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5, 5(4): 30-31 doi:

特别策划

中国岩溶地质馆

Online: 2015-10-20

PDF (104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 中国岩溶地质馆.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5, 5(4): 30-31 doi:

中国岩溶地质馆隶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占地面积3789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岩溶科学专业博物馆。该馆自1979年兴建,1982年建成,1983年4月开放岩溶科普厅,1987年11月开放岩溶专业厅,1988年10月开放桂林厅(由原科普厅改建),1991年12月后只开放专业厅,2000年以后开放全部展厅,2014年,开始重新修缮布展工作,经过一年的封闭施工建设,2015年完成全部改造和展陈内容、技术的更新。

在该馆正门上方的灰色大理石板上, 镌刻着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字“中国岩溶地质馆”。馆外庭院中矗立着一座高4米多的白色塑像。这就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也是我国和世界上系统考察岩溶现象,探索岩溶发育规律的伟大先驱者——徐霞客(1587—1641) 的塑像。这座塑像于1984年11月落成。塑像下面有陆定一同志和孙大光同志撰书的碑文,记述了徐霞客脚踏实地进行严肃科学考察的事迹和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他的60 万字著作《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关岩溶的科学文献,他对岩溶的精辟记述和科学解释,至今仍具有很高科学价值。

中国岩溶地质馆以普及岩溶知识和促进学术交流为基本功能,科普展厅的内容,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和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图文、标本、模型、多媒体和视频等1000余件展品,借助“互联网+”技术,直观展现了岩溶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现象与作用机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全球与中国的岩溶概况、岩溶景观与洞穴、岩溶动力、岩溶水文地质、岩溶资源与能源、岩溶生态与石漠化、岩溶工程地质、岩溶探测与测试技术、岩溶研究史与前沿及岩溶所发展历程等方面内容。这对当前国内外岩溶地质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岩溶基本理论、岩溶洞穴、洞穴形态、洞穴堆积物及岩溶地貌、岩溶水资源评价、岩溶水地球化学、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地质、岩溶生态与石漠化、岩溶示踪、自动化监测及其在各种岩溶物探方法等广泛的课题作了全面的介绍,其中有许多是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认识,基本反映了我国当前岩溶研究现状和主要成就,对于普及岩溶科学知识,促进我国岩溶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岩溶地质馆主要展品有大型地球圈层结构图模型、全球和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岩溶洞穴(含洞穴沉积物、生物和古人类)实景模型、洛塔岩溶水开发利用沙盘、红水河电站梯级开发沙盘、塔里木油田沙盘、石漠化治理沙盘、海洋-寨底岩溶水循环沙盘及洞穴古人类油画等。还有互动设计有世界、中国典型岩溶景观查询系统、岩溶过程与发育条件动画、岩溶水循环动画、岩溶动力系统动画、岩溶物探原理动画、岩溶地下水示踪动画、岩溶洞穴3D飞行模拟、矿物连连看游戏及系列岩溶科普视频等。展出标本有化石、岩石、钟乳石、洞穴生物、矿物等,此外还有该所30多年来的科研成果(期刊、论文)以及外宾赠送的礼品等。该馆藏品有4500余件,珍稀洞穴沉积物标本有文石石花、方解石晶穗、钙膜晶锥、孔雀石晶簇、雪花石、莲花盆、方解石石牙晶簇等。

中国岩溶地质馆是目前国际上少有的岩溶地质专业陈列馆,刚一建立,便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自1983年开馆以来,接待了数十万国内各界学习参观者,以及境外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2009年,岩溶地质馆成为我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之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