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温家宝地质笔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Online: 2016-02-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蔡克勤,男,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监察专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等;第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矿床学、非金属矿床地质学、科学技术史及地质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
文/蔡克勤.
.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的出版发行,在温家宝同志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的师生中广泛传阅。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组织了读书交流会。他的地质生涯、朴实的文字,格外地亲切感人和启人深思,学生们更期盼这位学长能再回母校,为大家讲述他的人生感悟。作为温家宝同志大学期间的同学,我读此书时感想更多。
高山为伴,胸怀人民
《温家宝地质笔记》记述的18年(1968—1985年)是温家宝同志毕业离校后,从地质队员到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用日记、野外地质记录、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等原始文稿,辅以回忆文字,传递的是他成长的足迹;感动读者的是他一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开创了回忆录文体的特殊风格——原始的真实人生记叙。
古人曰:“文如其人”或“字如其人”。特别是野外地质记录都是地质队员蹲在地上或站在地质点上一笔一划写下的,书中展示的地质剖面图、记录格式、数据采集(如方位、产状等)无不规范严谨,几乎堪称完美。于此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以律己的精神已内化为自觉的人生品格。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期间,我们同学中对他就有“敏而好学”的深刻印象,他是当年地质系我们年级中又红又专的榜样,几乎门门课程都获得优秀。参加工作后,他依然勤奋学习,献身地质事业;努力找矿,服务祖国人民。《温家宝地质笔记》里有平实的地质工作和生活记叙,有自然景观描绘,有读书心得和自励自勉,有对同志和人民的关心,他时刻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和美好。
《温家宝地质笔记》有近一半的篇幅是温家宝同志的野外地质考察,40多年后的回忆依然令他心驰神往。正如他在“梦里常回祁连山”的回忆文字中所说:“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情系地矿事业
1978年,温家宝同志开始走上领导岗位,从基层(地质力学区域测量队)到甘肃省地质局、地质矿产部,七年间经历了多个岗位的变化,正逢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地质矿产工作长期依靠国家计划任务和财政拨款,既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和社会需求,又不能使40余万地质队伍都有工作可干,队伍思想乱了,出现了“等靠要”等现象。从事管理工作的各级领导都面临如何引领改革的新考验。温家宝同志较早地意识到了,并立志“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情系地矿思随行”和“踏遍群山觅真知”为题的两部分回忆,主要以工作思考、调研报告和工作笔记为素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全身心地投入地质工作新转变和新发展的改革大潮中。书中刊出的从调查提纲、座谈会记录、调研思考笔记到正式上报的调研报告,他都是亲力亲为和求真务实的。通过这些调研,他汲取了群众的智慧、基层的创新经验,供党组织集体决策参考。我对此极为钦佩,这对年轻干部也是生动的教育和榜样。
这个阶段是地矿事业进行体制改革的闯关时期,也是形成决策思路的时期。正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地质矿产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制改革措施。回顾那一段时期,地质矿产部提出了发展两个市场,即地矿市场(主业)和服务社会需求的多种经营市场;推进“三化”,即部分地勘成果进入矿业市场(商品化)、地质队伍企业化(或管理企业化)、地质企业专业化,逐步走上地质矿产勘查法制化轨道和地矿市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他的思考是将长远目标和近期改革措施相结合的,对当前地矿事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改革要遵循五条原则”“地质工作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质事业”,等等。
早在1982年,他通过学习马克思再生产原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和地质工作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作为国民经济先行的地质工作不仅是生产资料的先期和基础工作,而且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先期和基础工作,要求地质工作的三个组成部分:基础地质调查、能源和非能源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国土资源、地质灾害)要以一定的比例均衡发展,形成多样化的服务领域,是地质工作的长远方针。他认为地矿事业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根据我国地质工作的特点,不断地提高地质调查的科学水平,提高地质工作质量,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解决权、责、效、益相互关系”。《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有许多闪光的思想,体现的是温家宝同志对地矿事业的无限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