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行者——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Online: 2017-04-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廷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等,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地质科技管理等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文/李廷栋.
编者按
2017年4月13日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行者、科学文化大师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有关“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的重要讲话之际,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地质图书馆联合举办了“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回顾和探讨丁文江先生的学术思想,纪念和传播丁文江先生对我国地质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推出纪念丁文江先生的文章。
丁文江先生(1887—1936)在20世纪中国科学文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先驱,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大师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热爱祖国、忠诚地质事业。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而且在考古学、人类学、动物学、测绘学、地图学、历史学等领域,也建树颇多。黄汲清先生在1988年提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发展中12位先驱者30项名列第一的事件中,丁文江先生占了7个;1990年,黄先生在为《丁文江选集》作序中,又提出丁文江是9个名列第一的地质事业的先驱者。可以说,丁文江先生的科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丁文江先生创办和领导了中国许多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13年2月,他在北京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之后,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了地质调查所,亲自担任所长。在他主政地质调查所的6年期间,不仅大力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而且进行了组织建设,组建了地质图书馆、地质矿产博物馆,创办了《地质专报》《地质汇报》《中国古生物志》及《土壤专报》等系列地质学术刊物。他精于治学、严以理政、善于用人,树立了优良的科研秩序和科学精神,使当时的地质调查所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地质科研机构。他是中国地质学会(1922)、中国古生物学会(1929)和中国地理学会(1934)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二、第六届会长。他还曾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任过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和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这些地质机构和学术团体逐渐发展壮大并派生出更多的地质机构和学术团体,支撑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
丁文江先生倡导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育机构,开启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先河。1913年,他根据章鸿钊的倡议,创办了地质研究班(地质研究所),聘请章鸿钊、梭尔格、张轶欧、翁文灏等人为教师,他自己主授古生物课,3年(1913—1916)时间培养出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等21名地质人才,并将成绩优良者送出国深造。1916年以后,地质调查所又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出黄汲清、孙云铸等一批杰出地质人才。根据他对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建议,北京大学聘请了美国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和从英国学成回国的李四光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教。两位地质学大师对中国地质教育和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名师云集、校风优良,使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为我国培养优秀地质人才的摇篮。他还利用任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便利条件,选派了一些人员赴国外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级地质人才。

丁文江先生十分重视地质矿产的实际调查研究,并亲自实践之。从1913年到1935年的20多年时间里,他走南闯北,在十六七个省(区)进行了地质矿产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科研成果。1913年冬,他率队进行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地质调查报告——《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和由中国地质学家测绘的第一幅区域地质图。1914年,他远去西南边陲诸省(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测绘了许多区域地形地质图;详细研究划分了滇东寒武系、志留系和黔、桂泥盆系,以及川、滇、黔、桂四省(区)二叠系;命名了滇东寒武系的沧浪铺组和志留系的妙高组、关底组等地层单位;他建立的黔南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层序和命名的寒武系、志留系和下石炭统(丰宁系)等地层名称,至今仍在应用。1916年,他在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进行地质考察,并于1919年发表了《关于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1917年,根据他自己调查研究过的许多矿床和收集已有矿床资料,在《远东时报》发表了中国地质学家撰写的第一篇矿产资源论文——《中国矿产资源》,第一次公开报道了中国的煤、石油、盐类矿产、铁、铜、钨、锡、锑、铅、锌、金、银等矿产,论述了各种矿产的成矿地质背景,引起国外企业家的注意。1921年,他在《农商公报》发表了《北京马路石料之研究》,对四种岩石性质及实用性进行了研究报道,成为中国研究工程地质的第一人。1928年,他作为总指挥,指导了西南地区一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工作分三路进行,调查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广西、西康(今藏东昌都地区),涉及地质、古生物、矿产、地理、人种等诸多学科领域,历时一年,取得辉煌的科研成果。丁先生还对中国的构造运动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中国的造山运动》一文,肯定了广西存在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天山、广西及越南存在海西运动,对翁文灏命名的燕山运动进行了修改补充,分为三幕,并将其活动范围扩展至岭南地区。
丁文江先生是我国煤炭地质事业的创建者之一,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曾对多个煤田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别详细研究了山东枣庄峄县煤田、河北省井陉煤田、山西平定及太原西山煤田、辽宁北票煤田等,研究了煤层分布,计算了煤炭储量,测制了地形地质图,并于1915年在枣庄煤田实施了三口钻井。1916年,他根据多年对煤田调查研究之结果并吸取他人资料编著出版了《中国之煤矿》,论述了中国煤田的分布,成煤时代以及有关矿业、矿务等内容。1921年,他在《中国矿业纪要》一书中,首次用科学的方法估算了中国煤炭资源量为2 343亿吨。
丁文江先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爱国敬业,关怀后进,创造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奇迹,铸造了中国地质科学的辉煌,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发挥了先行者的作用。归纳起来,他至少是十个方面的先行者,即创建和 中国地质调查机构的先行者;组建中国地质图书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倡导和创办中国最早地质教育机构,培训地质人才的先行者;中国第一位发表地质学术报告和填绘区域地质图的先行者;第一位远至西南边疆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并取得多项地层、古生物等研究成果的先行者;中国第一位发表中国矿产资源论文的先行者;中国第一位发表《中国矿产纪要》的先行者;创建中国煤炭事业、开启中国煤炭地质调查研究的先行者;中国第一位进行铁路和城市道路工程地质调查、发表工程地质论文的先行者;中国第一位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古生物的先行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丁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损失。地质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事业,纪念丁先生,就要学习他执著科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本文图片由泰兴市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