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上的晶彩图腾——走近盐湖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 胡勇, 张佳楠
Online: 2018-04-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刘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油气地球化学与资源评价、非常规油气地质。
本文引用格式
文/刘成林, 班东师, 徐思渊, 洪唯宇.

何为盐湖
地球上湖泊众多,以水中含盐量划分,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水体的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是盐湖形成的有利条件。因降雨减少、水源中断等原因,淡水湖的水不断蒸发,湖水盐度越来越高,就形成了咸水湖。在环境持续干旱的总趋势下,咸水湖中的水持续蒸发,湖水矿化度达到35克/升时,便形成盐湖。盐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可以说盐湖是“老龄化”的湖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盐湖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里。
盐湖又可以分为大陆盐湖和海成盐湖。大陆盐湖也叫陆源盐湖,顾名思义,就是在内陆地区形成的盐湖,盐分主要来源于地表岩石风化产物、地球内部岩浆以及古沉积岩的再溶解,中国近代的盐湖都属于此类;海成盐湖也叫海源盐湖或潟湖,当海湾或内海由于沉积物堆积使其全部或一部分成为海成湖后,残留的海水,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强烈蒸发,盐度不断增加,形成海成盐湖。
觅寻盐湖
世界上盐湖众多,国外比较著名的有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突尼斯的吉利特盐湖,以及智利的阿塔卡玛盐湖,等等。盐湖中结晶的晶状盐粒可折射倒影,天空、人影,还有湖沼等别致的景观,在游客眼中仿佛梦境一般,摄影家的相机更是将此景展现得如天堂般一尘不染。这些盐湖都具有独特的盐湖景观,或是呈现晶莹的盐沼,犹如天空之境;或是呈现别致的地貌结构,包括盐湖沙漠、活火山以及间歇喷泉浅滩,等等。另外,盐雕、采盐工艺以及特别的盐浴,都是盐湖旅游资源中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链,既丰富了游客的盐湖旅游体验,又促进了盐湖旅游业的相关发展。别致的盐湖景观及其特殊的气候、地貌环境和历史文化使盐湖成为综合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度假休闲的绝佳旅游胜地。
中国是世界上盐湖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1 500个。盐湖的分布几乎全部集中在广大的内陆区域,其中青海省是盐湖最集中的地区,大约有150个,被誉为“盐湖之家”的青藏高原中的盐湖数目达数百个。我国的四大盐湖——青海的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山西运城盐湖和新疆巴里坤盐湖也享誉世界。其中,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年降水量约为30毫米,面积约为5 800平方千米,湖中蕴藏着500亿吨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 000年。这里著名的“万丈盐桥”实际是湖面上一层厚度为2~4米的盐盖,异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车辆可在上面畅行无阻。盐桥的养护方法也十分独特,若路面上有凹坑,从附近的盐盖上挖取一些盐粒放入坑内,再倒入卤水,盐粒便与路面融为一体,凹坑处完好如初。
细说盐湖成长史
盐湖的演化过程与构造运动、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都有密切关系。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山脉和裂谷,在这些山脉和裂谷中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形成盆地,随着进一步构造运动,盆地相对下降,水流汇聚到地势低洼的区域,就形成湖泊。
湖泊形成初期,受区域温湿气候影响,湖泊水源充沛,水域宽阔,水体注入量超过蒸发量,湖水含盐度较低,这一时期湖内生物繁盛,湖泊周围植被茂密。随着区域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雨量减少,光照充足,蒸发作用增强。在这种干旱气候影响下,湖盆水域开始收缩,此时湖盆仍能接收外缘山系水源的补给,所以湖水含盐度依然较低。在干旱气候持续影响下,湖盆发生了深刻变化,水体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导致湖盆萎缩加剧,湖水含盐度逐渐升高,此时盐湖初步形成。


湖水首先从表层开始变咸,表层水因蒸发量大而浓缩,密度逐渐增大。由于白天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在表面保持较浓的咸水。到了晚上,尤其是在冬季夜晚,温度下降,盐度高的表层水因密度大而下沉至底部,盐度低而密度小的水上升至表层,如此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上部水体咸而重,下部水体更咸、更重的双层结构。盐湖水体的垂向循环也因此而减弱以至终止,造成底部缺氧。
在这种高盐度环境条件下,大部分生物无法存活,湖中生态以广盐性生物,如卤虫、盐藻、螺旋藻及嗜盐细菌等构成的生物系统为主,适应正常盐度的生物,如珊瑚、苔藓、大部分腕足类等,全部绝迹。生物死亡后,遗体会下沉到下部高盐度缺氧水体中,不易被降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盐湖发育末期,区域干旱气候加剧,外部水源补给远远不足,水体蒸发量大大超过注入量,湖水因蒸发浓缩盐度逐渐增大甚至达到饱和状态,湖水中的盐类开始析出,湖泊周围出现盐滩。随着湖水盐度升高,盐类按照溶解度从小到大依次析出,在湖泊底部形成同心圆状的沉积现象,形态与牛眼相似,称为牛眼构造。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后,盐湖最终形成。
盐湖与人类生产生活
盐湖为地质历史形成发展过程中周围环境不断演化和变迁的产物,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方便了人类的衣食住行。
首先是金属元素矿产(如钾、钠、镁、锂等)的开发和利用,钾盐矿的开发和利用有95%被用来做肥料,剩余5%属于工业用途,而我国钾盐矿产资源量十分匮乏,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钾盐资源量占到了全国钾盐资源量的95%,氯化钾资源量可以达到7.6亿吨,这与欧美国家相比依然相差甚远。钠主要以石盐与芒硝的方式作为主要矿产,其中由于盐湖的石盐生产周期较短、成本较低,可以与海盐争夺市场,而芒硝主要用于生产硫酸钠,并且用于洗涤剂生产、造纸和玻璃工业等,目前由于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芒硝的需求量减少了许多。镁盐是制造耐火材料级氧化镁(镁砂)、氢氧化镁、硫酸镁、碳酸镁、氯化镁以及金属镁的原材料,属于工业、制造业的原材料。锂盐在盐湖中的蕴藏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金属锂是新能源领域的原材料之一,锂在高能电池、轻质合金和炼钢等领域的应用都占有相当比例,并且随着目前新能源领域逐渐占领风口,锂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在盐湖漫长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随之而蕴藏,并且资源量巨大,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和气田很大一部分是在中新生代由湖泊逐渐变咸而形成的,包括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等地的油气田。由于盐湖中有很多盐分,湖底又缺乏氧气,使生物遗体不会被细菌分解,就好像腌咸鱼一样,可以大量长期保存下来。这些生物遗体加上附近河流带来的一些植物枝叶、泥沙不断地堆积加厚,埋藏深度逐渐加大。随着地层温度升高、压力增大,生物体中的脂肪和蛋白质逐渐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天然气。根据一些地球化学参数,地质学家们可以判断天然气的母源:陆生植物还是低等水生生物。早期湖水中心在柴达木西南地区,面积大,低等生物和少量陆生植物(如芦苇)是主要的天然气母源。随着阿尔金山脉抬升,湖水中心向东扩展,面积缩小,在柴达木西北地区,更多的陆生植物带到湖水中,与低等生物一同作为天然气的母源。 盐湖也是自然环境信息和天然实验室;盐湖还是“碳沉积池”“自然生物反应器”。盐湖沉积占世界陆表面积相当大,有大量碳酸盐岩沉积,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与人类有关的温室效应。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盐湖
盐湖是受到特殊地理位置、气候、地质发展史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自然环境,其拥有不可复制及不可修复的自然景观,也拥有不可再生且数量极有限的矿产资源。与此同时,人们一直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其蕴含的一切宝藏,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资源勘探或矿产开采,都应该小心谨慎。我们需要权衡好矿产资源、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三者之间的利益与冲突,让可爱、美丽的盐湖能够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
(部分图片由作者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