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土壤学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为近代中国土壤学的发祥地。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也诞生于此,研究室工作人员主持了当年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其中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十分完整,曾轰动世界,后来头盖骨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北楼是一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楼房,由丁文江、翁文灏的好友、社会活动家金绍基先生捐资建造,落成于1930年。金绍基以其父亲金焘的号“沁园”命名,并题写了“沁园燃料研究室”的门额。

地质调查所陈列馆

在图书馆南面只隔一条胡同就是地质调查所的陈列馆(馆址在今天的丰盛胡同内),陈列馆内展品十分丰富,分矿物岩石、地层系统、煤铁矿产、金属矿产和古生物等展室,展品近万件,而且还有未展出的库存展品标本5万余件。陈列馆主要建筑是中西结合的二层楼,楼外还有假山、树木,幽美恬静,学术气氛极浓。陈列馆在抗战前夕迁往南京,丰盛胡同的陈列馆原址改为了分所。地质调查所及其陈列馆在挖掘、考古北京猿人时成绩显著。

地质陈列馆的馆长与调查所、图书馆的一样,也是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前后担任,因组织健全,管理科学,又是内行领导,故而在当年兵荒马乱、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能得到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发韧地之一,为后来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兵马司的小楼小院,在20世纪80年代就挂上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但成为了居民小院,院内搭了不少临建房,楼已成了危楼,亟待认真保护,否则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至于丰盛胡同的陈列馆,大门紧闭,围墙高耸,从胡同外面已看不出建筑遗迹。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离它不远处建立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品内容之丰富已令昔日的陈列馆望尘莫及。

与中国地质学会的学术团体同一时期出现的,北京还有中国地学会。中国地学会历史更悠久一些,1909年9月28日成立,最初会址在天津。1912年迁入北京,会址最早在国子监内,后来多次搬迁,甚至还在北海团城内办过公,1923年中国地学会选址在后海北河沿11号(老门牌)。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后,中国地学会停止活动,其会址易为它用,故而今天在后海北河沿没留下痕迹。南来北往的行人、游客是不会有地学会的记忆了。

中国地学会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的宗旨:“联合同志,研究本国地学为宗旨,旁及世界各国,不涉范围之外之事”,是纯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地学杂志》近200期,是当时最重要的科技文献之一,其历任会长也是显赫人物,如张相文、陈垣、张继等,均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

结 语

北京是藏龙卧虎之地,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学会留下了遗址,其他学术团体也可能有遗址可考,像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西城西单报子街,中国营造学社在东城赵堂子胡同内都有建筑遗存,只是因种种原因无人问津,而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今天形制保存基本完好的中国地质图书馆,或其他有遗址可寻的、曾对中国科学文化有进步意义的建筑,如加以修缮、保护,势必会丰富北京的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