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顶有仙境
第一作者单位/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责任编辑: 胡勇
Online: 2018-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余纪云,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本文引用格式
文/余纪云, 王星.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脉腹地,面积1 522平方千米,由西峡、内乡、栾川、嵩县、南召等园区构成,2006年9月,西峡、内乡园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2010年10月,栾川、嵩县园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伏牛山作为一道天然地理分界线,冬季能削减西伯利亚寒流南侵的气势,夏季能滞缓太平洋热带暖湿气团北进的步伐,长江、黄河与淮河水系在这里分野,年平均800毫米降水量、年均15℃气温等值线在这里临界,华北、华南及西南区系生物物种在这里汇聚繁衍,北亚热带气候区边界在这里锁定。



伏牛山的地质特征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属中国中央山系、秦岭造山带东部的核心地段,是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俯冲碰撞、汇聚拼接,隆升造山的关键部位和地质遗迹保存最为系统、完整的区域。从覆盖中国大陆全景的卫星影像图上可以发现,远自昆仑山、祁连山、秦岭,近到西峡县城、内乡马山垭、桐柏松扒、信阳龟山至安徽梅山一线,有一条北西西走向长度大于2 000千米的直线状山谷,这就是地质学家津津乐道的焊接华北与扬子两大古板块的缝合带。由于大陆漂移和碰撞造山,原本割裂古大陆板块的海洋被消减,大陆边缘的岛弧链、弧后小洋盆和陆缘海已浮出水面褶皱成山。而距今2.4亿年前的古地理面貌,根据依稀可辨的地质遗迹可以识别。
伏牛山地区的构造地质,揭示了太古宙原始陆壳基底的裂解分离,早元古代时期发生的沉积建造作用和变质变形的构造演化过程,反映出新元古界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下部古生界蛇绿岩所代表的华北板块南缘陆块的离散和拉张裂谷与小洋盆兼杂的构造体制转换,系统地记录了北秦岭地区板块俯冲碰撞、推覆走滑、伸展拆离等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地质事件,以及扬子板块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建造及其与华北板块以商丹断裂带(板块主缝合线)为标志的点接触、面接触和陆—陆全面接触碰撞为特征的构造演化,较系统地概括了中国中央造山系大地构造演化过程的全貌。
伏牛山地质地貌景观具有异质性、补充性、系统性、完整性特征。伏牛山的地质内涵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最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的构造特征,科学价值在于记录了古大陆板块漂移、俯冲、拼合乃至碰撞造山等地质过程,揭示了造山带花岗岩箭簇峰与锯齿岭、斜歪与滑塌峰丛、岩盘山与千层崖、类单斜山与类褶皱山等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
伏牛山还呈现出构造岩溶地貌罕见的悬挂式裂隙泉、瀑水钙华和高度变形状态下岩溶洞穴中的天然岩画景观群。
伏牛山的自然之美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伏牛山区腹地,有西峡园区、内乡园区、南召园区、栾川园区、嵩县园区,等等。公园的建设将地球科学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造就出许多兼北国风光之浑厚、挟江南山水之清秀,以雄、奇、险、秀、幽而独树一帜。在这里,既可以了解地壳运动丰富的内涵,又可以品味大自然奇特的景观。

西峡园区寻恐龙遗迹
西峡园区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境内,主要包括西峡恐龙遗迹园、老界岭、龙潭沟景区、五道及蝙蝠洞等景区,地处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构造部位,是研究大陆复合型造山带的“地质档案馆”。
在20世纪80年代,伏牛山区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成为轰动世界的一大新闻。这里埋藏的恐龙蛋化石群,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保存之完美、类型之多样,堪称世界之最。其中西峡巨型长圆柱蛋、戈壁棱柱蛋是世界范围内的独有或稀有珍品。有趣的是,这里不同种类的恐龙蛋化石赋存一个层位、数十枚恐龙蛋共居一室、一窝恐龙蛋双层连体,恐龙蛋成双成对或放射状排列,而其中原地埋藏类型尚未孵化的恐龙蛋化石的大量出现,是否预示着生命演化过程中遗传基因编码的某种缺失,还是尚待破解的自然之谜。

不管怎样,这些地质遗迹记录了25亿年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伏牛山沧桑变化历史及恐龙由盛到衰乃至灭绝的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内乡园区看地质演化
内乡园区位于河南省内乡县北部的伏牛山腹地,主要包括宝天曼、七星潭、天心洞、云露山等景区及七里坪—夏馆恐龙遗迹、马山口商丹断裂带科考区。园区位属秦岭造山带重要部位,囊括了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所有的岩石地层层序和构造形迹,记录了区域28亿年以上的地质演化历史,对研究秦岭造山带不同阶段的造山运动和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园区的主景观有:宝天曼花岗岩峰墙“骆驼峰”、岩溶洞穴“天心洞”、七星潭花岗岩“摞石群”以及独特的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系统及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景观。
在我国的著名的地质公园中,诸如黄山之秀、泰山之雄、三清山之险、嵖岈山之奇,(秀美黄山、雄伟泰山、险峻三清山、神奇嵖岈山)都是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的杰作。而因岩浆冷凝、释重卸荷、席状剥裂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则极为罕见。七潭河花岗岩“摞摞石”地貌酷似远古“图腾柱”再现、美国“总统山”迁移,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于造山带花岗岩的侵位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骆驼峰海拔1 760米,是伏牛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一朵奇葩。由断裂切割而成的薄壁岩墙酷似斧劈刀削直插云天,由重力崩塌形成的象形石如驼峰昂首寻路,故名“骆驼峰”。
南召园区观峰林地貌
南召园区位于伏牛山脉北支主峰带上,包括真武顶、石人山、五垛山等景区以及乔端科考区,等等。这些分布在海拔1 600 ~ 1 800米高程而又相对平坦的小区域,在地质学中称为“剥夷面”。剥夷面是伏牛山地区古地面的直接记录,其初始高度低于1 000米,可代表地形隆升的幅度。在伏牛山区,由于白河水系的出现使其东麓出现向东南方向发散的喇叭口地形,进入淮河流域的夏季湿热气团可由此进入伏牛山腹地,并在白河上游峡谷地带产生年降水量在1 300 ~ 1 100毫米的强降雨带。这就是可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媲美的白河水汽通道现象。因地处白河水汽通道,充沛的光热水资源,形成伏牛山地区独有的亚热带特色的农业景观生态。
在伏牛山区,有许多山峰被当地人叫做“墁”或“顶”,诸如宝天墁、龙池墁、真武顶,等等。这些分布在海拔1 600 ~1 800米高程而又相对平坦的小区域,在地质学中称为“剥夷面”。剥夷面是伏牛山地区古地面的直接记录,期间完成时的高度低于1 000米,可代表地形隆升的幅度。
石人山峰林景观区出现于真武顶北部边缘,因地处沙河源强暴雨中心,充沛的降水增强了沙河上游水系的溯源侵蚀能力,激流沿花岗岩体棋盘格状破裂系统下切造就了孤峰独秀、孤峰连带成林的石人山地貌景观。

栾川园区赏瀑水钙华
栾川园区位于伏牛山北麓的栾川县境内,包括老君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等景区及栾川古生物化石保护区。栾川园区地处秦岭造山带重要部位,是板块增生、造山运动、推覆与重力滑脱构造等地质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园区主要景观有:伏牛山最高峰——鸡角尖、龙峪湾“断层崖”、老君山花岗岩“石林”为代表的花岗岩地貌,“北国第一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渡沟瀑水钙华等岩溶地貌。“河南栾川盗龙”“迷你豫龙”等为代表的栾川动物群,对研究区域白垩纪古环境演变、恐龙生活习性及其灭绝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发育在“飞来峰”内的鸡冠洞,全长5 600米,落差138米,上下五层岩溶洞穴叠置。洞内长年温度保持在26℃左右。富含钙离子的水蒸气附着在洞壁结晶,造就了晶莹剔透的晶针、石花、石枝等景观。而地下暗河、池潭和裂隙水流等则生成鹅管、石柱、石笋、葡萄石、石幔、石瀑、边石坝、云盆等钟乳石景观,可谓琳琅满目、雍容华贵。
老君山是远古山崩地裂的见证。老君山花岗岩峰林景观由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造成。在海拔2 200多米的主峰区,石峰呈斜歪状,北坡缓(60~70度),南坡近直立(80~90度),有一种重力失衡、摇摇欲坠的感觉;在山的南坡,也就是滑塌滑脱峰林的主景区,几十条形似宝塔状的石峰阵列与山体若即若离,呈梯次下滑状态;再向南就是滑坡体的前沿“鼓丘”部分,是从山体间彻底垮塌下来的巨型石块,称之为“滑塌峰林”。

在栾川重渡沟景区,还可以看到瀑水钙华景观群。在现代板块构造动力学系统的影响下,秦岭造山带的逆冲岩系复活,在碳酸盐岩分布区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及牵引褶皱,形成以垄脊槽谷型岩溶为特色的水文地质景观——“瀑水钙华景观群”,造就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北国水乡”——栾川重渡沟。

嵩县园区阅构造遗址
嵩县园区由白云山和木札岭景区组成。园区由白云山云海、九龙河瀑布群、木札岭花岗岩类褶皱山和以木植街破火山口、枕状熔岩及白土塬六方柱状节理等为代表的超大陆裂解构造遗迹构成。白云山是我国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岭,又地处白河水汽通道的顶端,水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是伏牛山地区观云海、迎日出的最佳选地。由于长江水系汉江支流白河的溯源侵蚀,海拔2 216米的白云山玉皇顶成为伏牛山脉V字形分叉节点。受地形影响,沿白河峡谷长驱直入的湿热气团抬升与冷风云系交汇,年均1 300毫米的降水量、12.5℃的气温和常年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状态,造就了白云山云海奇观频繁发生、瀑布跌水与溪流群组叠置和亚热带中高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坚硬的岩石、陡峭的地形和小流域内充沛的水资源,是形成瀑布景观的必备条件。而伏牛山区时常与瀑布相伴的浑圆石臼,曾被误读为第四纪冰川遗迹而称之为“冰臼”。如今将其解读为汛期携带砂石、岩块的山洪在瀑布或跌水下方水潭处形成漩涡,随水流高速旋转的砂石研磨基岩便出现口细肚大、形如茶壶状的石臼,地貌学上称作“壶穴”或“瓯穴”。
在木札岭景区,可以看到花岗岩地貌奇观——“褶皱山”和单斜山。我们通常在旅游景区见到的花岗岩多为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地貌形态均以峰林或峰丛为特征。而伏牛山木札岭景区的花岗岩“褶皱山”地貌景观则鲜为人知,其形成得益于区域变质作用的花岗岩化。因不属于岩浆活动的范畴,在花岗岩化过程中仍保留着原始岩层固有的褶皱变形。

伏牛山的人文之秀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河洛地区、汉水流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产留存非常丰富。
50万年前,南召猿人在这里点燃生命的火花;7 000年前,独山玉工在这里谱写了中华玉文化的灿烂篇章,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之前,有一神人把她养的一头黑牛带上了天宫,被王母娘娘派往蟠桃园耕地。有一次,嫦娥去天宫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黑牛便悄悄地衔着嫦娥的衣带来到月宫。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将黑牛打入东海受罚。善良的嫦娥派蟾蜍把黑牛搭救出海。王母娘娘又派天将去捉拿黑牛,黑牛一头扎进地穴躲了起来,被凶恶的天将封死在里面。黑牛运功变成了巨大的神牛,但是,始终没能撑破地皮钻出来。从此,平地便隆起了八百里伏牛山。这里曾经有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铁牛庙,是后人祭祀时所建。每年正月十八至二十二,充满山村风味的铁牛庙会在此举办,搭台唱戏、民俗表演使得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此一聚。20世纪70年代,铁牛庙被毁。现在,铁牛庙重新被建立起来,2008年,嫦娥奔月神话被申报为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牛山风光优美,很多诗人曾写过不少吟诵的诗篇。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他创作的诗《适》中写道:“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晚唐著名诗人薛能也曾游历到过伏牛山,他在诗《伏牛山》中写道:“虎蹲峰状屈名牛,落日连村好望秋。不为时危耕不得,一黎风雨便归休。”
伏牛山地区孕育了很多文化先哲,比如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政治家伊尹、经济学家范蠡、军事家诸葛亮、思想家程颐程颢等,他们用自己的伟大实践浇筑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道道丰碑。其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开创了人类科学认识自然的新纪元;诸葛亮的隆中对展示了运筹帷幄的高超智慧;范蠡成为经济学家的典范。
(部分图文资料由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