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8, 16(1): 4-9 doi:

本期特稿

地质环境保护中的美丽国土建设

文/关凤峻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

责任编辑: 胡勇

Online: 2018-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关凤峻,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从事地质环境管理与研究工作。

PDF (1621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关凤峻. 地质环境保护中的美丽国土建设.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8, 16(1): 4-9 doi:

国土资源不仅是生产生活之本,更是生态之本。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在大局中的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强化地质环境保护等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地质环境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为每一位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者树立了航标和指引。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国土资源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党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美丽国土建设,加快国土资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强调: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加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美丽国土构筑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引。

> 大美太行(林州太行大脑 ) 段东宏/摄


地质环境工作、美丽国土构筑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其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实践中去。比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地质环境工作,是美丽国土构筑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之一,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情况,反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情况,也反映美丽国土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同时,全面推进地质环境保护,也是美丽国土建设的基石。可以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与美丽国土建设契合度最高、关联度最紧、呼应性最强,应作为国土资源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美丽国土构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抓手。在地质环境保护总体策略方面,沿海、山区建设要顺应自然、依山顺势,不得随意劈山填海、平壑造地。这意味着,今后的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降低人类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这不仅是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

> 顺应自然的云端西顶 王中文/摄


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美丽国土建设的直接抓手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大国土、大资源、大地质、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国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和国土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协同管理的理念。各地在工作部署中,应把地质环境工作摆在与土地、矿产管理同样重要的位置,形成国土资源土地管理、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三头并进的总体布局,实现国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通过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美丽国土构筑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是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美丽国土建设的直接抓手。

在实施国土综合整治方面,要做好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矿山公园、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谐矿区、绿色矿山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修复。在完善国土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方面,要以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重点,完善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土地、矿山、地质环境各类监测机制和网络联动起来,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严密监测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国土开发强度和国土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等等。

这些具体的工作要求,这些直接抓手,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规范和完善,需要我们拿出善作善成的勇气和决心。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如何服务美丽国土建设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服务美丽国土建设涵盖诸多方面,我们将推动和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推进美丽国土构筑,建设生态文明。现择重点介绍如下。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们加快编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治理工程质量;加强重点地区例如三峡库区、地震灾区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应急技术及地质灾害应急支撑平台建设;继续做好应急值守,加强应急救援指导,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地质灾害趋势会商、应急管理和技术培训,加大灾情险情网络直报系统推广力度;加强科研和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业务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地质灾害应急业务的规范化发展。我们不但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还应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大规模工业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纳入防灾减灾体系,要注重落实山区城镇规划过程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注重平原城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防治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地质安全评估、监测预警等工作。从2013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便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2017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的通知》,对在2017年通过验收的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等284个县(市、区)名单予以公布,至此,共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1 404个。评上“十有县”,意味着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要求。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环境问题主动采取治理恢复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限制在最低程度。同时,继续加大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尽快提高恢复治理率。特别加强煤矿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使废弃的塌陷区土地变废为宝,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提升土地价值发挥更大效益。使治理区内原地面塌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改观,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治理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方式、妥善推进,将治理与环境再造、功能完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提升土地价值,有效利用,造福百姓。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在地质环境监测及地面沉降防治方面,推进全国地下水监测工程;推进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及编图工作,推进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推动副省级城市地质环境工作,开展重点城市地质环境工作研讨调研。在地下水调查评价和监测监督方面,加大地下水基础调查评价力度,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预警,强力支撑国土资源部履行地下水监测监督和保护的职能。

> 美丽国土(南太行一角) 段东宏/摄


加强地质文化、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

在辩证地认识地质、环境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处理好地质文化与公园建设关系。进一步丰富公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好总体数量,提高建设水平,推出精品,更好地为美丽国土构筑与生态文明建设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重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推动地学科普,建设地质文化;我们重视矿山环境的保护工作,致力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并将其建设成为矿山环境恢复与矿山文化保护的典范。

> 鹤山区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与矿山环境治理 王中文/摄


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我们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美丽国土保驾护航。

> 醉美白云山 段东宏/摄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