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石山————走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景区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
Online: 2016-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杨翠霞,散文家,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引用格式
文/杨翠霞.
说老实话,那么多人写过白石山,写尽了她的雄险奇幻,赞满了她的云蒸霞蔚,抒发了她的钟灵毓秀,我还能再写什么?那是一块神奇的画布,哪怕是丁点的渲染都似乎是对她原生的亵渎,所以我不敢妄自下笔。每一种岩石都有其独特的肌理美感。凡到过白石山的人,笃定白石山不是一个“美”字了得,也不是一个“好”字赞得。纵使有满腹的溢美之词也描绘不出她的全貌,照相机、摄影机再先进也难以反映出她的内在之美。她的美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上乘之大美。那种美是自然界闪烁的灵动之光,是一种文化内涵。她显示的是动与静的统一,充满着力与美的和谐。唯有她的存在,才使这里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展示出白石山独有的文化特点。每看到她,都给人以力的震撼、美的享受。难怪人们站在云峰之上,总会情不自禁要喊上几嗓子,那实在是赞美诗句的高度概括和发自内心的真情感叹。
何谓白石山
白石山雄踞八百里太行山的最北端,耸立于拒马河畔的群山之上,以全国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著称。古人曾以此山多白石而称之为白石山。
涞源白石山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张家界之秀于一身,并可用“雄”“险”“奇”“幻”4个字加以概括。峰高谷深,峰林壁立,落差可达600米,是谓“雄”;峰林峥嵘,峭壁陡崖,是谓“险”;峰林如兽、如塔、如剑、如笋、如仙,是谓“奇”;而夏秋时节,海拔1 800米以上(步游路的起点海拔就超过1 800米),常常云雾飘渺,云海如梦似幻,若雨后初霁,波涌浪卷,飘渺难当,更呈一个“幻”字。
白石山大理岩构造峰林景观,是在燕山运动阶段早期花岗岩拱起的变质大理岩形成的构造峰林,在国内罕见,是我国诸种峰林(如砂岩峰林、花岗岩峰林、土林、岩溶峰林等)中一种新的峰林类型,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白石山大理岩构造峰林景观,岩峰奇异,千姿百态,具有魅力无穷的自然美。景点集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白石山不但是大理岩峰林地质遗迹保护区,同时有宝贵的森林,特别有珍贵的野生红桦林,有许多野生植物和动物,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白石山大理岩峰林区,由于“闭锁深山,藏在深山人未识”,它保持了自然原貌。
白石山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厚重的人文历史, 1995年通过国家风景名胜区评审;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中宣部等四部委公布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2006年9月,白石山风景区作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进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

造物主的垂青
了解白石山形成的经过,才知白石山的存在真是造物主的垂青,更加感慨万千。不是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46亿年前,地球在炽热沸腾的地壳运动中混沌初开。经过数十亿年的嬗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白石山就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巨变。那无数次移山倒海的构造运动,伴随着天崩地裂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了现在的白石山峰林地貌。那浑然天成的地质遗迹,在用特有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裂变。那种地质大迁徙如凤凰涅槃般决绝、彻底。透过喷浆、裂变、隆升、强地壳震动等构造运动字眼,我仿佛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声音,看到了翻江倒海、山崩海啸的磅礴情景。而经过了一系列地壳运动后现存的峰林,才是真正的勇士。经过了物理作用或化学变化的重组,他们岿然矗立,气势磅礴,或险峻挺拔,或怪石嶙峋。
白石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带中部涞源—阜平复背斜北端,向东横越太行山深断裂带,与燕山台褶带西南端衔接。在10亿~14亿年前,白石山地区是一个潮坪环境,即海滨环境,潮涨潮落数亿年,沉积了厚达2 000米的白云岩,它的下部地层是高于庄组白云岩,上部则是雾迷山组和铁岭组白云岩。

白石山景区中元古界各组地层中雾迷山组最为普遍,其特征是在层面上形成的各种大小“鼓包”,大如“锅”、小如“馒头”,断面上呈明暗相间的纹带,主要在潮汐环境中形成,当退潮时藻类以“爆破”式的速度在沉积物上迅猛繁殖,并争夺阳光照射,形成向上凸起的“鼓包”,呈暗色纹带;当涨潮时,海水与海水中沉积下来的碳酸盐物质,遏制了藻类的繁殖生长,形成明亮纹层。沉积学家也将这种纹层称为“藻纹层”,将各种波状、半球状甚至“芋头”状的集合体称为“叠层石”。
白石山整个山体呈现出“双层结构”。山体底座为肉红色燕山期花岗岩(距今1.4亿年),它是王安镇巨型花岗岩基的西延部分。白石山体顶盖为白色的、产状近水平的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距今10亿年前形成),又称为“顶盘悬挂体”,约占26.4平方千米,厚度超过1 000米。花岗岩底座十分稳定,使得其上的大理岩构造峰林保留至今,避免了地震等构造作用的破坏。
白石山上部的白云岩盖层形成于10亿年前的海洋环境;地壳运动使这块白云质大理岩产生了两组以上的垂直节理,在后来亿万年漫长的岁月里,风化作用使垂直裂隙不断扩大,岩层变成了根根柱立的奇峰;而且,这些柱立如林的奇峰又正好伫立在稳固的花岗岩基座上,使得这些又奇又险的峰林在不断的地质运动中能够被保留下来。
白石山的白石是岩浆侵入运动时,炙热的岩浆烧烤白云岩,使白云岩发生重结晶等热变质作用,变成了晶粒均匀的洁白的大理石。但白石山顶部因距岩浆较远,火候不够,虽发生了热变质作用,但未形成纯大理岩,仍为层层叠叠的白云岩貌。
岩浆拱起上边的地层后,破碎的地层经亿万年的流水冲刷和日晒、风吹等风化作用,一点点被剥蚀、风化,变成卵石、沙粒、土壤,冷凝在地壳浅部的花岗岩渐渐“破土而出”。
无论是根根柱立的奇峰,还是渐渐破土的花岗岩,经过了数亿年的地壳运动最终形成大理岩构造峰林,它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每每让观者赞叹不已。

漫步白石山
我们从韭菜园上山,浓郁的山韭菜辣味扑鼻,竟让周边一些野花、野草的馥郁香气退避三舍。有人很想采几把尝鲜,却总是苦于找不到它的踪影,只好心存遗憾地前行。沿着步游路的石阶,我们一步步观赏,一声声赞叹。看着那些不知名的花草树木,后悔怎么在上学时就没能研究一下植物学,不然何至于到现在进入天然植物园里竟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傻得一塌糊涂。
我们的目的地是“佛光顶”,那里是白石山的顶峰,最是精华部分。人言游白石山不到“佛光顶”等于没去。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也多为此景。所以一路走来总会听见“到佛光顶还有多远”的问话。
“佛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与著名的峨嵋“佛光”一样,是一种奇妙的光景,在我国华南和西南易见,而在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白石山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北端,由于山高之故,每年的夏、秋季从东南方向来的暖湿气流容易被阻挡,而西北方向又常有冷空气过来,当云量增大,聚集成层,缓缓飘动,就形成了美丽的云海,是形成佛光的条件之一。
形成“佛光”的原理基本和彩虹的原理一样,是由于阳光照射微小水滴折射而形成彩环。但其条件要求更高,必须是观察者立于高山陡崖边,崖下有云海,有形成微小水珠的折射条件,同时太阳是斜射光从人的背面照射,投下人影。具备上述条件后可在云海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折射的光环,这就是“佛光”。
本来爬山最是累人,加上眼脚并用,多有自顾不暇,我们只好在歇息的空隙中一饱眼福。外地游人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与老伴相扶相携,因面部红润,愈发显得鹤发童颜。一问年龄竟是七十有余,听的人禁不住发出“真了不起”的赞叹。老太太一脸自豪,一副从容,旁若无人般继续前行,那情景感动得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游白石山,看不到雾是最为抱憾的事,好在我们及时登顶。气喘吁吁爬到峰顶的大理石栏杆内,顾不得擦一把汗便急不可待地举目四眺。但见眼前的一切都笼罩在云烟氤氲中,愈往远处望,色调愈模糊。透过淡淡的薄雾,才能看到巍峨秀丽的峰林,我深知要用风景画家的眼睛才能捕捉住它的纷繁线条,于是瞪大了眼睛努力地追视。远处,云层之上的山尖时隐时现,山岚也似与云朵追逐、捉迷藏。近处不时有云丝飘来,伸开双臂想与它握手,但每每只轻拂一下便扬长而去,留给人无尽的遐想。我一定十分忘形,张开的嘴巴里也吸进了雾霭的清凉,那份清凉连牙缝里都有了最佳的感觉,吞进腹中更是妙不可言,古人造词“沁人肺腑”一定基于此吧。
登上峰顶的不止一人,人们都在惊叹,“好”“真好”“太好了”的赞美词不绝于耳,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地忙碌着。我却悄然不语,因为这大美感人至深,无论怎么调动脑海里的溢美之词也难以表达万一,还是不要出声,不要喧哗吧,这种美是上天的恩赐,是造物主的赠与,更是自然界对这个区域的慷慨布施。

张华在《博物志》里写过:“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这里无处不透着天然之大气,不由得让人感叹造物主给这块勃发生命伟力的息壤,竟是这般神奇无比。我不由得避开众人,找一块柔软的草地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峰林中的每一道脊骨,默默地注视它的每一道皱褶,连那些附着的千万种植物毛发也一样熟记于心。然后将放纵的心贴在黑褐色的山地上,尽情地让心与地相息,闻花香,听鸟啭,那种与天合一、与地合一、与大自然合一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的享受。此刻的我真想不再起身,就这样嬗变成一片绿叶,一只昆虫,随白石山峰清新的气息跳动,在巍峨的峰林中徜徉……
最近几年,白石山又多了富有探险色彩的空中缆车和玻璃栈道。爬山累了,你可以坐缆车上山,一个个车斗随着缓缓的车速游游荡荡前行。坐在缆车里,悠悠然如在云雾中穿行,茂密的森林就在您座下呼啸,万丈深渊也已被您征服。那种感受真像步入天界般惬意。而那个令胆大者兴奋、令胆小者心悸的玻璃栈道更是让人百象迭生。那似乎是测试人胆量的最佳仪器。胆大的不光会一览无余地将脚下的深渊尽收眼底,还会毫无顾忌地欢呼雀跃;胆小的可就惨了,有的像摸着石头过河的瞎子一样干脆闭着眼睛,两手扶着峭壁,那才是真正的步履维艰;恐高的人更是可怜,脸色也变得煞白煞白,豆大的汗珠都会流下来,连目光也有些呆滞。其实这玻璃栈道一点也不可怕,所谓的紧张只不过是人内心的一种反映罢了。白石山的玻璃栈道和玻璃桥之所以让人感到险情深重,完全是因了白石山独特的环境所映带的结果。其长度和险度是北方的唯一,所以不仅旺季游人如织,淡季也是络绎不绝。
白石山的夏季气候最为奇特,明显的东南暖气流一遇太行山受阻便上升冷凝,在2 000米以下的空中就会形成云海。那种景色蔚为壮观。但见滚滚云层,一望无际;探头于云海之上的小山头似大海中的岛屿、楼群,堪比海市蜃楼。云雾时升时降,盘旋飞渡,翠壁上、奇峰边翻腾着的滚滚云团,让怪石险峰时隐时现。但云海给人观赏的时间特别短暂,刚才还是云锁封山,未等支好相机架的功夫就云飞雾散。最明显的是飞云口,睁眼见飞来了滚滚白云,一眨眼的功夫就成了朗朗晴天。白石山的云海给人的感受是奇妙的,游人每每钟情此景,都会为身临其境时那种心旷神怡而感慨。这次看不到下次也要苦等。难怪古人就将“白石晴云”列为涞源十二美景之首,那“云海日出壮观跻天,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林木花草鸟兽乐园,忽晴忽雨瞬息万千”实在是白石山的真实写照。


按照时间行程,我们由西门下山。留连忘返的我禁不住再次回头。真不想回去,就在这至纯至美的山峰中逗留多好。但天公不作美,像是要下雨。我们匆匆向山下走,不时看到路口处写有“此处风口,不可久留”“此处雷区,不可靠近”的路牌。景区的这种人文关怀令我十分感动,禁不住停下脚步四处循看。只见一个个观景台站满了人,我深知这些观景台的设置是景区管理人员几经考证、勘测才锁定的最佳观赏方位。那一块块条石、一把把沙土都是人工背上来的,里面渗透着山民们对工作的责任和对游人的敬重,更透着对白石山的大爱。正是他们用生花妙笔,细致入微地将一条条步游路铺得平平整整,妥妥贴贴。当时他们翻来调去,比试着角度,寻找着平衡点,让游人踏上去安全地观赏,其间劳作的每一滴汗珠都是他们最真挚的叮咛。想到此,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心生无边感激。那一块块基石上面有几多山民的汗水,我们游人就该在登路的同时道一声“谢谢”,因为是他们引领你安全无忧地拾级而上。
雨停了,阳光把透明的质感泻染在森林间,那一道道步游路如一条条玉带在翻飞着、挥舞着……再回首,神韵悠深的白石山,形态各异的景点造型,还有山中的万千物种,都是那样鲜活、灵动。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她都会有春夏的热情奔放,都会有秋冬的凝重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