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5, 5(4): 1-1 doi:

刊首语

岩溶地貌 雄奇浩瀚

袁道先

Online: 2015-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袁道先岩溶地质学家,著名水文地质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PDF (112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袁道先. 岩溶地貌 雄奇浩瀚.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J], 2015, 5(4): 1-1 doi:

中国岩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3,是全球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少有的“天然岩溶档案馆”。中国的岩溶地貌非常奇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描述中国西南的岩溶峰林地貌为“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古老坚硬的碳酸盐岩、强烈的构造抬升、雨热适中的季风气候、未受第四纪时期大陆冰盖刨蚀等有利条件,使峰林、峰丛、天坑、石林、洞穴、瀑布、钙华和岩溶森林等岩溶景观举世闻名,令人叹为观止。岩溶地区为中国三大全球重要地质景观之一。广西桂林和环江、贵州茂兰和施秉、重庆武隆和金佛山、云南石林,以上七处岩溶地貌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地,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广阔的岩溶面积、强烈的岩溶作用,在南方形成了2800多条地下河,在北方形成了170多个岩溶大泉,加上全国各地岩溶蓄水构造等赋存的岩溶水资源,为4亿多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地下岩溶空间分布的探测和水循环规律的模拟,是世界性难题,开展该方面科技研究,对于促进水文地质学发展和地球关键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作用是一把双刃剑,造就了享誉全球景观的同时,也导致了石漠化、岩溶干旱缺水、地下河污染等突出环境地质问题,引发了岩溶塌陷、洼地内涝、矿井突水等地质灾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把岩溶环境列为优先研究领域。特别是石漠化的形成演变及其产生的新资源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不仅如此,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还直接关系到西南地区3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和1亿多居民的生态安全,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

岩溶作用的核心过程由碳、水、钙循环驱动。在岩溶地区因存在岩石的可溶性,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在岩溶地区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更加频繁、迅速。受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启发,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创立了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并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由此开创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洞穴石笋高分辨率地记录全球环境变化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因此2008年国际岩溶中心于中国成立,并引领全球岩溶研究方向。

岩溶奇胜颇多,岩溶景观为神州大地壮丽色彩和不朽神奇提供了证据,岩溶学者在岩溶地质领域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享誉海内外,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表率。

本期聚焦于此,除展现中国地貌和洞穴神奇外,还介绍岩溶学者的诸多科学探索,展示岩溶学者们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的部分科技创新成果。

本刊特邀主编 袁道先

参考文献

/