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沉睡亿年的石破天惊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Online: 2017-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宋宏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宋宏建.
在色彩斑斓、地大物博的中国大地上,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三里庙村,实在是太渺小、太不起眼的一个地方了!然而,在21世纪初的某一天,这个荒凉偏僻的山旮旯里居然石破天惊,平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恐龙遗迹公园,且被誉为“世界奇迹”,这可真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怀着一腔虔诚,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说它神奇,是因为在我的脚下,沉睡着人类这个赖以生存之星球上曾经灭绝了的一个家族,一个距今大约2亿到7 000万年前,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的庞大家族。它们是地球村里名副其实的霸主,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与之对抗。它们中间的巨无霸叫震龙,身高一二十米、长四五十米、重达一百多吨。
那么,“恐龙”一词从何而来呢?——180多年前,英国的曼特尔夫妇发现了一种个大且奇特的动物牙齿和化石。后将化石带给当时世界著名学者、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去鉴定,结果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年代还不会太古老。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的曼特尔继续考证,两年后在伦敦的皇家学院博物馆里,终于发现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已灭绝了的古代爬行动物的牙齿。
再往后,随着古生物化石的不断出土和人类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现长着“鬣蜥的牙齿”这类动物即为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成员之一。其实,它虽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却与真正鬣蜥的血缘比与其他种类恐龙的关系还要遥远,不过按照生物命名的法则,最早被科学记录下恐龙种名的拉丁文没有变更,故被译成中文名的“禽龙”就是“鬣蜥的牙齿”。
“恐龙”一词,最初由日本学者从希腊文“Dinosaur”翻译而来,“Din”是可怕,“saur”是蜥蜴,那么合起来就是“可怕的蜥蜴”了。中国人沿用这个译名,应该与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而日本人认为蜥蜴类爬行动物是“龙”的一种,同样是受我国龙神文化及其习俗的传播和影响。
沧海桑田,乾坤挪移,6 000多万年过去了。面对亿万年前这片气候温暖湿润、遍地森林茂密的土地,我不禁纳闷:那个无论喜食荤素都有享受不尽之美味的庞大家族,怎么其生也忽,其亡也倏,仅仅生活了一亿多年,就从地球上消失得干干净净,成为一个千古难解的科学之谜?
199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最早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里发现食肉恐龙完整的化石骨架,并把它叫做“非洲猎人”。其有长长的头骨、强健的前肢、能够弯曲的利爪以及坚挺的长尾,身长将近10米,这些是“非洲猎人”的典型特征,与侏罗纪晚期繁盛于美国西部的跃龙非常相似。之后,大漠戈壁上又爆惊喜,牙齿呈宽抹刀形的蜥脚类恐龙相继出现,与侏罗纪晚期繁盛于北美洲西部的园顶龙十分相似。这一刻,古生物学家智慧的大脑里便激灵一闪:在相隔几万千米的非洲和北美洲,如此接近的恐龙难道有什么亲缘关系?
谜底揭晓,唯一的解释就是大陆漂移!我在想象,大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是怎样一个天崩地裂、翻天覆地的奇观啊——盘古古陆已开始分裂漂移,现代非洲的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包括北美洲和欧洲在内的北方大陆(劳亚古陆)正在吱呀破碎,而于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却尚存一座与非洲大陆相通的大陆桥,使得这两块古老大陆上称霸的恐龙可以欢聚一堂,互相交流。这样说来,当时的欧洲与北美洲血肉相连,那么北美洲与非洲间存在亲缘关系接近的恐龙类群,就顺理成章了。
进入白垩纪初期,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分离漂移,非洲完全从北方的劳亚古陆脱离出来,逐渐与冈瓦纳古陆本身的其他陆块(如南美洲)分离相隔,真正成为一个岛状大陆。自此以后,非洲的恐龙就朝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演化了。
步入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恐龙蛋化石原始埋藏状态为特色的恐龙蛋遗址展馆,已是夏季溽热难耐的正午。然而潺潺流水、嘀嗒作响的舒缓音乐,清风习习、明亮幽静的宽敞展厅,九曲回廊、光怪陆离的海底隧道,则给人带进一个凉爽惬意的世界。我似一个憨头傻脑的孩子,匍匐在巨硕的恐龙脚下,双手掬住下巴颏,瞪大双目,盯紧时间老人手捋白花花的长须,一路抖着包袱,慢条斯理地叙述着一个个古老神奇的传说。
这里发现蛋化石的地点,遍布西峡县及相邻内乡县、淅川县的15个乡镇57个村,在西峡、内乡两县的3乡4村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发掘出的恐龙蛋有5 000多枚,恐龙蛋和骨骼化石的覆盖面积达8 578平方千米。石破天惊的奇观,不仅为研究恐龙及恐龙蛋的分类提供了详细资料,并为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繁殖方式,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貌、古生态环境以及地层学和埋藏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信息。

从石头蛋里提取出恐龙基因的报告,一出笼便一片哗然,因为那是个“据说”:自西峡石破天惊的发现后,蜂拥者尽管都小心翼翼地搬运那些宝贝,还是有一个蛋被摔破了,且壳内是柔软的絮状物,而不是一般蛋内由泥岩或砂岩构成的坚硬物。于是乎,有人说这是原蛋里的蛋黄、蛋青等有机物没有完全分解,就在一间植物生物化学实验室里提取出了某种DNA片段,再把提取物与一些已知动植物的DNA进行对比,便炮制出又一个石破天惊的轰动来。空旷的大厅里,科学老人娓娓道来,从西峡的地质状况看,恐龙蛋埋藏于至少已6 500万年的地层为泥岩或粉砂岩,绝不能有效保护有机质免于分解,因此蛋壳内的物质早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石化,被置换做与周围埋藏环境一样的矿物质,那些所谓的“絮状物”,可能是地层中方解石矿物在蛋壳内结晶出的晶体;“柔软”则是埋藏间经历了地下水的浸湿,或出土后被潮湿环境的湿润所致。至于提取物的比较本应在生物之间进行,故与已知动植物的DNA对比就显得荒诞不经……
一个人,我静静地走在曲径通幽的巷道里,细细抚摸着已暴露蛋化石达1 000多枚的恐龙蛋遗址上。这里是西坪—丹水盆地的最高层位,在它下面至少还有16个产蛋层,现已确定蛋化石分别归于6科9属13种,其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保存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一个人,我悄悄地走在曲径通幽的巷道里,柔柔地观瞻着那些巨型的长形蛋和戈壁棱柱形蛋。如今“恐龙DNA”事件一如过眼云烟,科研成果是恐龙蛋壳中93%的成分是碳酸钙,由一层有机质基层和一层方解石质构成,这种双层结构与现代鸟类的蛋壳相似,能有效防止蛋内水分蒸发和保护胚胎正常发育;而长形蛋和戈壁棱柱形蛋由于举世罕见,作为西峡蛋化石的标志理所当然。一个人,我默默地走在曲径通幽的巷道里,深深沉思着这些比我们的祖先还久远的龙族世界。最早的猿人生活于300万年前的更新世,即使恐龙灭绝的时代也比其早6 000多万年,而眼前这些沉睡亿年之后石破天惊的遗迹,实在是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远古生命信息,等待着我们去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