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7, 12(1): 22-27 doi:

地质奇观

寻找奇丽彩虹山——走进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文图/李忠东

作者单位/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Online: 2017-01-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忠东,旅游地学及自然生态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旅游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质科普等工作。

PDF (215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文图/李忠东. 寻找奇丽彩虹山——走进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7, 12(1): 22-27 doi:

在河西走廊,张掖的位置举足轻重。古时河西有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张掖居其一。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河西四郡均为丝路重镇,但张掖还处于丝绸之路与居延古道的交汇之处,其重要性又比其他三郡多出三分。

历史上张掖远比今天要辉煌,这里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最差也是历朝历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称它为“塞上锁钥”一点都不为过。

近年来,张掖因一种色彩斑斓、造型幻异的地貌而名震中外。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横空出世,几乎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丹霞地貌的认知,那一抹金彩幻影的颜色带给人们的惊艳超乎想象。公园位于张掖市肃南县、临泽县境内,主要包括南台彩色丘陵、冰沟丹霞、大肋巴沟丹霞,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及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其景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规模之宏大,世所罕见,被誉为“彩色丘陵中国第一” “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 “世界十大神奇地质奇观”“中国的彩虹山”“全球最刻骨铭心的22处风景之一”。

南台彩丘——中国的彩虹山

其实,对于张掖丹霞,我们误读颇深。电影中那些美轮美奂、五彩斑斓的彩丘,并不是丹霞地貌,而是一种西北干旱地区所独有的彩色丘陵地貌。张掖丹霞指的是西侧肃南县的冰沟、大肋巴沟等地所分布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造型奇异,色泽赤红,在形态上和颜色上与南台的彩色丘陵有一定区别。

之所以这两种地貌被混为一谈,大概是因为它们都同属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由于大多数游客都只到南台彩色丘陵景区,很少到冰沟和大肋巴沟,所以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差。

我更愿意将彩色丘陵称为“中国的彩虹山”。这个彩虹山,主要分布在临泽县与肃南县交界处,由距今约1.35亿年至 0.96亿年前的白垩纪碎屑岩形成。这种岩石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气候冷暖干湿以及水域里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沉积物中的铁会形成不同价位的铁离子,从而使岩层以红色为基调,呈现出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颜色相间变化,极富韵律感和层次感。

公元686年,唐代诗人陈子昂随军北征突厥来到此地时,便看到过这种奇异景观。他在《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一诗中写道:“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峡口山,便在今之张掖。诗中所写赤山,便是彩虹山。诗中用到横绝、翕赩、崔崒等词,便知陈子昂面对这里的雄阔与绝色时是何等地惊叹。

言有尽而意无穷。沿着景区游线,通过游线上的四个观景台,我们便可大致领略彩色丘陵的壮美。

我们可以站在景区最大的观景台上,这里看到的彩丘无论规模还是色彩都最绝艳。伫立高处,红色、黄色、紫色、白色、黛青、灰绿、灰黑……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的海洋,目之所及,全是缤纷斑斓的叠加与变化!地质作用还导致岩层发生倾斜,形成单斜山。

彩丘之丽


“大扇贝”


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彩色丘陵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犹如艳丽的彩带随风飘动,颇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势。大自然在这里尽情挥洒着对色彩的热爱,为我们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旷世奇观。在这里大景如“彩丘之丽”,中景如“大扇贝”,小景如“精灵闹海”“众僧拜佛”等,无不鲜活灵动,造型逼真。这个观景台非常适合于下午顺光拍摄,尤其是雪霁初晴,彩丘比往日更多了几分娇艳。无数充满艺术感的色块与线条,在高天流云之下,幻化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雄奇之美。

“精灵闹海”


我们可以站在景区最高的观景台上,这里视野开阔,可360度看大景,站在山顶观景台上几乎可以饱览景区全貌,每位到过这里的游客,都会被深深震撼。

“七彩屏”


我们可以站在可近观可远观的观景台上,这里视野开阔,周围的彩丘如波涛翻涌,在时空变换、光影移动下变化万千。白色的单斜山和单斜群峰脊如“刀山”,红色的单斜山和单斜群峰状如火焰,两相辉映,取名为“刀山火海”。而远处,直立高耸的红色砂岩,如幽深的古堡城廓,得名“小布达拉宫”。

“小布达拉宫”


冰沟丹霞的诱惑

冰沟位于肃南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

冰沟丹霞属于红层地貌,发育于上、下白垩统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长期作用形成。这是地质专家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雨雪风霜的改造,山体被切割成起伏的峰丛、峰林,陡峭的奇岩怪石。

冰沟丹霞,最奇特之处在于形和色。从宏观上看,冰沟砂岩表现为“顶圆、檐突、身陡、麓缓”的特点,主要的景观是丹崖绝壁、堡状孤山、叠板岩墙、单斜孤峰、单斜峰群等宏观景观,还有柱状石峰、孤立岩墙、笋状石芽等微观象形山石,它们形成了造型多样、变化无穷的组合。

随着流水而切割出的沟壑,不断往山的深处延伸。一路“巷谷”“一线天”等景观曲径通幽,穿行于其中,如置身迷宫。两侧,中年期的丹霞或若气势恢宏的城堡,亦可形成擎天巨柱,直指云霄,挺拔雄奇。而老年期的地貌特征,多呈现出残缺之异美,在风雨漫长的剥蚀下,曾经的巨堡坍塌,形成或成群或孤立的残峰、残柱,形态或奇异、或嶙峋、或突兀,恢诡谲怪却又妙趣横生。

而行至山脊,视野焕然一新。多个石柱、孤立岩墙、孤峰、峰丛构成的砂岩地貌组合形态,一览无遗。群山起伏中,可辨三级夷平面,每一级形成的景观迥然不同。

最高一级形成连绵起伏的城堡状岩墙。“卢浮魅影”是这种景观的经典,岩墙由白垩纪紫红色砂岩、砾岩夹砂砾岩构成,岩层水平或近于水平,流水沿构造方向和垂直节理侵(剥)蚀而成,将软弱的岩石带走,而将奇景留在这旷野。它宽约150米,高约50米,四面峭壁悬空,远观如卢浮宫屹立苍穹。

“卢浮魅影”


第二级夷平面多为丘状峰丛。这种峰丛往往沿山脊的一侧坡面发育,连续分布在沟谷的两侧。在形态上,峰丛大有异趣,峰顶多呈单斜坡,上覆青草,峰体壁立如削,色泽赤红。峰丛往往分为两层或三层垒叠,远观如童话中的小木屋。景观也多以啤酒屋、蘑菇屋等命名,亦有童话般感觉。

第三级夷平面发育方形直立石柱、孤立岩墙,形成诸多冰沟丹霞地貌的经典景观。“阴阳柱”是冰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景观,它是孤立岩墙与方形石柱的组合景观,也是青壮年期张掖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两根石柱,高度均为50米左右,被称为阳柱的柱体略呈方形,顶端略粗;而另一根为阴柱,底座方形,上身呈板状,顶端有一天然形成的孔洞。立于柱下仰首,石柱拔地而立,直刺云霄,气势逼人。而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映射,石柱通体赤红,熠熠生辉,雄奇之美,难以言表。除阴阳柱外,冰沟的大型岩墙、孤柱还有凯旋门、龟蛇锁江,等等。

“阴阳柱”


这些岩墙和石柱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为何经历千万年风雨而不倒呢?形成石柱的岩石为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砾岩夹砂砾岩,这些岩石在流水冲蚀及寒冻风化作用下,岩层沿网格状垂直节理崩塌、解体,形成多个孤立岩峰。经过水流和风力的进一步雕凿,石峰逐渐变小并脱离母岩,最终形成直立的方形石柱。至于石柱不倒的原因,是因为石柱有一个“防雨装置”,石柱的顶部有一层砾岩,这种坚硬不易风化的岩石形成檐突,就像给石柱戴上了一顶防雨帽,避免其遭受流水的直接冲刷,从而即使周边的岩石消蚀殆尽,石柱仍得以完整保留。

当岩墙、石柱、孤峰继续遭受侵蚀后,也将进一步坍塌、解体成更小规模的残余岩块。它们是丹霞地貌发育的最后阶段,是丹霞消亡前的最后残留。冰沟保存了许多这样的丹霞残余岩块,它们或兀立于山坡,或三两丛聚,或如人、鬼、神、兽,或如花、鸟、鱼、虫,一切都在似是而非之间。人们以“神驼迎宾”“埃及法老” “金蟾观霞” “鹰头岩”“祁连火炬”等来命名,一切景观又皆由心生。

窗棂式丹霞


在与冰沟隔河相望的大肋巴沟,也有一种丹霞地貌,以怪异而著称,这种独特的丹霞地貌就是砂岩窗棂宫殿构造,这是我国西北旱区特有的丹霞地貌奇观。这种地貌发育于1.35亿年至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泥岩、砂岩,因其立面酷似窗棂,整体结构如宫殿而得名。这种特殊的地貌景观沿沟谷分布,造型奇特,气势逼人,远观状若宫殿连城,近看宛如万佛坐禅,令人慨叹造化之功。

结语

如果说南台以色彩斑斓著称,向我们展示了砂岩地貌的色彩之美,那么冰沟则在色彩美的基础上又叠加了砂岩地貌的形态美。这样说吧,南台丘陵好似一个身穿华服的艳丽女人,让人眼花缭乱;而冰沟则是身材窈窕性感的绝色佳人,美丽与魅丽的叠加,更让人叹为观止。

张掖,因祁连山、黑河的滋养而得“塞外江南”之名,在历史上,因地理位置中枢而居河西走廊要津。金戈铁马,马蹄声碎,这里上演过刀光剑影、成王败寇的兴衰转换;又因丝绸之路、居延古道从这里经过而经历烈火烹油、鲜花似锦的繁华;还因无数名人的游历居访而声名显赫,豪侠诗酒伴着佛号唱诵,晨钟暮鼓和着田园牧歌。

如今,更因那抹幻金迷彩而名扬中外,我们不远千里逐色而来,在清晨或黄昏之中,在日落和日出之间。我们看到阳光在大地挥洒绚烂,云霞在天边制造着幻影,流云在蓝天衬托高远,哪怕就算阴云、雨雾之下,大地也如此纯粹而干净……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