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之约
作者单位/《中外文摘》杂志社
Online: 2017-07-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林娟,作家,从事散文写作与编辑等。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李林娟.
在山水中寻觅一个回声,在曲径中相遇一段永恒,赴蒙山之约,领略沂蒙山水被秋霜染色过的迤逦。
窗外帧帧景色带着秋天特有的色彩,介于萧瑟和烂漫之间,有秋收过的痕迹,也有果实压枝却枯叶遍地的静谧。一路上,天穹青蓝苍白,村庄与田野交相出现,心中有秋蝉秋蛙的声音在低吟,不知不觉紧锁的眉头打开。
来到齐鲁大地,孔子之乡,第一站选择的是孔子研究院。走进院府,正中是个外方内圆的祭祠台,台周环水,放眼四面,这里有着大型仿古建筑。进入展厅,看到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痕迹,有孔子出国讲学的壮观场面和九鼎玉器等,各种出土文物都彰显着古文化的丰富。
拜谒三孔圣地,圣庙孔府孔林,这里经历过千百年以来历朝历代皇帝的拨款兴建,也经历过规模宏大的拆毁重修,所以来到这里,历史的沧桑变幻历历在目。这座1 000多年的宅院留下的斑斑史痕折射着孔子的光芒,也成为人类文化思想行为的指导。
鬼谷子山留住了秋
那天适逢秋雨造访,时而细雨入丝,时而雨过日破云,时而又小雨打湿衣裳。登高远望,青山在雾霭中若隐若现,而下边的同伴却没了踪影,是雾迷蒙了高山,是小雨瞭开了我的心房。
一路聆听雨声沙沙,秋蝉低唱,小溪水缓缓流淌,俯身捧起一手心泉水,入口甘甜。仰望远山,赤橙黄绿青蓝紫,层层叠叠,近看眼前,一石一泉,石有灵性水有动感,此情此景更待于何人相处?
金线河沟留住了秋。一片柿林、一片银杏林,柿子金黄挂枝头,银杏霜打也成金。一滴秋雨、一缕秋风,遮掩了伊人多少心事,安排出了一眼的浓装。
秋风冷,秋晨凉,秋叶落,一地黄。
结朋友,寻寿星,进村庄,话家常。
其实,很多事情犹如天气,亦或万里无云碧空如洗、亦或阴雨连绵举步维艰,但我们终究不能犹豫。犹豫,错过了时光。
路赏秋色,水绕山转,凝望一河湾的绿水,眺望南山红叶,芳菲不尽,仰望云卷雾茫茫,青山、古树、水之影重重叠叠,纯净无尘的秋色在心中逐渐升起。
云水禅心层林尽染,落尽了叶子的柿树,柿子挂满枝头,流年在一颗静静的老树上留下印记,路边的野菊花朵朵盛开,独自灿烂,温暖我的行程,装点着略显萧条的小路,秋过处,似水流年,秋与我逢,恰是年轮有痕。
路过青龙谭,水波荡漾,鱼儿翩翩游,些许鸟叫声,岸边几许花开花落。七人成行,浅浅相遇,友谊存心底。
落叶荒芜了谁的妙言短语,秋风又扫落了谁的思念情绪。这个秋天我们一起走过,你的歌声萦绕在我的耳旁,最真实的表情留给了昨天,这是我们在这个季节最美的回忆。
拥有真诚善良的心灵,才能找到真情真爱真友谊。蒙山的深秋该很好,那是天堂,只是因你们在场。
回首再忆齐鲁行
相聚时光总觉短暂,回程在即。
清晨,一束金黄的光束射在沂山邑水客栈窗前,我睁开双眼,伸个懒腰,将曲阜之礼、沂蒙风光、古城神韵、澎湖美景一一印在心里。
最后的凝望留给颜母颜征吧!她是属于曲阜文化的特别印记,亦是属于这座古城的伟大母亲。最后的敬礼送给长眠于这里的英魂吧!他们是沂蒙山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
蒙山是中华文明和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鬼谷子在此修炼授徒,李白杜甫同游蒙山,便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句。
蒙山深处,宏殿宫阁,寺庙多达几十处,这里黄卷青灯,钟响磬鸣,更感神秘不寻常。
行走在蒙山林中,被这里茂盛的植被吸引,一股清新入肺入脾。从小羡慕城市,可城市雾霾却成了常态,突然觉得乡村又是如此之美,是感情的轮回吗?但蒙山泉水甘冽是真的,蒙山的秋色美景是真的。蒙山悬崖栈道依万仞绝壁悬空而修建,全长近3 000米,曲径横悬,绝壁而生,仰望群山连绵,青翠叠加,俯瞰深谷无底,惊心动魄,小心翼翼攀爬栈道上,体会千转百回的风采。
龟蒙顶为蒙山主峰,海拔1 156米,因酷似神龟俯卧于云端天际而得名。
蒙山景区山岳奇特,层恋叠嶂,原生态森林氧吧,山不算高,锻炼很好,水流不急,垂钓也休闲,是周末寻奇探险、修身养性好去处。
挥别齐鲁文化,在车轮声中,沿途的一沟一河,一人一物,一切往后退去,敬佩与感悟沉封心。
旅行的脚步止于此,但很多还需要用心考量。远古的文化,大自然的瑰丽,祖国英雄儿女鲜血洒过的战场,八百里沂蒙山区都等着你的到来。无论是历史留下的千古长空,还是地壳的一次次运动,亦或是历史的一次次转折,蒙山之约,注定会是本秋最美的人文影像之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